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碧桂园的箍,杨国强的咒

金羽银杏 银杏科技 2022-11-20


撰文 | 耳令
编辑 | 汪小楼

开年以来,碧桂园风波不断。

 

花三个亿冠名的元宵晚会,结果被员工一波反向操作,让晚会成为“讨薪”借势的地方。

 

随着碧桂园多家子公司欠债被强制执行的声音传开,“美好讨薪季”的话题被顶上热搜。

 

种种故事似乎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讯息:这家企业手头很“紧”。

 

把视野调转方向,这家企业却正在化作并购达人,不断“买买买”,几天前刚收购了中梁百悦智佳。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境外债务存续发债总额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恒大、佳兆业、碧桂园。分别为192.85亿元、120.74亿元、115.94亿元。

 

三家之中,恒大和佳兆业已经相继暴雷,是否会步前两家的后尘,是外界对碧桂园最大的质疑。

 

这家“唯快不破”的企业,到了今年依然没有如同其它房企一样,进行转让项目和出售资产来进行解决流动性危机,反而再次出手买买买。

 

那到底是什么样的能量,让碧桂园敢于逆势而上?或许,从这家企业的领袖精神中,能够发现一些端倪。

 

杨国强曾经说过,“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永远不要让公司受到任何约束”。

 

这家如同野马的企业,一路飞奔疾驰,看似脱了缰,但其实缰绳一直都在这位年近70的老人手里牢牢攥着。

 


做一家搞倾销的房地产公司


杨国强很低调,与王石、许家印和孙宏斌这样的明星大佬们不同。
 

关于杨国强的描述,来来回回都只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他曾经是一个农民,年少时耕田放牛,十七八岁以前没穿过鞋子,知道“贫穷”是什么滋味,从底层建筑工人做起,发迹之后也怀揣着感恩之心。
 
诉说面朝黄土的经历,无非是想把“勤奋”二字刻在人格名片中。
 
但其实在中国,这样的故事并没有什么新鲜感,从一贫如洗到成为亿万富翁,在那个年代,除了“敢想”“敢拼”,几乎没有捷径。
 
亿万富翁是一个站点,经历过巨大的贫穷的人,大多在抵达这个站点之后便踟蹰不前,不敢涉足前方临靠着深渊的美景。
 
而这时候,才是那些敢于再往前冲的人,各显神通的开始。
 
于是我们看到,许家印选择了合纵连横,潘石屹变成了“二道贩子”,王健林开始玩命地包装产品。
 
而杨国强的路径是:资源整合、快速倾销。
 
90年代初期,碧桂园就依靠着“名盘+名校”的模式改写了烂尾楼的命运,而杨国强个人则玩命地搞扶贫。
 
洞察人性,大多时候也是在洞察自己。彼时,杨国强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同时也是一位因家贫没读过书而抱憾的富翁。
 
岁月的磨砺,总是要到一定阶段才会告诉你,它到底是馈赠还是什么别的东西。
 
总之,杨国强在意的、缺失的,都在这个站点上化作了异于常人的眼界,为他赢得了名和利。
 
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在为杨的精神称颂,说他谱写了现实版的《山海情》,说他早年的创举使碧桂园成为了“中国教育地产”的缔造者。
 
赞誉归赞誉,我们必须得承认,眼界这东西,很多时候也存在着盲区。
 
特别是对于一家高度依赖最高决策人的企业,在盲区之下发展起来的模式,到达一定阶段之后,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掣肘。
 
碧桂园在官网上,赫然写着“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的企业愿景,但在杨国强的定位中,碧桂园实则是一家搞倾销的房地产公司。

 
其实“倾销”这个词也是出自杨国强本人之口。
 
当年在发布同心共享的激励措施后,有些区域经理不积极执行,杨国强说:“这些人好笨,没有学会倾销的办法。”
 
吃得苦中苦的杨国强,发家并不急着追求暴利,他对沃尔玛和麦当劳的模式有着深度学习和思考。
 
他愿意“在标准化方面学习麦当劳,在薄利多销方面学习沃尔玛”、“只要能赚到100元,就愿意做”、“以大面积低单价、五个户型适用全国”。
 
在杨国强看来,比别人多干一些,把利润压低一些,即使把卖房子搞得和卖鞋子一样,五个户型就可以适配全国,“薄利”总归是能“多销”。
 
为了避开监理,达到高周转目的,碧桂园绕开了房企争抢的一线城市,瞄准了三四线城市。不挑位置,不挑项目,再犄角旮旯的位置,也敢奋勇拿地。
 
而这些千篇一律的碧桂园,不仅为杨国强赢得了比对手快一倍的速度,也给杨家带来了2000亿财富。
 
到了2018年,碧桂园更是成了地方ZF的“奶妈”。不仅延续了土地市场的火热,所到之处,房子皆被抢售一空,引得更多地产商闻风而至。
 
这地好卖了,房价自然也涨了。
 
新一轮货币化棚改一来,拿着巨额资金的拆迁补偿户,去楼市这么扫荡一圈,开发商跟着坐地起价,继续拿地、涨价、卖房。而ZF则利用迁拆腾出来的地,继续卖钱。
 
这年4月,碧桂园连续下发了三份文件,一再强调:“任何部门都要围绕高周转,为高周转让路。”
 
