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二十大|专家读报告】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之江策

陈婷 之江策 2023-03-14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振兴的基础。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保护是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PART.1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

文化遗产是过往时光的凝结,是某一段历史的见证,是区域文化的承载。它包括古遗址、古建筑、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技艺、民俗活动、信仰、知识和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尤为珍视文化遗产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也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指明科学的工作方向。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在地方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调研当地历史文化遗迹,关心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他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于增强历史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日益被大众广泛认同,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揭示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也逐渐成为新时代社会共识。


PART.2


守护文化遗产,延续城乡历史文化根脉

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处理好与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近些年来城市化加速发展,大规模持续地开发改造与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之间存在着空间、资源、资金等诸多方面的争议。

文化遗产是城乡记忆的历史积淀,是其精神和创造力的历史凝聚,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该地的价值观念、文化涵养与精神风貌。在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德育和美育价值,对于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自信心,打造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的北京考察中即指出:“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他强调:“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2018年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叮嘱:“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在2020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他继续强调:“不能一律大拆大建,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二十大报告中更着重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对文化复兴之路的准确把脉,也是对城乡建设与文化保护传承这对矛盾进行辩证思考后作出的战略部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际,城乡建设必然迎来新一轮发展,做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利用是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要求。

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经济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要结合其自身特征,积极挖掘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推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明齐头并进,将遗产保护利用与城乡发展规划有机结合,探索遗产多种利用方式,积极发挥其当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正确处理城乡发展与遗产保护和利用,使城乡区域的过去与现在和谐共生、历史与当下交互辉映、新景与旧貌完美相融,既能看得见时光变迁、岁月流逝,又能留得住乡愁、守得住文脉。


PART.3


活化文化遗产,丰富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历史文化遗产不能止于被动的保护,要对其进行活化利用和传承,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2021年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要守正创新,塑形铸魂。深入解读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释放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活力。运用前沿技术和高新科技,让静态的文物和抽象的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智”起来,让人们更好地与之交流和对话,汲取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力量,享受更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要多元开发,深入融合。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深厚历史沉淀、磅礴历史文化和不屈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推动力的助推力,身临其境的旅游方式有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与历史感知。

文化遗产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要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文化遗产是解读中华历史文化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文明故事的生动讲述者,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擦亮历史文化遗产名片,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纵览而言,文化遗产展示过去、印照当下、启迪未来。文化遗产保护是新时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方向。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陈婷,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课题系浙江工业大学马工程项目课题: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实践(SKY-ZX-20210287)成果

-往期回顾-

「视频」 赞“碳”不已 :引领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风尚|之江策

【聚焦二十大|专家读报告】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之江策

「视频」精神富有的中国式现代化与浙江行动|之江策

【聚焦二十大|专家读报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大国担当|之江策

【聚焦二十大|专家读报告】将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的工作|之江策

【聚焦二十大|专家读报告】以历史主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之江策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