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变量的活力|胡介鸣:无名柱
变量的活力
展期:2020年10月01日 - 2021年02月28日
艺术家:陈天灼、丁乙、胡介鸣、胡为一、梁绍基、李可政、王功新、杨君、杨熹、叶凌瀚
策展人:杜曦云
地址:温州市鹿城区江滨东路1号(万和豪生大酒店内)
🔗 展览补充阅读请见:
HOW 新展|变量的活力 Vitality of Variables
参展艺术家
胡介鸣,1957年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美术设计系。现生活于上海。
胡介鸣是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胡介鸣有着对其他学科的偏好,往往将那些不相干的领域杂糅其中。胡介鸣的尝试来自对内部生理的关注之表达,转换了生理图表、手势、建筑空间、身份和五线谱到视觉经验杂糅的综合体验中。胡介鸣的艺术创作驻足于时间、时空、历史、记忆的交替更迭,利用众多的媒介,不论摄影、 录像或数字互动技术,持续提出他的观点和质疑的主题。让观者置身于过去的、不确切的某一个时空中,个人记忆中的图像被唤起,形成个体的文本。胡介鸣作品中的物体、材料、影像、交互程序及智能化控制建立起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场域,饱含着无限的历史记忆。它们相互交织,彼此覆盖,不断消解,又相互生成。其作品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对物体的感受,实际上是与当下的空间和时间产生一种新的叙事关系。
参展作品
|||无名柱|||
《无名柱》启用人工智能“GAN”将昊美术馆(温州)上一个展览的撤展剩余物信息和经典罗马柱信息进行对抗演算,推演出造型参数,再利用这些剩余物材料构建成柱子。作品建立历时三天半,就地取材于现场搭建完成,以还原“GAN”推演出造型元素构建柱子的模型。
“这是使用人工智能的第一件作品,使用的方法正处于摸索阶段,从最简单的手法切入,从局部参数开始。推演过程分段进行,以提取造型元素为前提,将提取的造型元素进行整合性的推演和拼装,产生平面的造型图,再将平面造型图推演成3D信息图,作为现场建造柱子的依据。”
“搭建过程从上一展览撤展的一根轻钢龙骨开始,更多的时候是在废弃物中寻找尺度和造型对应的材料,这是一个充满了发现和想象的过程,所有材料都有‘入选’的可能,没有价值高低之分。”
—
按照推演的时间顺序,选取各阶段的一张图例来展示推演过程和使用的方法,为后续的创作和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局部推演阶段从单个剩余物信息与罗马柱造型匹配,选取以系列辨识度较高的元素二次推演的信息素材,在进入柱体获取二次推演的信息,提取元素。
将提取的单独元素整合后进行矩阵的演算,意图是获取类似贴图的信息。提取元素拼装成平面图形,再由平面图形推出3D图形,以对应空间尺度和关系,为现场实施测算各部位的尺度。
规划具体的垃圾尺寸和形态,设计搭建的具体方案,需要精准的计算,与空间关系高度吻合。
更多作品
《1999-2000传奇》计划产生于1999年4月。作品直接挪用跨世纪的一整天时间里在中国所能接收到的电视节目(包括通过卫星传输的节目)和互联网信息。时间为1999年12月31日中午12:00至2000年1月1日中午12:00(参照一般旅舍用房一整天的概念)。将这些信息制成20/30厘米的照片,这些照片被复制到在90/500厘米的透明菲林片上,再将这些菲林片组成一个7米宽、8米长、5米高的信息迷宫,迷宫的上方播放着不同频道节目的声音。观众在这迂回曲折的迷宫中将充分体验信息量化的种种感受。
如何保留住自己在信息时代的独立思考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当代信息网络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们获取和判断信息乃至于日常生活的方式。量化到泛滥程度的信息不断地占据着我们的思维空间,这种填充式的入侵为我们带来的是乐趣还是恐惧?事实上我们在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神话而欢呼时,已经尝够了判断危机的苦头。
《向上!向上!》采用了一种荒诞且幽默的游戏化方式,在一组十台计算机的屏幕上,四个人不停地向上攀爬,观众的不同声响,会使“他们”受到音响的振动而掉下来,如同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周而复始。作品互动性的戏剧效果显示了胡介鸣在跨出了对似真性的追求之后,在一个新的语境中的自由穿越,凸现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无法把握的的无限冲突,但又始终坚持的一位真正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互动装置《海拔高度为零 No.2》由7件从船体上切割下来的局部组成。7个部件上共带有15个舷窗,每个舷窗后有一个显示器,并对应一个红外感应器。以船舱离地高度140公分左右为基准线,每个显示器画面在此基线以上的部分为水面以上,在此基线以下的部分为水面以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连贯的仿佛漂浮在海面上的视觉效果,而与观众视线齐平的恰好是“海拔高度为零”的海平面。