新的措施则规定:项目摘牌到开工超过40天,项目总监将撤职。
 
如项目摘牌即开工,奖项目总20万,每推迟1天,奖励递减1万,20天开工,奖励为0,第21天开工罚款1万,逐天递增,40天开工,罚款20万,41天开工即撤职。
 
高周转就像一句魔咒,牢牢地嵌入了这家企业的颅内。



书生解局,难敌魔咒一句


其实碧桂园“扎根三四线、低成本拿地、薄利多销、快速周转”的模式,这么多年也不是一帆风顺,2008年就曾遭遇危机。
 
当时金融危机对碧桂园打击沉重,各地工程大面积停工缓建,股价跌了九成,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杨国强凭借着毅力,他硬是靠唱国歌和《国际歌》熬了过来。
 
杨国强始终认为自己的模式不容置疑,多年来严厉的管理手段也无人敢谏言,直到吴建斌的出现。
 
2014年,吴建斌加入碧桂园,任董事、财务总监,在碧桂园赴任之前,他是中海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建斌是一位书生气较重的高管,平时喜欢研究点《道德经》、《佛学》、《中庸之道》,最喜欢的企业家是稻盛和夫。
 
但他刚到碧桂园就任时,办公室的书架上已经摆好了两本书。
 
一本是沃尔玛超市创始人的自传《富甲美国》,另一本是日后因受贿渎职侵吞逃税等18宗罪,被韩国检方批捕的韩国前总统李明博的自传《经营未来》。
 
显然,这些书都是特意放的,而书中的观点也是杨国强发自内心所认可的。
 
从本质上来讲,吴建斌的确和杨国强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眼界。
 
吴建斌曾递折子表示希望碧桂园加强预算管理,实现“规模与净利润须同步增长”,但杨国强并不认同他的研究成果。
 
2015年,吴建斌再次在会议中强调负债率的上限管理,建议不要轻易扩容。
 
杨国强听了很生气:“今天看到新三板、中小企业市盈率这么高,那是虚的。不可以学……我认为,还是把房产业务做大……我是主席,就按我说的办。”
 
杨国强觉得自己的商业模式受到了质疑,而吴建斌认为自己的真诚遭到了怀疑。
 
这是杨与吴最大的分歧,而这些分歧发生的始末都被吴建斌写在了《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这本书里。
 
这是一本传闻杨国强想用十万元一本买回的书,在书中那位低调谦卑的农民企业家,终于有了生意人的“烟火气”。

 
在吴建斌的描写中,很多时候杨国强是刻意隐藏了自己真实的锋芒。
 
比如在ZF官员面前,吴建斌评价他是“极为内敛、低调”, 但回到碧桂园内部,杨国强会迅速呈现出另一副严厉的脸孔。
 
杨国强曾经对吴建斌讲:“我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人……我是个疯子!偏执狂!”,那个热爱扶贫、助学的杨主席,似乎对人性有着更为犀利的判断。
 
吴建斌在书里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
 
2014年,在一次关于员工实施股权认证的会议上,吴建斌按照老东家曾经成功实施的激励办法,递上了一份计划书。
 
当时杨国强在一张背面是“森林城市”的设计图上,写下了两个字:自私。
 
“我们必须了解,人性是自私的,这是关键点。我们在选择管理方法时就是要直穿人性的弱点,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做善事。
 
设计‘成就共享’就是这样的出发点。”
 
杨国强口中的“成就共享”模式,简单说来就是拿出一个项目税后20%的利润给到团队但是需要团队满足两个指标:第一是项目的年化资金回报率在30%以上,二是一年内资金必须完整周转一次
 
