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态共同体视角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动因、阻力及优化路径|之江策

李玲 之江策 2023-03-14


导  读  

♬ 点击上方收听文章导读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安吉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既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解读。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以及其转化路径成为备受关注问题。生态共同体是以生态可持续价值观为内在价值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践归宿,以有机整体的视域把人和自然置于互生互惠的生命共同体,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根本和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出路。当前,“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的必选之路。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而在这一过程中间接的催生了生态共同体。同时,生态共同体的内在价值和外在结构也推动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质量转化。

生态共同体的本质在于聚合生态环境利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过协调多元化利益的需求实现了转化目标的一致性。本文从生态共同体视角出发,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表现,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动力支撑。但“绿水青山”不会主动向“金山银山”转化,必定受到多重影响。“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一个整体性的变化,推动其变化的力量既包括了内部和外部双重动力,又包括了能够直接变化动力。在生态价值实现体制机制、外在环境和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等多重动力的作用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目标体系趋于完善,要实现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共同体的打造、多元协同的体制机制构建以及生态富民、全民共享的新格局的形成。然而,“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还存在一定阻力,转化的沟通平台有待完善、经济利益引导机制有待健全、思想观念变革落后等问题较为突出。为了使“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要从优化前提、优化载体、优化形式、优化手段、优化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发力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过对“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路径研究,以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模式,以及推动浙江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正 文

- 约10700字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对指导生态扶贫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确立共同体思想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性的重要举措,生态共同体从共同性、整体性及伦理性达到人与自然关系融合的生态境界,影响着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应当将内在的价值理念维度和外在的结构优化维度结合起来思考,不断开辟“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新境界、新通道。


一、生态共同体视角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的现实意义


01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根本任务

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的高低。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既能让个体享用,又能其他经营主体有偿使用,持续增进绿色生产能力,不断创造绿色生态价值与红利,把生态资产转化为富民资本,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因此,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根本任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过程中要生态资源,并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效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持续转化,找到国家、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让群众共享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增加群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获得感。如2018年,余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7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4680元,村整体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余村实践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生动诠释,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的发展样板。


02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是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表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本质关系,诠释了促进发展与保护内在统一、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方法论。习近平指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将生态效应变成经济效益,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并不是简单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实质上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是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要通过保护生态价值和增值生态资本,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撑、生态红利以及发展空间,推动优质的生态环境和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好的环境政策与好的经济政策的协同发力,促进绿色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发源地和示范区的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图1、图2所示,2010-2018年浙江省林业、渔业生产总值呈稳步增长趋势。林业和渔业总产值从119.35亿元、522.18亿元分别增至177.01亿元、1043.27亿元。其中渔业产值将近翻一倍。

- 图1 -


03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是增强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国家、地区和城市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性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过程就是放大绿水青山生产力效应、增强发展竞争力的过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服务效应。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过程中通过提高生态系统供给能力和质量以增强竞争力。对于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城市,提高绿色产品产出率,探索生态产品新的供给模式,能有效拓宽生态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价值。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促进各领域创新,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以及新业态,将绿色生态优势变成生态经济优势与引聚高端智慧产业、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力,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有利于地区和城市提升参与全球的竞争力。


04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是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动力支撑

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打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多赢格局,有效推进了人的现代化。一是形成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观,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一方面,促进产业经济活动由不害于自然生态环境转变到无害于和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形成绿色消费意识、绿色消费模式、绿色消费习惯。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多重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打破了人们对幸福观的局限性理解,不仅提供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旅游服务、文化服务、人际交往等经济层面,而且还包括生态层面、社会、心理层面等,有力推动了人的现代化。


