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二十大|专家读报告】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江策
在新时代,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基本思路和战略构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两个结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长期以来,无论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都一致认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行,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我们需要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有效地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这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常称“第一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是以“第一个结合”为基础,并加以继承与发展。它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两个结合”有着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二者有共同的任务与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第二个结合”有助于与“第一个结合”更好地结合。
这是由于作为观念形态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政治、教育等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反作用,不可轻视的影响力。
只有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它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深入挖掘、开发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才有助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的结合,使它更好地发挥在思想理论和经济政治生命中的指导作用。
“第二个结合”有着牢固的理论基石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长期思考的重大理论成果。它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底蕴,具有牢固的理论基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这些论述包含并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事业的根本看法,对文化在我国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将它们奉为国家与民族的“灵魂”。
为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四个自信”,且强调: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置于“四个自信”的关键地位,要求它发挥关键性作用。
而“文化自信”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博大深厚的思想文化体系,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也包括长期革命斗争产生发展起来的革命文化,还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根深才能叶茂,根粗才能苗壮。对于个人、国家、民族来说,“根”主要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家国理念、人生信仰、行为规范形成人们的精神家园,由此形成国家、民族,也包括个人、家庭的精神命脉。
正是这一切使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民族得以长久传承和发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告诫人们,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丢。
从个人层面来说,传统文化仍然是中国广大群众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层面来说,中华传统文化“天下为公”、“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精华对于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决策和战略,都发挥了直接、间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决定性作用与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家国一体”、“天人合一”等精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溶入了中国人的血液,铸造了中国人的灵魂,上升到中国人的信仰层面。
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一样,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就要求实行“第二个结合”,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而成为中国广大干部、群众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创造性推进“第二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既是个严肃的理论问题,更是个复杂的实际问题,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因此,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所担负的又一项光荣而艰巨的课题与任务。
为此,首先,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工作,培养并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展并投身“第二个结合”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第二个结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变革。要切实完成这一场思想文化变革,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广大干部和群众参加。
其次,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实现“第二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虽然就其对象、内容来说是“文化”与“理论”的结合,但这个结合将在新时代开辟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得以实行和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二个结合”如同“第一个结合”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只有在文化建设、思想理论建设及经济、政治建设的实践中,才能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样,也才能不断深入认识和确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另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少数文化人、理论工作者闭门造车,孤立进行,而是要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参加的一场群众性变革;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中进行的。
因此,我们要立足实践、投身实践、深入实践,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再次,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梳理。
传统文化是一个极其宏大的宝库,内容非常丰富。要全面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是一项十分浩大的文化工程。
一方面要正本清源,为其正名,恢复名誉;另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浩瀚的文献、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进行全面梳理。
最后,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指出,要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的基本途径、有效方式。
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为公”、“四海一家”、“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及“和而不同”等理想追求、思想观念,也就是中国价值、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
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和平安中国的构想与目标,同样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敬天法祖”和“以民为本”、“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等精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
作者简介:王历荣,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十大精神专家谈】黄先海: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江策
【二十大精神专家谈】陈柳裕: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之江策
【二十大精神专家谈】盛世豪: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内涵和实质|之江策
【二十大精神专家谈】林建华丨“三个务必”:新时代的庄严告诫书和政治动员令|之江策
【二十大精神专家谈】严书翰:牢牢把握十九大以来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之江策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