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李文辉:有科学价值的论文才是产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学网 Author 李晨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李晨阳


8月21日上午,2022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辉荣获生命科学奖。


2012年,李文辉发表在eLif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首次发现了乙肝病毒感染人类的受体NTCP,打破了乙肝病毒研究领域30年来的僵局,一度轰动国际学术界。


之后,他和团队又在此基础上深入揭示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药物。2020年,他摘得了全球乙肝研究领域最高奖——巴鲁克•布隆伯格奖。


李文辉

乙肝病毒以狡猾著称。“如果说治疗丙肝就像用猎枪打大象,那么治疗乙肝就像打兔子。这兔子还藏在地底下,还有三个窟窿。”李文辉打趣道。


收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当天下午,李文辉接受了媒体采访。


《中国科学报》:2007年,你离开哈佛大学医学院回到中国,进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从零开始开展乙肝病毒研究。零基础挑战世界级难题——这是一种什么体验?


李文辉:

我回国前主要从事的是冠状病毒研究。关于乙肝的工作都是来到北生所后开展的,所以“从零开始”的确是一个恰当的表述。我们是从第一个实验材料开始做起的,光“打地基”就打了三年多。


我们都知道乙肝病毒受体很难找,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这个过程需要一个相对没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环境,因为一旦规定死了,基本就行不通了。


幸运的是,北生所作为一个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给了我们这种宽容和支持的环境,当然我们也受益于更大层面的国家支持和政策包容。


其实,探索性研究就像爬山,在密林里行走,你不知道能走到哪里,也看不到很远的地方。这和在操场上沿着跑道跑步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要理解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工作。


《中国科学报》:从2007年开启乙肝研究,到2012年发表实验室成立以来的第一篇乙肝研究论文。这其中有5年时间,你的团队并没有太多产出,该怎样看待这段时光?


李文辉:

产出是什么呢?如果说是论文发表,那主要是给别人看的。我们在工作中其实知道自己已经走出去很远,但只有看到了前所未见的风景时,才会写成正式论文汇报给大家。


有真正科学价值的论文才是有意义的产出。


《中国科学报》:但你说的这种“产出”是不是只有自己知道呢?

李文辉:

俗话说的好:“一天不干活,只有自己知道;两天不干活,同行会知道;三天不干活,大家都知道。”


所里会定期组织科研人员开会。会上我们不会讲已经发表的文章,而是讲还在开展的研究,或者碰到了什么困难。大家一起谈科研进展的时候,相互都有启发和促进。


《中国科学报》:我们的读者中,有一些人正处在博士毕业或博后出站这个科研生涯中的关键阶段。很多人对未来如何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怀有困惑:是该延续之前的研究方向,还是重新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李文辉:

我的建议是:不管你选择什么方向,都要去做“重要”的问题。


博士和博后阶段,要培养科学品位,能判断什么是好的科学工作;还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把选定的科学工作做好。有自己硬核的竞争力,就能主动选择研究方向,解决不同的问题。


我喜欢用爬山来打比方:如果你只爬过百望山或者凤凰岭(注:位于北京的山峰),就觉得自己也是登过山的人了,这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你确实是一个优秀的登山队员,不管爬乔戈里峰还是登珠穆朗玛,可能都能成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就好。



获奖这一天中午,李文辉和学生们又讲起了刚来北生所时的老故事。


做乙肝研究需要饲养树鼩——一种形似松鼠的小动物。当时他们没有专门的动物房,只能把这些小家伙养在仓库里。晚上有野生动物来,树鼩吓得乱窜,在笼子里撞得头破血流。还是所里支持他们加建了树鼩饲养设施。


在这一刻,回顾实验室初创的种种艰辛,李文辉淡淡地说:“做科学就得坚持做正确的事,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虽然有些时候比较难,但这一点一定要坚持。” 


扫描二维码,手动get

《“未来”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实录(2016-2019)》


相关阅读



三分钟看懂未来科学大奖评审流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未来科学发展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