二、生态共同体视角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的动因分析


01

内在动力:生态价值实现体制机制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民已经从过去对物质和精神“量”的需要转到对“质”的需要,其中对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质、高层次的生态产品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随着新时代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的攻坚期。然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生态价值实现中的主体责任机制不完善。生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环境保护组织机构、企业及个人等的共同参与,但在构建生态价值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市场调控的职能,管理效果有限,且自然资源开发企业没有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第二,生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将“绿水青山”作为“第四产业”来经营,但由于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效率低,区域差距明显、市场规则不规范、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激励机制等原因,无法保证“绿水青山”转向“金山银山”。第三,生态价值实现中的战略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生态产业发展缓慢。生态产业模式单一、规模小、档次低、品种少,没有形成特色品牌,且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整体上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生态实践活动层次不够高端。当前的生态实践活动组织层次不高,次数少,参与的人数不足,有些生态活动存在形式主义。


02

(二)外在动力:外在环境支持

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外部条件和动力,主要体现在政府的重视和生态现代化观念。一方面,政府已经从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逐转向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资源关系到人民美好生活所需的农工产品、服务产品、生态产品等供给体系质量,开发利用和保护绿水青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基础关键,也是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支持。因此,要科学引导各类生态要素资源不断转换为生态环境生产力,引导国家和地方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从追逐经济增长到形成生态现代化观念。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的过渡阶段,将通过生态现代化来摆脱工业现代化的束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浙江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重点,实现向生态型政府转变。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生态优先。在生态现代化观念影响下,推动地方政府转向生态负责的政府治理模式,给“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减轻阻力。


03

直接动力: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

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主体是政府和群众。群众是为了实现环境利益的表达,而政府是对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提升的需求。一方面,不仅减轻了政府治理环境的成本,而且有利于政府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为人民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增加人民的经济收入,形成了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和人民群众生活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政府建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就是为了建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与公民互动赢得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广大群众以生态利益为终极诉求,并注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习近平强调,守着绿水青山就能收获金山银山。人民群众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同时表达了想发展、盼发展的强烈利益诉求,利用独特的生态环境,自发探索创新发展的道路,将“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成为最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如图2所示,浙江拥有丰富的天然生产淡水产品,从2013至2018的六年间天然生产淡水产品产量从9.58万吨增至13.06万吨。广大群众只有有效打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直接转化通道,才能增加经济收入。

- 图2 -


三、生态共同体视角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的目标体系分析


01

价值目标:打造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共同体

从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现出从传统人类中心论转变为现代化人类中心论,从只顾短期利益过渡到谋求长远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可持续发展。个体都处于生态共同体关系中,由自身向外延伸。行动主体在生态共同体中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个体的目标实现有赖于共同体同其他共同体的沟通与共识。由于资源和身份认同的缺乏,一旦行动个体离开生态共同体,很难在和其他组织沟通中拥有话语权,并需付出巨额的行动成本。另一方面,能力和知识的个体差异推动了生态共同体的发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催生了生态共同体,其提倡的就是生态的可持续性,且通过相互依赖、趋于协作的个体和群体之间形成了共生关系,既充分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就是兼顾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02

结构目标:形成多元协同的体制机制

保护“绿水青山”就是提高发展竞争力,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各利益相关主体通过劳动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间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变更和转换。建立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在内的多元协同的体制机制,彰显了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主导的一种体制突破,逐步演化为政府为引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多元协同、联动创新的协同格局。政府提供绿色制度、绿色环境等公共产品,承担着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责任,维护绿色产品交易的秩序。企业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主力军,公众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参与者,作为消费者的公众,要树立绿色消费意识、消费习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规范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权利,重塑了协作合作的关系,转变了合作范围,优化“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生态治理机制,可以有效提高“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效率,增强政府生态治理能力,提高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中的绩效。


03

行为目标:形成生态富民、全民共享的新格局

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多重目标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要,共享民生福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是提高人民的生态福祉和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推进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实现生态富民。充分认识绿水青山的生产力作用,树立正确发展意识,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百姓富、环境美的双赢局面。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为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致力推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有利于形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方式,推进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和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推进绿色惠民、生态富民,如2018年浙江水果总产量743.62万吨、茶叶总产量175170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四、生态共同体视角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的阻力分析


