「教育拼爹」的真相,我从海量论文里找到了答案
这是谷雨星球第83篇文章
谷雨升学规划中心 | 谷雨天赋成长学院
做不焦虑的妈妈,养育有趣的孩子
今天,在消费主义推动下,中产家长一边焦虑钱不够,一边深信再穷不能穷孩子,假期烧掉几万不在话下。
英国金融时报最新调查显示,中国养育一个小孩至成人的成本是可支配收入的16倍,高居全球首位。
诚然,跟人生一样,钱能买来各种资源和机会。
但我们都知道钱不能买来一切。各项学术研究都证明,除了金钱投入造就的机会差异,还有更重要的投入决定着孩子未来发展。
为什么有人烧钱养出个牛娃,有人付出那么多孩子看似烧了个寂寞?如何才能养出逆袭的普通人呢?
钱能买来什么?
所有人都知道,平均来说,家庭富裕的孩子总体表现要优于贫困背景的孩子。
在英国跟踪拍摄14个不同阶层孩子纪录片《人生七年》里,在长达60年的跟拍时光里,大家发现大概率上来说,阶层早就注定了未来的人生。
金钱代表机会:钱可以买到书籍,让孩子进入高质量的夏令营,请补习老师,有更多社会资源……
在国外的各项研究里,家庭财富与孩子的这些方面相关:
孩子智商;
就读学校的梯队;
孩子从高中毕业的几率、进入大学的几率;
孩子基本学术成果,比如阅读、数学成绩;
孩子基本认知功能,比如语言发展、情绪管理能力、思维方式等。
但要注意的是,研究说的是“相关”,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如果钱能买到成功的各种机会,那么如果突然把一大笔财富,送给一个贫困已久的家庭,那么孩子的认知能力、学术成绩、思维方式,就能在短期内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提升吗?
我们都知道,当然不能。
很多新富阶层养不好小孩,很多寒门也能出贵子,到底钱在教育中处于什么作用呢?
在《我们的孩子》这本书里,哈佛大学教授帕特南采访了美国不同阶层的107个家庭,他发现家庭财富与孩子毕业后十年收入直接挂钩,但那些贫困家庭也有孩子能突破阶层。
作者在书里写道,有钱除了给孩子们带来机会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定经济收入能让父母心情平和,家庭关系稳定,并且花更多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如果把对教育的金钱投资说成是“硬投入”,那么父母对孩子进行的思维、认知、知识、技能、价值观等输出和升级,都是“软投入”。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父母拥有的家庭财富被称为“经济资本”,而那些“软投入”,则可以分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健康资本,包括:
人力资本(知识文化、教育能力、社交能力);
社会资本(人脉关系、社会资源、声誉名望);
文化资本(榜样作用、理想抱负、进取行为、格局、价值观);
健康资本(健康习惯、观念、行为)。
👉人力资本
一个人通过教育和生活经验,获得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知识技能,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工作获得经济收入,实现资本化。
父母将人力资本传递给孩子的方式,可以是隐性的,比如榜样示范、沟通交流、亲子共读,将自己的经验、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变为孩子自己的知识;也可以是显性的,比如父母可以在家给孩子直接上课、教授知识。
👉社会资本
即父母从自己的教育经历、工作环境和社交网络中,发展出的人脉、经验和资源,能够为孩子日后的发展提供贵人、导师、榜样等帮助。
打个简单的比方,父母对不同专业和职业的认知和发展判断,对职场处事和思维的提醒,在领域的前期耕耘等,都会影响孩子的选择。
👉文化资本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去博物馆、图书馆,参加音乐、艺术、体育等兴趣班,参与社交项目、创立优质学习环境,获得的格局、视野、阅历、社交能力,以及理想抱负。
👉健康资本
父母遗传给孩子的智商水平,以及自身的健康习惯、观念和意识,和为了提升健康而采取的运动、饮食、生活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行动。
■儿童成长图谱 ,关于营养学,我们写过👉研究营养学20年的妈妈:餐桌上藏着孩子的成长秘密
硬投入VS软投入
有家长说,明明软实力也与金钱紧密相连,普通家长又能做什么呢?
足够的经济资本,可以帮助人获得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本、文化资本。而更高阶的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又给了人更高的几率挣得更多经济资本。
学者们在研究家庭背景对孩子的学业影响时,不仅仅会纳入家庭财富(经济资本),还要加入父母学历、父母职业和社会地位(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进行衡量。
■为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力采访了107位个家庭,揭示危机中的美国梦。
这个综合指标,就是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也就是天天狂刷朋友圈的“阶层”。
金钱代表了狭义的阶层,比如仅用钱来衡量的兴趣班鄙视链,xxx万才能养出一个牛娃等等。
但广义的阶层指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硬资本的软资本的综合,财富水平外,更代表着对于人的认知能力,对信息的掌握、判断和执行能力。
所以,“钱不一定买到什么?”
钱可以买到课程、书籍、学区房。但如果没有父母花时间、耗精力的耐心陪伴,精心的养育,那么父母的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并不会转化为孩子自己所用。
再进一步讲,钱可以让父母给孩子铺一条足够宽阔的路,路上排满了学习机会和资源。
然而,这些资源和机会,都算作外因。
要想让资源和机会变成孩子自己的好成绩(人力资本),必要的汗水、努力、时间、耐心的付出,以及更重要的,孩子的内部综合能力(自控力、专注力、坚持力、自我驱动力、抗挫折能力、情绪管理力)更不可少。
那什么样的孩子,综合内部能力最强?
