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思想与新时代绿色发展|之江策
导 读
面对资源环境不能承载粗放型发展的现实困局以及人民对发展诉求的生态化转向,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明确要求走绿色发展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不断深化提升党的绿色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包括“绿色”在内的新发展理念,使绿色发展上升为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战略性意志。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第八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谱绘了我国建成生态文明的时间表和战略图,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认知前提、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论主旨、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以“总体性”为方法论原则、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思想格局的绿色发展思想。
正 文
- 约4500字 -
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既是绿色发展从边缘到中心、从片面到全面、从离散到聚合的嬗变过程,也是我国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生动写照和具体体现。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资源环境已然不能承载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与此同时,我国人民对发展诉求从过去的“盼温饱”转向了“盼环保”、“求生存”转向了“求生态”。基于此,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明确要求走绿色发展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不断深化党的绿色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包括“绿色”在内的新发展理念,并将绿色发展列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基本理念,使之上升为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战略性意志。党的十九大明确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快制度创新,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第八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谱绘了我国建成生态文明的时间表和战略图,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拓了绿色发展思想的新视野、新境界。
01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认知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既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影响着人们抉择不同发展方式与道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承前启后,以总体性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和谐”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期望人与自然达到协调发展、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共生”是从生理学的角度指明人与自然的生命依存关系,明确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和谐共生”,显示出党中央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思考的深化以及对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紧迫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追求,也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内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见,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然而,任何一种发展思想、发展方式,都需要实践主体的认知作为行动前提。绿色发展也不例外,它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行动目标,实质上已经内在地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认知前提。
02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理论主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亲自提出,后来不断丰富完善的发展理念。从2005年浙江安吉的下论,到2006年《浙江日报》刊文的丰富,再到2013年哈萨克斯坦演讲时的结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17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经历了多年的理论发展与实践丰富,逐步成熟,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先导。2020年,习近平在考察浙江、陕西、山西时做出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再次强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意涵包括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两个方面,经济生态化要求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局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生态经济化要求摒弃将生态系统作为无限免费供给系统的落后观念,运用经济手段保护性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使生态价值不断转化为经济价值。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要求辩证统一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最终实现生产力的绿色化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形式上丰富了绿色发展的叙事方式,在内容层面上拓展了绿色发展的覆盖空间,在价值层面深化了绿色发展的意义追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主旨。
03
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
党的绿色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将“人民为中心”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首先,绿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景。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准确的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生态环境恶化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景的一块突出短板。党中央深刻意识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需要经济发展作为物质基础,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存基础与精神需要。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仅是生态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解决不了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哪怕经济速度发展的再快,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不升反降。由此,党中央强调必须采取绿色发展的方式,兼顾人民的生态愿景与发展愿景。其次,绿色发展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一切宏图伟业的力量之源。推进绿色发展,涉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纠葛,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关系的错综,是一项兼具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这就决定它离不开广大人民积极参与、离不开广大人民贡献智慧与力量。诚如习近平所言:“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1]362
04
以“总体性”为方法论原则
“总体性”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全部过程,为中国共产党人考察历史演化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总体性方法就是将个别社会事实、局部社会现象等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中去理解和把握的辩证法。卢卡奇说:“辩证法不顾所有这些孤立的和导致孤立的事实以及局部的体系,坚持整体的具体统一性。”[3]绿色发展旨在追求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要求摒弃传统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数量和速度的方式,倡导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共进的总体性发展,是一种需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1]363的具有总体性特征的发展方式。无论是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构建还是具体实践,均需要以“总体性”作为方法论原则。从理论维度看,构建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体系,需要采取总体性的方法科学把握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性;从实践维度看,顺利推进绿色发展,需要采取总体性的方法统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和调节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矛盾利益关系。
05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思想格局
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人民在地球家园中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为了全人类更好的生存发展,人们必须扬弃为了自己花园而去污染别人厨房的霸权主义式的“野蛮发展”,必须摒除将污染转移穷国弱国的殖民主义式的“邻避发展”,必须转变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明哲保身式的“狭隘发展”。中国共产党对此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视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合作共赢”方式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习近平多次强调,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人类必须团结起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寻找一条合作共赢的绿色发展道路。他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的演讲中,将“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4]作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努力方向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习近平还多次向国际社会倡议:“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1]374我国始终坚持与世界各国展开积极合作,共同应对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应对生态危机及由此造成发展不可持续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始终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格局。这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思想不仅是我国针对国内发展遭遇资源环境瓶颈的因应之策,也是胸怀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态福祉的发展大计。
绿色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既是唯物史观在中国具体实践的一个表现,也是我党艰辛探索治国理政之道的一个缩影。当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党绿色发展思想正不断被成功实践和深化推进。绿色发展作为“中国道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实践与不断演进,有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时代魅力,勃发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有助于中国人民提高自信心和凝聚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有助于以中国智慧与力量推动全球环境治理,镜鉴发达国家化解生态危机之道,提供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新选择,进而增益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
本文发表于《丽水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71.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志,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9:5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5.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上下滑动查看
作 者:郑海友
单 位:丽水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题信息:浙江省社科规划纪念建党100 周年研究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及其实践历程研究(21JDBN12YB)
学术贡献:本文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维度入手凝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思想的新视野、新境界: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认知前提、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论主旨、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以“总体性”为方法论原则、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思想格局,在理论上提高人民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思想的科学认知和价值认同。
郑海友(1983—),男,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现为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丽水市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团成员、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兼职研究员等。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国内中文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市厅级项目多项。
- 往期回顾 -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守好党的根脉|之江策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来自浙江的探索与实践|之江策
在共同富裕新蓝海中锚定浙江产改的新跑道|之江策
义乌农业标准地改革实践与推广建议|之江策
读懂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精髓要义|之江策
我省未来社区空间复合利用的问题和对策——以新加坡社区建设经验为鉴|之江策
❖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