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作了性教育绘本的无性恋女权酷儿|无性恋之声

无性恋之声 无性恋之声 2022-09-22

文|Kev,德米


(本文根据受访人德米的经历而写作)


上篇回顾


一位无性恋者的精神出逃



(接上篇)


很多学校的性教育,默认一切二元异性恋模式——不说封建,至少也是保守、有害的。


我们学校举办过男/女分场次的性教育课堂,女生场展现了很多恐怖堕胎视频,男生场则讲“阳光少年应把心思放在读书上”。


甚至有人说:“本来校服裙子就短,坐下以后就更短了,这不是有意让男生乱想吗?所以女生应该穿更长的裙子。”


国际学校的性/别科普糟糕成这副样子,同学们感到荒谬,我也是。


我和朋友一起创作了性教育科普绘本,其中一页我写道:“当你打开这些配色鲜亮的图画,看到这些醒目、赫然、惹眼的各种图像,你的情绪是什么?”


我想知道人们看见这些大胆的色彩、符号时内心会是怎样的波动,如我一样体会性的暴力和偏见带给我的波动;我只是想呈现,把性端在人眼前。


性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


禁欲教育的渲染下,每个人都变成阳光的孩子,沉默、无性的学生,可以随意被人定义命令;这些真实蓬勃的欲望就这样掩盖,被描绘成不耻的了。


性的存在你是无法回避的。扭曲性,不讨论性,是行不通的。一周半来,我们的作品在人们手中迅速流动传播。绘本的响应速度是我最好的态度。


做这些并非为了反抗羞耻,而是我受不了有人成天支配我的环境。我只想让所有人知道,我从来不顺应蒙在我脸上的这层灰纱。


受访人德米。本文配图由德米本人提供(含封面图;另行注明的除外)


记得我和外国同学一起讨论时,我们的女权思想碰撞,共同燃起对父权压迫的憎恨,为少数自豪……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但在国内,你对LGBTQ+的认知可能是占少数,甚至被污名化的。


5月17日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恐双日的时候,我们曾经制作过彩虹T恤衫,在全国国际学校间售卖,盈余捐赠给其TA做慈善的朋友。


后来彩虹T恤一事被“上帝之鹰”等人挂在网上,说是境外势力在青少年群体传播变态性心理,非法集资给美国组织。


那时我感到无奈。作为少数,我们的身份尚未被正常化。国内酷儿群体一边处在担惊受怕之中,一边在不断努力提高可见度。


我对于性少数平和的认知也是得益于国际学校的开放。


我有过很多酷儿朋友: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盟友……TA们是校友、老师、长辈,网友,甚至小到上同一门选修课的同学,我们在性少数上有数不尽的共同话题。


我从没觉得身为少数是件怎样稀奇的事,彩虹对我来说基本上是随处可见的。


朋友们是我最信任的人。出柜以后,她们尊重真实的我,我的生活比以前更充满爱意和善良。在这个已经非常个人主义的时代里,多元认同让我找到了追求本真性的支点。


我的出柜,与其说是向人坦白,更多是激烈地搏斗——向世俗,向共性,我不愿受压制。


在学校里我根本就是大喊大叫,朋友们钦佩我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大声吼道“我恨顺直男”,做“KAM”演讲(Kill All Men)来解释女性愤怒合理性,成为学生领袖,作为酷儿出柜,分发自己手绘的性教育手册……无人不晓我是一个女权酷儿。


