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推荐】与无性吸引朋友的相处手册(第四季):活动主题|无性吸引之声

无性吸引之声 无性吸引之声 2023-07-24

4月6日是国际无性吸引日!在今天,我们正式推出《与无性吸引朋友的相处手册》第四季,而这一季也是该项目的收官之作。


在这里,让我们先对这一项目进行简单的回顾吧!


在第一季《相处手册》中,我们对无性吸引者自我认同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阐明,为与无性吸引者的人际交往过程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建议。


在第二季《相处手册》中,我们对无性吸引者和无浪漫吸引者的亲密关系进行了探讨,为与无性吸引者和无浪漫吸引者建立亲密关系提供一些想法。


在第三季《相处手册》中,我们关注日常生活社交场景中的无性吸引者,并将社交场景分为“未出柜”和“已出柜”两个部分,探讨如何与无性吸引者更友好、更愉快地相处。


在这一季的《相处手册》中,我们将关注集体活动中的无性吸引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例如聚会、读书会、分享会、讨论小组等等。


作为无性吸引者,在这些活动中,尤其是涉及到性相关的话题时,我们可能常常会不被看见,可能会在无意中被冒犯和伤害。


所以,我们将分别从“活动组织者”和“活动参与者”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在集体活动中尊重无性吸引者的存在和需求。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从活动组织者出发


01


“破除性羞耻,享受性生活”


小张参加了一场关于“性羞耻”的活动。


到活动现场后,小张发现本场活动的标语是“破除性羞耻,享受性生活”。


而在活动过程中,发言者所分享的个人体验都是与“破除性羞耻后能够更好地享受性生活”“如何在性生活中做自己”相关的,也纷纷鼓励大家去尝试追求自我在性生活中的主体性。


小张最近正纠结于自己的性吸引取向认同,并正在逐渐探索无性吸引议题,此时却又质疑自己无法享受性生活,是不是只是因为自己的性羞耻。


分  析


笔者从个人经验出发,发现无论是在集体活动中,还是在日常对话中,抑或是在各种主题和性相关的文章中,无性吸引人群似乎从来都处于不被看见的状态中。


无性吸引的可见度很低,人们不了解这一议题,从而也无法考虑到无性吸引者的存在。


大家所提倡和鼓励的都是“享受性生活”,而随之而来对于无性吸引者的常常是“性羞耻”“不够性解放”等一些偏负面的描述。


上文的集体活动场景只是笔者个人经验的一种典型表达。


在活动中,无论是其标语“破除性羞耻,享受性生活”,还是发言者对大家的鼓励,其实都是从预设的有性吸引视角出发的,将无法享受性生活部分归咎于“性羞耻”,将享受性生活作为每个人都希望达到的状态。


从无性吸引者的视角出发,这种预设无疑是与其感受相违背的。


无性吸引者对于性吸引和性生活的感受,与性羞耻并无关联,而享受性生活可能也并不是无性吸引者的追求(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无性吸引群体内部的多元化)。


这种活动视角,一方面忽视了无性吸引者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可能伤害到像场景中的小张一样仍然在探索自己性吸引取向的朋友。


当一个人在无性吸引的自我认同中纠结时,在活动中彻底的有性吸引视角可能会成为某种权威,而让其质疑无性吸引的可能性,从而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更加迷茫。


在这里,笔者也反思,在性解放运动中挂在嘴边的性羞耻、性压抑、性开放、享受性生活等标语,甚至是作为疾病的“性冷淡”,都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很多无性吸引者的感受。


而从无性吸引视角的缺失出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02


“让我们从无性吸引者的视角出发”


在“破除性羞耻,享受性生活”的活动结束后,小张带着自己的疑问,去找活动组织者交流。


小张先向活动组织者表达了自己目前纠结的自我认同问题,并由此向活动组织者科普了无性吸引相关的概念。


而这也是活动组织者首次接触到无性吸引的概念。该组织者接受了小张的疑问,也承认自己对无性吸引议题并不了解。


在与小张交流后,该组织者去了解了无性吸引议题的内容,并由此意识到了在“破除性羞耻,享受性生活”活动中所预设的“有性吸引”前提。


于是,该组织者开始思考在以后的相关活动中怎样加入无性吸引者的视角。


分  析


这里的场景承接上文的活动场景,我们从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从小张的角度出发,其在活动结束后向组织者表达了自己的疑问和感受,笔者认为这是值得鼓励的行为。


因为这不仅会推动小张更好地进行自我认同的探索,更重要的是,该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活动中传统且强势的有性吸引视角,为活动组织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从活动组织者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组织者在活动中对于无性吸引者的忽视可能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出于无意。


一直以来无性吸引议题的可见度都非常低,我们很难要求大家都能够意识到无性吸引者的存在,并为此做出改变。


该场景中的活动组织者实际上就并不了解无性吸引议题,但其能够在小张的提议下及时地主动去了解无性吸引议题,并为此在活动中做出改变,加入无性吸引视角,这是非常好的改变。


笔者认为,作为活动组织者,尤其是主题与性相关的活动组织者,出于对无性吸引议题的不了解,其可能常常会在无意中伤害到无性吸引者。


然而,这样的活动本身常常是面向多元化个体的,因此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真诚地希望各位组织者能够更多地了解和性相关的各种议题,包括无性吸引议题,也包括别的多元议题。


如果活动中有参与者提出其感受、质疑或建议,各组织者更需要认真地思考活动的缺失所在,以及怎样做出改变。


让活动参与者都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都能够有所收获,是活动组织者应该追求的一个目标。