父母从小做好示范作用,进行了正确的、持续的引导、鼓励,孩子大概率会长出自己的学习力内驱力。而这项工作,对父母的「智慧」要求极高,是时间密集、精力密集、耐心密集型的。
光有钱,是绝对买不到的。
总而言之,孩子成就是由“三驾马车”——父母硬投入+软投入+孩子的综合内部能力——综合实现的。
基于此,我们或许能为处于不同阶层的家庭提供一个可行的努力方向。
三驾马车论
为了表述清楚,我做了两个象限图。
先说第一个父母投入象限图,共有四个象限:
①有硬投入+有软投入;
②有软投入+无硬投入;
③无硬投入+无软投入;
④有硬投入+无软投入。
其中,硬投入包括:
金钱、资源;
环境/房产(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城市环境、文化环境)。
软投入包括:
时间、精力、陪伴、选择、情感;
审美、艺术、体育、科技;
人力资本、健康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最优的组合当然是第①象限(有硬投入、有软投入),最理想的状态就是A点,即“硬投入最多,软投入也最多”,也就是各类资本都占优的精英阶层中,重金砸向教育,并为孩子提供心理、情感、教育支持的父母。
我见到的很多藤校家庭都属于这一类,不仅有金钱资源,还有满满的爱、尊重和鼓励给到孩子。
第②象限中是“有软投入、无硬投入”的家庭。
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父母依然注重教育、理念先进,能给予孩子温暖支持、敏感回应和正确鼓励,且情绪稳定、善于学习、教养良好的家庭。
经济条件并没有挡住他们努力的脚步,尽管优势积累过程也比较慢,但通过几代的连续积累会越来越好,典型的例子就是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哈佛博士何江的父母。
而如何江一样,无数冲破阶层壁垒的学子都来自这样的家庭。
最差的组合自然是第③象限(无硬投入、无软投入),最糟糕的状态,就是B点,既“硬投入最少,软投入最少”。
社会阶层越低,家庭压力可能越高,对孩子的认知能力损伤就越大。这些孩子要想获得更多可能性,学校教育和孩子的自我天赋尤为重要。
而第④象限,就是“有硬投入、无软投入”的家庭,又分为几类,各不相同:
父母光顾着挣钱,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心理成长,一味通过物质弥补情感缺失的家庭。
父母不进行软投入,但重金砸出一个长期的优秀陪伴者,比如家庭教师,弥补父母陪伴的不足。
父母既没有亲身陪伴,又没有请长期的陪伴者,但他们足够幸运,因为孩子的自我驱动力非常强,这样的人极少。
前面说了,仅仅有父母的软硬投入等外因,但没有与内因(孩子自己)和外因起了正向作用,结果也可能不尽人意。
也就是很多妈妈苦恼的:我们已经付出这么多了,孩子怎么还是躺平呢?
下张象限图是“父母投入”和“孩子天赋”的影响图。
注意,天赋无优劣之分,但是一定有差异,遇见不同类型的父母会有不同的化学反应。
这四个象限分别为:
①父母投入多,并找对孩子天赋;
②父母投入少,孩子自己有天赋;
③父母投入少,忽视了孩子天赋;
④父母投入多,找错了孩子天赋。
还是一样,最优象限自然是第①象限,其中A点属于最理想状态。
投入多,恰巧又碰上了自驱力天赋强的孩子,有明确的目标、高度的自控力、坚持能力,家长和孩子配合极好,结果自然差不了。
有的家长纳闷为什么付出同样的心力和金钱,老大和老二会差那么多?
这就是跟父母投入和孩子的天赋内外因作用不同有关,父母的同一种激励方法对一个孩子有效,对另一个孩子则无效。
第②象限中,父母投入少,孩子有清晰的自我意识,自律性强、内在驱动力也不弱,也可能是几种结果:
硬投入多、软投入少,孩子综合内部能力强。 这样就是“父母投入象限图”中第④象限的第三类,孩子大多会走出自己的路。
硬投入少,软投入多,孩子综合内部能力强。 这就是上文“父母投入象限图”中的第②象限,需要些时间, 但结果不会差。
硬投入和软投入都少,但孩子天赋能力极强,NBA球星中有许多类似的案例。还有畅销书《你当像鸟飞往我的山》的作者,从一个不允许读书的摩门教家庭走出的博士。
这样突破困境的人极少,堪称传奇。
再看第④象限,也就是父母投入多,却没有与孩子的天赋产生正向作用的。
这也是很多家长面临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投入足够多,孩子却躺平了呢?
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这是教育需要探讨的终极问题。
简单而言,如果是尊重孩子天赋,正视孩子成长做的投入,哪怕现在还没有结果,别着急,咱们静待花开。
但我也见过非常多本身能力超强,投入也极大的父母,却因为过高的投入换来过高的期待,成为了孩子人生的掌舵手,忽视了孩子的发展状况,让孩子在高压下逐步丧失了自主性。
《The Price of Privilege》的作者、心理学家马德琳·莱文注意到那些富裕且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少年,出乎意料的是罹患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比例在同龄人中最高。
这是「鸡娃」不当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如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说“谁的生日派对更豪华”,中产父母时常担心钱包不够鼓而耽误孩子。
请千万记住哈佛教授帕特南在采访了107个家庭后所说的话:
“与其说金钱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就的因素,不如说是那些愿意每天陪着孩子吃晚餐,全家说笑、讨论的父母,才改变了孩子命运。”
■传言是世界首富马斯克小时候的照片,全家一人一本书。
##谷雨天赋成长学院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