01

结构阻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沟通平台有待完善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需要政府、企业、群众等的互动与协作,但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中沟通平台有限,形式单一,未能形成合力。一是缺乏有效衔接机制,内部联动性不足。政府掌控着行政权力资源,具有利益表达、决策、执行等权力,形成了内部汇报和工作实施方案,未进行有效公布,导致信息难以进一步传播,在推进过程中,缺乏具体配套政策,地方落实困难,受横向联动、系统性不强影响,很难发挥出整体优势。二是缺乏线上渠道,信息不对称。与媒体合作力度有限,对“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持续曝光度不高,公众缺乏了解途径,而且并未进一步拓宽公众的监督渠道,难以共享信息和推动工作联动。


02

行动阻力:经济利益引导机制有待健全

一是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处在探索阶段,政策实施尚未开展。目前,生态补偿、税收优惠、环境税、环境信贷等在内的环境经济政策尚在试点或者探索,未进入结构安排、职责分工和建立评估反馈机制阶段。二是尚未构建完备的利益调配机制。由于财政补贴、市场化的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具有差异性,很难平衡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间的生态环境保护者和收益者的利益关系,造成“绿水青山”保护者和“金山银山”受益者间的利益失衡,也不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综合治理的良性互动。三是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运用的行政手段多,经济手段少。要多运用生态补偿、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经济手段,促进生态自身价值的回归,同时鼓励和支持公众对环境破坏现象进行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大力推行公众举报有奖。


03

观念阻力:思想观念变革落后

一是发展经济不理性。一方面,生态环境条件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要求存在差距。当前部分地区历史遗留生态环境问题尚且存在,资源环境超载、环境污染重、生态损害大等问题影响着人民的环境福祉,生态环境不具备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条件,一味地追求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理念。部分地方大搞开发建设激发了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尚未形成,污染天气、水污染、垃圾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依旧严峻。二是权力下放有限。正确的权力观不是为了利益与地位,而是将权力视为对公民的服务与责任,应当将更多权利赋予公民。只有少数地方政府将第三方监督引入。仍有很多地方没有引入第三方监督,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参与并不积极。


五、生态共同体背景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的优化路径


01

优化前提:树立生态价值观,提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支撑

只有进行价值观念的革新,才能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生态共同体所倡导的价值观,从破坏式发展到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协调。在共同的价值目标基础上才有利于采取一致的行动。一是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为经济系统创造出了很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是在市场作用下,只有一部分生态系统服务变成了经济收入,因而就认为这一部分生态系统服务是有价值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无价值的。这种错误认知严重低估了绿水青山的价值。绿水青山的价值,有货币化的经营主体的净收益,有不能转化为货币化的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有对当代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有对后代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浙江结合实际探索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方式,让山水资源变成经济价值。二是引导社会对生态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树立绿色消费观。“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都要求非消耗性利用方式,通过主动选择非消耗性利用绿水青山资源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了有利的市场条件,使得非消耗性利用方式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推进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关系,于是“绿水青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三是树立一体化、协同化、差异化理念。充分考虑人口集聚、资源开发、配套设施、产业布局等要素,突出重点,对“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进行整体规划。另外,对于生态环境资源丰富的地方,正确认识生态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积极探索“生态+模式”,发展以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等为主的生态经济体系,发挥。对于生态环境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通过采取严格环保能耗等方式方法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探索适合实际的转化模式和通道,发展不依赖或者几乎不依赖生态环境资源的产业,进而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02

优化载体:发展生态经济,夯实“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基础

发展生态经济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举措,协同推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无疑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通道。“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过程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供给,环境保护也有赖于经济的支持。一是发展具有特色与优势的产业,突出产品的生态性和品牌性。一方面,凭借本地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产品、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另一方面,以绿色消费为导向,打造绿色品牌。推进产业链生态化,促使全产业链增值,全链条提升、全产业融合,增强了绿色制造和绿色供给能力,打造绿色安全的食品。二是探索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活动,促进农文旅体养深度融合。通过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旅游,将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等结合起来,推动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转型升级,提高了传统工业的生态门槛,促进旅游和养老服务业相结合,推动了绿色化与农文旅体养的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探索“互联网+生态”经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通过“生态+”、“互联网+”等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康养旅游、休闲运动等新兴产业,盘活闲置存量资源,让产品中走出去,发展了绿色产业、生态经济,拓宽了收入渠道。此外,经济生态化就是将生态理念与经济发展相融合,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的绿色效应,培育绿色化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