Photo by Carlos de Toro @carlosdetoro on Unsplash


从活动参与者出发


01


“很高兴你为活动带来了新的视角”


小王自我认同为无性吸引者,并参加了一场关于性的讨论会。


讨论会上,参与者们都从有性吸引者的角度出发,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小王作为在场的无性吸引者,有些害怕与别的参与者发生冲突,但最后小王还是决定从无性吸引的自我认同出发,讲述了自己的生命体验。


别的参与者虽然对无性吸引并不了解,但都认真听了小王的讲述,并感谢其为活动带来了新的视角,为大家带来了新的认识。


小王也为大家的尊重而感到开心和温暖。


分  析


在这里,我们从两个角度出发来分析这场活动。


从作为无性吸引者的小王的角度出发,其行为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小王从无性吸引的自我认同出发去叙述自己的生命体验,其出发点并不在于制造对立,而是试图为活动开拓视角,并想要让更多人看到无性吸引群体的存在,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初衷。


这样的初衷也收获了好的结果,别的参与者的认真对待、尊重和理解,都满足了小王的期待。


但我们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即使像小王这样出于好的初衷而做出举动,也并不一定能保证在活动中收获与初衷相符或者满足期待的结果。


我们无法预测别人的反应,唯一能做的只是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选择;但是,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也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虽然认为小王的行为值得鼓励,但并不是说鼓励每一位无性吸引者都选择像小王一样去行动。


是否选择在集体活动中出柜,是否选择分享自己的个人生命体验(甚至是比较私密的经历),是否选择作为很可能是绝对少数的“无性吸引者”来发言,等等这些都是由你来决定的,并没有绝对的好坏。


从上文场景中并非无性吸引者的参与者角度出发,其做法同样是非常好的。


虽然这些参与者从非无性吸引者的视角出发,并不了解无性吸引议题,但其都能够认真对待无性吸引者的分享,能够不带评判地尊重和理解无性吸引者,并将无性吸引议题接纳为新的认识和视角,这是非常难得的。


当然在现实中,我们仍然需要认识到,许多完全不了解无性吸引议题的人,可能很难像场景中的活动参与者一样,完全地理解并接纳无性吸引者。


在这里,我们更多地是想要树立一种更好的在集体活动中对待无性吸引者的态度。


但无论如何,这其中仍然存在底线——


作为活动参与者,在活动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形色各异的人,有着不同的自我认同、经历、价值观等等;但个人生命体验并不代表别人。


我们可能会被自己的认知所限,但不能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去否定别人。我们可以适当地求同存异,但也要有最基本的对人的尊重。


Photo by Jiroe (Matia Rengel) on Unsplash



尾声


在手册的最后,我们想要对这本手册传达的态度做一个总结。


在四季的《相处手册》中,我们的讨论都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你如果是一名有性吸引者,那么应该怎样更友好地与无性吸引伙伴相处?


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家普遍对无性吸引议题不了解,无性吸引群体通常不被看见,何谈被尊重、理解和接受呢?


所以我们认为,第一步永远是要“看见”无性吸引者。


无论是你亲密的伴侣、家人或朋友,还是你身边的同学、同事,抑或是仅与你有一面之缘甚至是擦身而过的陌生人,其都可能是无性吸引者,而其出于个人考虑,可能会选择出柜或不出柜,也可能其自身可能都还没有确定自我认同。


“看见”无性吸引者,就是要意识到无性吸引者存在于身边的可能性,而这并不一定要以确定某个特定的个体是无性吸引者为前提。


第二步是要尊重无性吸引者。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不同,自我认同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对于无性吸引议题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也都不同,但最基本的是对人的尊重,对无性吸引者的尊重——不否定无性吸引者的感受和经历,尊重无性吸引者的自我认同和存在价值。


第三步是要理解并接受无性吸引者。


仅仅从个人的视角、从有性吸引的视角出发,是很难理解无性吸引者的。


大家需要的,首先是对于无性吸引议题的基本了解,包括无性吸引的基本定义、分类、相关概念等,从而能够了解无性吸引者会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在相处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了解之后,抱着真诚友好的态度与无性吸引者相处,如果有不确定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及时与对方交流,询问其想法。


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无性吸引者也能够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接受的温暖。


第四步是要关注到每一位无性吸引者的特别。


在了解无性吸引议题、了解怎样友好地与无性吸引者相处后,大家仍然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位无性吸引者都是特别的,是不同于定义、不同于刻板印象而特别存在的。


我们无法用同一套标准、同一种方式和不同的无性吸引者相处,而需要关注到每一位无性吸引者的特别,根据其感受,以及我们与对方的特殊关系联结,来确定与对方的具体相处方式。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四季的《相处手册》走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在这里,我们感谢每一位为本手册提供素材的伙伴,也感谢每一位阅读这一手册的伙伴。


最后,我们希望并祝福每一位无性吸引者都能被尊重,被理解,被接受!


END


文|田


推荐阅读

关于“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的倡议理由书

无性吸引议题常见概念参考译名表

无性吸引(无性恋)科普手册

与无性吸引朋友的相处手册(第一季)

与无性吸引朋友的相处手册(第二季):亲密关系

与无性吸引朋友的相处手册(第三季):人际社交

为什么我认为“恐无”已然存在?

我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够“无性恋”?


欢迎扫码联系社群专员加入社群



无性吸引之声

关于无性吸引(无性恋),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