如果完成了,团队就可以拿到税后20%利润的钱作为奖金,形势再好一点,甚至可以拿到几千万。
 
事实也证明了杨国强对人性的洞察之深刻。
 
在成就共享计划执行一年后,可以说是捷报频传,传闻当时一个楼盘开盘销售少于10亿元,都不好意思拿出来。
 
为了提升分享到奖金的概率,项目经理推动买地的动力十足,不断买地、卖楼。买得好,分20%的利润;地买错了,成本烂在锅里。
 
碧桂园还有一串暗号一样的口诀。
 
什么“789”法,要求新入市项目,开盘一周内去化率不低于70%;买地后,首期开工须销售80%的货量;新入市项目,开盘当月去化率要达90%。
 
还有早期的“567”法,要求买地之后5个月开盘销售,6个月现金回笼,7个月达到收支平衡。
 
后来这套口诀又被升级成了“4568”:4个月买楼、5个月回款、6个月现金、8个月再投资。……
 
靠着这种匪夷所思的速度,碧桂园疾驰向前,大步跨入了房企的千亿俱乐部,并且进入了国内地产开发商的前三。
 
吴建斌的建议最终落了空。
 
而这位“觉得资本市场到处是陷阱”的杨主席,似乎正将这家企业引向一个美好未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018年,在碧桂园高周转的文件曝光之后的一天,杨国强在与属下喝酒时,不禁潸然泪下:
 
“我已经财务自由了,我现在做事,真的只是想做点实事,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为了社会更美好。”
 
这一年,碧桂园实现营业收入3790.8亿元。
 
但与之伴随的,却是接二连三的重大安全事故,死亡、受伤、流血……碧桂园“质量门”一时间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2018年8月3日,碧桂园总裁莫斌在记者会上,向死难者家属和社会公众弯腰鞠躬,表示歉意。

 
说实话,莫斌这一次替罪羊当的其实很挺亏的,因为在这之后,直到2021年,碧桂园的事故也没有断过。
 
碧桂园依然急着买地、急着开工、急着开盘,急着回款,结果40天闹出7条人命,却仅仅是停工整顿4天,接着两千多个项目再次狂奔。
 
碧桂园可以把地产的运行机制推向一个如此疯狂的状态,某种程度上映射了一个魔幻的时代——过去20年里,高周转是行业常态。
 
然而新的时代来临,这些成功法则,反而转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速度如果不能换来规模,一定会助推风险,就像恒大如今面临的困局,本质上就是借了太多的钱却面对着行业最慢的流动性。
 
在前些日子碧桂园刚刚公布的2021年销售业绩中,销售额出现了罕见的下滑,既定目标未完成。
 
总负债1.74万亿元,仍然踩中一条红线,公司悄悄将106个区域公司合并为65个,结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信贷环境大变,过去发挥到极致的高周转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钱袋子都被收走了,还怎么搞项目?
 
碧桂园倒是紧锣密鼓地开辟了蓝海赛道,但仅靠机器人和创投,肯定不足以支撑这家帝国的增长。
 
资金链紧张,碧桂园依然得硬着头皮拿项目,毕竟有项目就能抵押贷款,发债融资,销售回款,资金就能滚起来。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一幅魔幻的场景:一边是大肆买买买的碧桂园,一边是轰轰烈烈的“讨薪起义军”,全国各地还散布着无数“维权斗士”。
 
而更严重的问题或许还潜藏在这家企业的肌体之中,就像慢性病,不断蚕食着原本坚实的内核,。
 
过于注重销售、周转,对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忽视,一直在侵蚀着品牌口碑。
 
与之相对的,员工也越来越重短期业绩实现,轻视长期的品牌价值,而金钱奖励带来的边际效应又是不断递减的,就像服用抗生素,不加量就减效。
 
再加上碧桂园一直定位于三四线城市,在一二线城市缺乏号召力与品牌溢价力,现在进入一二线市场,土地成本高昂不说,还得面对更严格的限购限价政策。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碧桂园过去引以为傲的盈利能力与竞争优势,如今正变成包袱掣肘着企业。
 
但这些所有的坑,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碧桂园自愿跳进去,而坚定地将碧桂园推入坑里的人,恰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
 
吴建斌在《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中记载了几段杨主席鲜为人知的往事。
 
说是早年,杨曾以30%的利息借过高利贷,借5000万,银行当场扣掉了1500万利息。一年之后,他不仅还上5000万,还自己赚了1000万。
 
2016年上半年,杨国强要求买500亿元地时,吴建斌表示反对,之后杨国强不止一次得意地对吴建斌说,多亏我去年的推动,才买了这么多土地,赶上了这一波。
 
你看,你当时还反对。
 
或许,就像周鸿祎当年在饭局上对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打趣的一句话:“在中国要做成事,你们这些‘书生’是不行的,阳春白雪是打不了仗的。”
 
书生解不了江湖气,和这样的企业家聊负债、预算和风险控制,注定是会失败,假如当年吴建斌愿意和杨国强聊一聊如何下注,如何控制赔率。
 
投其所好,或许局面远比今日要好。


END

银杏科技 | 坚持原创


京东无法突破春晚的边际

京东无法突破春晚的边际

汽车之家车家号:从内容共创走向生态共生




银杏科技微信公众号|推广合作|加入读者群扫码关注带你解锁更多商业和人物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