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高考制度现代化:转型与构建》
新书速递‖《高考制度现代化:转型与构建》
作者简介:李木洲(1981-),教育学博士、博士后。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长江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考试制度、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出版专著2部,副主编文集2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期刊、报纸发表论文80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或摘要转载。
序言
高考升学是千万考生朝斯夕斯、孜孜焉梦寐以求的人生大事,是各位家长含辛茹苦、牵肠挂肚、感同身受的严峻考验,是高中教师辛勤耕耘、倾心教学、比拼结果的业绩检验,是中学校长尽力治校、荣辱与共的年度关口,是地方政府尊师重教、衡量政绩的显性指标。因此,通过高考升入理想的大学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奋斗目标,也成为中学和地方集体追求的对象。高考改革影响重大,并且高度复杂和敏感,受到民众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虽然高考如此重要,然而过去教育学界研究高考的人并不多。自从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颁布以后,中国的高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高考研究一下子热了许多。以科目改革为标志的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新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整个教育系统巨大的变化,成效和挑战都相当明显,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因此教育部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设立了多项高考改革方面的重大课题,吸引了众多高水平大学的学者参与进来,关于高考改革研究的论文也增加许多。不过,一些课题结题主要是提交改革建议方面的咨询报告,发表系列论文,较少形成专著,投标课题完成后,一些研究者也就转向其他课题研究了,持之以恒地研究高考改革的人还是不多。
要为高考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就必须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木洲研究员在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被借调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考试招生改革组当秘书,协助我们5位委员进行高考改革调研和撰写报告,受到大家的好评。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也一直在研究高考改革问题。现在他在已出版的《高考改革的历史反思》的基础上,又要出版这本《高考制度现代化:转型与构建》,可喜可贺。该书基于现代化理论,力图理清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内涵、特征、目标、评价等基本问题,系统考察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形态演变,探明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内外部动因及其制约因素,并结合美国“高考”制度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考制度现代化转型与构建的对策建议。全书理论性较强,颇有学术价值和水平。
我于2019年9月到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任文科资深教授,学校让我挑选合适的人做团队成员。独木不成林,要将考试研究领域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确实要有团队支撑。而要引进与我研究方向一致、既研究科举也研究高考的学者,只有在我指导的已毕业的博士弟子中考虑。可是要找到符合浙大“百人计划”研究员条件且能够变动工作岗位的人不容易,考虑再三,我在众多已毕业的弟子中想到了李木洲博士。木洲在湖北大学已经发展得很好,但是新成立的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更需要梯队,只有这样,才能将科举学和高考研究做大做强,所以还是请木洲加盟了浙江大学。
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不大一样,有的人会做人,也会做事,但是不大善于做学问;有的人会做学问,但是不善于与人相处;有的人很会做人,也会做学问,但是做事不大行,也就是没有什么执行力。三者一无是处的人很难在高校发展下去,不过三者俱佳的人也不多,大部分还是某一方面稍弱。如果三方面都不错,便是很值得与之共事的人。木洲博士昔为弟子,今为同事,共襄盛举,是所望焉。
刘海峰
2020年4月16日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编辑、排版:韦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