03

优化形式:引聚经济发展要素,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形式多样,如“绿水青山”对引进产业、项目、人才等起到较大的作用,而这提高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含金量,发挥“绿水青山”对人口、信息等的吸引力以及带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极为重要的路径。一是依托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吸纳外来资本、高端产业、先进技术。一方面,以环境优势吸引国内外资本,或者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高附加值且环境友好的产业,以及现代电子商务、物流和养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另一方面,以环境优势将科研机构、院校、高技术公司等引进,增加了城市的科研创新资源,提升了竞争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二是依托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引进高层次、高质量人才。城市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优秀人才。当然,只有“绿水青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配套”才能起到留住人才的作用。如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服务。三是依托环境优势,开展各类活动和申报项目。既通过开展大型生态产品会展、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活动,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又通过申报国家和省市级各类绿色发展项目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项目。


04

优化手段: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利条件

一是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条件就是技术创新,政府加大对非消耗性利用方式的技术支持,科技部门制定出台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结合生产和市场需求,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发和研制循环经济技术。二是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系。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通过采取独资、合资、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中。大力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模式,加大发放力度,并探索发展银行间的绿色债券市场,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支持保险机构为符合“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企业、区域开发项目提供相关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增强有效抵御风险的能力。如衢州市实施了“绿色金融”、“两山转化”工程,促进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积极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突围。三是建立生态资产核算体系。评估绿水青山生产能力和价值,并同货币化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够准确反映人、自然环境与经济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持续推行绿色GDP核算,从传统GDP总值中扣掉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环境破坏成本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将经济活动中的资源环境因素纳入核算体系。开展生态系统核算和编制自然环境资产负债表就是实现生态性经济价值。四是探索建立市场化和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主要是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横向、纵向和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推进资金、产业、政策与技术等多元化互补方式。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补偿力度,对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不断扩大补偿范围,有效调配绿水青山保护者和金山银山受益者间的利益,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提供保障。


05

优化保障:强化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提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保障

“环境就是生命、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建立严格的监督和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一方面,要整合监督资源,强化长效监管机制。建立内外联动、多渠道的监督体系,凝聚监督的合力。第一,整合地方监督资源,实施常态化制度化管控。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体系,率先构筑智慧保护平台。第二,引入社会力量,强化社会监督。加强新闻媒体引导,提高舆论监督引导力。同时鼓励群众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环保工作、企业排污情况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是保护绿水青山的重要保障。第一,落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责任。通过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突出考核导向,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中加重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构建环境保护督察机制,以及全链条全覆盖的监察体系,通过严格的制度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第二,贯彻落实企业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全面推行排污权、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立多层级的企业环境信用等级制度,促使企业主动履行环境保护义务与社会责任,加快完善环境法律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第三,推动公众参与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拓宽公众参与绿水青山保护的渠道,鼓励公众监督政府环保工作和企业排污行为,并提供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能力培训和交流平台。


作      者:李玲

单      位:中共临海市委党校

学术贡献:一是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全新视角。以生态共同体为背景,通过“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效果。二是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提供优化策略。三是倡导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共同体倡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协调,在共同的价值目标基础上才能采取一致行动。

李玲(1989-),女,中共临海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治理研究,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省部级课题3项,地厅级课题多项。



- 往期回顾 -

习近平生态思想与新时代绿色发展|之江策数字乡村内生发展模式的实践逻辑与优化策略|之江策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守好党的根脉|之江策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来自浙江的探索与实践|之江策
在共同富裕新蓝海中锚定浙江产改的新跑道|之江策
义乌农业标准地改革实践与推广建议|之江策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