受访人德米与朋友


我一直想做小众文化脱口秀,还有去性别化演讲,以后也想继续做大。


传统的指派性别,对人定义、要求,把人活生生拆分成性别部件,分配不同的性别天职义务。这阻碍了人对本真性的探寻,违背了个体需求。


传统的标准塑造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选择,如模型般被影响、被打造。


然而,每个人都应有积极定义自己的自由。我们只能对自己真实,努力虔诚地让自己贴近自我,贴近本真的灵魂。


我曾去过一个中国演员的脱口秀专场,原本期待她的演讲为大众带来什么独特的身份视角——她是一名女同性恋者,就算没有真知灼见,能让大众看见少数的存在也好。


但到最后整场充满低俗的荤段子,我真的感到难过。我本人尤其厌恶色情笑话,因为荤段子没有什么高超精髓、幽默品味,无非是在加强性耻辱,刻意瘙痒。


我认为这是一种玷污。性的概念不是博人猥琐一笑的。在色情笑话里,性失去了它原本的角色、权利,沦为权压迫的工具,宣传着对性别的暴力和压迫。


我确实是一个极端女权主义者:我一面通过性别的角度看待一切,将所有结构性原罪,归罪为父权、性的压迫;一面又把美好品质归结于人们自己。


这正是我对自己人生去性别化的体现之一。本质上,我希望大家都去追求本真性:追求做个更好的人,追求美好的生活。


我真心希望与真诚有个性的人相处。没有别的标准了,没有性的、外貌的、利益的束缚,就让我与真诚美好的人成为朋友,与TA们交谈、思考和创造。


那样生活会是快乐的。彼此关照,没有负担,关心彼此就是关心热爱和自由。


记得Euphoria(狂喜)中Rue说“holding the believe of I might be a good person actually makes you a good person”(心怀善意,你自会变成善人),这句话深深打动我,让我流下泪来。


世界需要这份诚挚的希望,人活着不只靠食物,也不只为了性。


受访人德米与朋友们


我其实一直知道自己是酷儿、无性恋,但在以前,我从未在任何一部作品里,如此深刻地看见我自己,看见和我相同的一类人。


Poison Ivy(毒藤女)的故事,从头到尾我是带着一种虔诚,在快乐和流泪中看完的;我也看到了自己。


她和哈莉奎茵(Harleen Quinzel)的感情线,带给我很深的震撼与共鸣。


DC作品主线中关于毒藤女生活的内容非常少,直到19年,我遇到了我至今最爱的动画Harley Quinn(哈莉奎茵),那部作品里毒藤女是主角。


毒藤女和哈莉的相处当中,她俩作为朋友纠结着,最终成为了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伴侣。


结尾是致敬末路狂花的一场逃婚。毒藤女曾尝试和温柔、真诚的风筝男(Kite man)谈恋爱,但这中间充满了挫折、不适。


毒藤女是如此被风筝男的真诚和温柔打动,不在意这个爱她的人是不是人中佼佼者。实际上,所有外界的标准统统不在她的考虑之内,所以她才会接受人们眼中那么平庸无能的风筝男。


她也试图在这段感情中去付出和承担责任,成为一个“恋爱中的女人”,甚至下定决心与风筝男结婚。


她的理由是“why not?”(为什么不呢?)——我太了解这种因为找不到答案而怀疑自己、决定妥协的感觉了。


但在最后,她还是为了自己一直欣赏爱慕的Harley,为一个冲动,陪她一起出逃,听从了自己内心对自由的向往。


当时哈莉问她:“你不觉得我疯狂混乱吗?”毒藤女给予哈莉认可:“你确实是那样的人,但你也的确在成长,这对我(爱你)来说就足够了。”


这句话仿佛是对那个当时深陷焦虑抑郁,但也一直充满激情、活得锋芒毕露的我所说。


我与她经历的相似性让我宽容、理解自己,同时我也仿佛在Harley的身体里,被她真诚纯粹地爱着。


她们分别代表了我“永远纠结的彼时彼刻”和“永远充满冲动的此时此刻”,我从她们相处中学会和解。


她曾和Harley有过一次性关系,但对她来说,这仿佛是超出爱的惊愕。她真的爱她,却从未把性的关系作为绝对爱她的必要一部分。


我出柜后的某天突然回想起这一幕,发现自己并不惊讶,就好像我一直知道她是无性恋。我以前不曾定义她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我以前也未曾定义自己。