当红外感应器感应到观众的靠近,相应的显示器中“平静的海平面”的画面将随即切换,海水中夹杂着各种日常用品、消费品、文化用品、电子产品、玩具和印刷品等,向舷窗玻璃拍打过来,然后保持漂浮状态。当观众离开,画面又切换回原来没有漂浮物的画面。随着画面的切换,海平面远处的城市也不断改变。
《几十天和几十年-2009》呈现过程是将实地买来的衣服放在烫衣板上,微型投影机将日常记忆的影像投射在衣服上,在投影机的光线中掺入微量的紫外线成分,在紫外光的作用下,衣服上被投射成像的部分在日益老化,展览结束时在衣服上留下明显的新旧对比痕迹。这件作品继2007年的《几十天和几十年》系列作品之后的一个深入性试验。
在2007年的6个系作品之后,感到关于时间与物质的话题的探究与表现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2008年与2009年的上半年基本在材料的研究上花了一些功夫,在实施手段上作了精简,基本摒除了化学材料的介入,更多地体现了日常的元素。在作品的理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的前提下,这组作品(6件)的材料更多地体现了日常的痕迹:实地购买衣服、烫衣板、日用玻璃器皿、灯具支架等等,物质老化的过程和记忆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体现。
《一分钟的一百年》采用影像和现场装置的形式进行表达,使用1440储物袋排成的矩阵屏幕,用10台HD投影仪分别将1100部影像背投在储物袋的底部,根据原始素材的尺幅比例不同,有部分影像占据着多个储物袋的位置,观众从矩形阵列的袋口观看到这些影像。
屏幕上显示的影像素材来自于国际艺术史料,这些现、当代的杰作是过去一个世纪中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影像没有忠实呈现历史或要诉诸过去以改变当下的企图,只是将熟悉的经典图像放到时间的平面上进行任意的改变,来测试在一分钟内自由组合过去一百年中视觉记忆的可能性。那种随机式的交叉和遭遇带来的超乎寻常的现象,这是作品的生发和演绎的动机和理由之一,这些不可知的甚至带来荒诞的乌托邦景观可能是作品所呈现的内容。
残影是指残存在记忆中的碎片信息,这些信息支离破碎却是永久留存在记忆中,它们时而清晰可辩,时而模糊不清,恍如隔世,无从考证。由这样的信息支撑起的历史故事是值得表述的。
《残影2016》系列是以书写为表达方式的叙事,画面中的图像是真实的历史图景,它们主要来自我的家庭历史照片,经过这些历史图景与我记忆中的残影信息进行对质,产生了虚构的故事内容。运用书写题字的方式将这些虚构的文本缓缓呈现在照片上,采用数字化技术还原传统书法的审美观感,产生自动书写叙事的表达形式。无形之笔在真实的图片上反复书写着记忆提取物重组的虚构故事,它们沥沥在目令人信服。
《七彩》系列是胡介鸣今年开始创作的一组摄影作品,由红、橙、黄、绿、青、蓝、紫7个色调类型组成,拍摄对象是胡介鸣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空间和物品,其中包括他的家、工作室等。
“疫情期间宅家,对家的认识改变了,平时忽略的那些熟悉的空间、角落和物品与我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我有更多的时间来凝视与之交流,用相机对它们进行描述,物可以传达出丰富的信息促使我们去想象,人与物是可以建立起更多联系的。”
🔗 往期艺术家推荐:HOW 变量的活力|丁乙:十示
HOW 变量的活力|陈天灼:现代式冥想HOW 变量的活力|胡为一:我静静地等待光从身体穿过
—
*图文致谢香格纳画廊和艺术家
昊美术馆(温州)
HOW ART MUSEUM (WENZHOU)
昊美术馆(温州)延续昊美术馆(上海)的“夜间美术馆”运营模式,是浙江省首家"夜间美术馆",常规对外开放时间至夜间10点,目前特殊时期开放时间为下午1点至夜间8点(周二至周日)。昊美术馆(温州)将持续为公众呈现丰富的公共教育及户外艺术项目,引领融合艺术、设计、科技的全新生活方式。
展馆地址昊美术馆(温州)| 浙江省温州市江滨东路1号(温州万和豪生大酒店内)
昊美术馆(上海)是具备当代艺术收藏、陈列、研究和教育功能的全新文化机构,坐落于上海浦东,共有三层展览和活动空间,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于201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昊美术馆首创“夜间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常规对外开放时间至夜间10点,目前特殊时期开放时间为上午11点至下午6点(周二至周日)。此举能让更多观众在工作之余前来美术馆观展,昊美术馆也举办“国际策展人驻留项目”、“户外电影节”、“雕塑公园”等国际交流项目和户外活动,以此建立全新的艺术综合体和浦东新地标。
🙋&🙋
想要获得更多艺术信息?添加“昊美术馆的小昊”为好友更有美术馆活动乐享群(温州)邀你加入即将展出 Upcoming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
正在展出 Current
昊美术馆(温州)
HOW ART MUSEUM (WENZHOU)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