毒藤女对植物的爱和对人的爱没有什么区别,她爱伴侣和爱朋友、爱生命一样纯粹,这本就是让我深深与她共鸣、联系的因素之一。


毒藤女关心植物,关心一切生命力,她执着于爱的纯粹,以至于她的能力就是去爱、去生长——爱是她的武器,她伤人的吻和救赎的泪水。


DC给她诸如此类的设定,我都赋予深刻的理解和联结。


图片来自动画作品Harley Quinn(哈莉奎茵)

Poison Ivy(毒藤女)。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我又接触了动画作品Disenchantment(幻灭), 依然记着其中Mora和Tiabeanie的火花。


美人鱼Mora来到蒸汽国追求演员梦,却在事业上失败,被一个疯狂的收藏家监禁。Tiabeanie也被收藏家追逐,逃命途中救出人鱼。


她们一起坐船返回祖国时,天上出现了人鱼座,Mora告诉Bean,这位拿着弓箭的神是一个伟大的武士,中间的北极星就是她的心。


“Can you see her heart?”(你能看到她的心吗?)


“Yes, I get the hint.”(能,我懂了)Bean说。


整个过程非常自然暧昧不做作。后来船只搁浅,Bean撞昏了头,她们回到人鱼岛,这回换Mora救下了Bean,她这才发现原来Mora是岛上的人鱼公主。


那夜在岛上,Mora送给Bean一个海星项链,“This is my star”(这是我的星星),弦外之音就是“我把那颗心送给你了”。


此时音乐响起,歌词唱道:“如果你觉得这是梦,请你相信是真的,因为我相信。”


早晨Bean醒来后,发现自己在搁浅的沙滩上,她觉得这是梦,那个项链在海浪中浮现又消失了。


但在Mora歌里所唱的每一句都会实现:Mora一直默默保护着Bean,星星指引着Bean走向她的未来。


这又证明,鱼人岛的那个夜晚是真实存在过的。可惜她们都各有自己的命运征途,这段故事到了后面没有展开更多内容。


她们的感情比任何直人作品里的爱情都真实、自然,唤醒了我生活中无数的敏感、悲伤和欣喜,尽管我本身是偏向同性浪漫的。


或许有些偏见,但我认为异性恋故事充满了平庸的情节和性的暴力,只会展开雄性对雌性的竞赛,顶多加点智慧的吸引力,用一见钟情解释一切。


我更喜欢像DC、《幻灭》中真实的设定情节。这样的艺术中,爱不是刻意所写,而是真实自然的流出,人物转变细微而又真实。


图片来自动画作品Disenchantment(幻灭)


塞尔维亚艺术家Marina Abramović说:“an artist create as easy as they breathe.”(对艺术家来说,创作就像呼吸一样自如。)


艺术创作是我情绪的抒发。我创作绘本、雕塑、绘画,用鲜亮的色彩表现冲击。我把我的作品看作行为艺术,属于我自己的个人表达。


直到彼时彼刻,我也才真正理解艺术是一种冲动,创作没有目的。我不为做看不懂的艺术,只为让自己心满意足。


人呢,最可贵的是有良心,总有一部分人有共同情感和经历。我想,我自己去创造点什么,也算是尽了一种责任。


我的艺术反映着我真实的生活环境,让那些同样从丑恶现实中出逃的人共情,这样的共情才是最为珍贵的。


最后,我想活得更像自己。不想呈现共性,就得在欲望的洪流中有所坚持,我希望未来我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受访人德米与自己创作的作品


END


特别推荐


欢迎扫码阅读及下载

德米的性教育绘本



补充说明:该绘本由受访人德米与朋友制作,无性恋之声不对其内容负责。


往期回顾

一位无性恋者的精神出逃

与无性恋朋友的相处手册(第一季)

一位视障无浪漫倾向者的人生旅途

灰色性向的她,爱上了不喜欢女生的他


赞赏作者


觉得文章不错的话,欢迎您给作者Kev打赏噢!您的赞赏将全额且直接由作者本人接收!


注:您的赞赏是您对作者的自愿赠与,不经过机构账户,因此不列入机构财务公开的范围。


欢迎扫码联系小助手加入社群


我们的家族


欢迎点击这里加入小组




无性恋之声

关于无性恋,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