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劳动节特辑 | 1451中农模式,牛!

彰显耕读文化时代内涵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1451中农模式


(作者:林万龙 曹志军 何志巍 崔情情)


编者按

       在第132个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为大家带来中国农业大学劳动教育建设优秀案例,到底什么是“1451中农模式”,什么是“1+3+5”耕读教育体系,一起来一探究竟!


听林万龙副校长谈中农特色劳动教育体系



01

劳动教育建设的基本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曾多次强调“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有着“顶天立地”发展特色的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将人才培养与服务“三农”事业紧密结合,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这就使得学校的劳动教育传统具有明显的“耕读”属性。学校紧扣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出台《中国农业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把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创新提出“五个一”工程,构建了知识、认知、实践、文化四个维度的劳动教育框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传承勤俭奋斗的劳动品质、涵养中华农耕文明的文化自信、增强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强农兴农本领。



02

劳动教育建设的特色及亮点

       构建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1451中农模式”:即以1个学分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为依托,从知识、认知、实践、文化4个维度全面强化,通过建设课程、编写教材、打造基地、培育队伍、丰富活动5大路径,设计1套综合评价标准作为保障,让耕读教育与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相结合、与丰富而深入的文化教育相结合、与面向未来的科技探索相结合,切实让劳动教育、耕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鲜活起来、深入下去、持续发展。

 "1451"中农模式


劳动教育全年不间断

     设立1学分、32学时劳动教育必修课,实施本科生劳动教育的全覆盖。7月-8月,组织学生分批赴涿州开展以耕读学习与田间实践为特色的“劳动周”;把9月定为“校园劳动文化月”,并将“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劳动教育启动日”,以特色专题丰富劳动文化活动。9月-次年6月学校开展劳动理论教育与耕读文化教育的同时,各学院在专业实习实践课中融入与强化劳动教育元素。


 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劳动教育时间安排


课程教材建设引领全国

      现已开设“大国三农”“农业总论”“乡村振兴:理论、政策与实践”等20余门核心通识课程,突出农耕文明、农业科技、乡村振兴等主题。以“大国三农”课程为例,全国共99所高校将课程引入校内,累计学习人数达到2.5万人次,在学习强国平台的点击量突破了400万。主编并出版了新时代首部耕读教育读本——《耕读教育十讲》,系统阐述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发展、传统耕读文化的现代更生与时代价值。教育部对耕读教材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中国农大主动为涉农高校学子乃至全社会输出优质文化资源的责任担当。


《大国三农》与

《耕读教育十讲》

  均已正式发行


喜讯︱我校主编教材《耕读教育十讲》入选“2021年度影响力图书”(点击查看)


 劳动教育实践喜创丰收

      专项投入200余万元打造涿州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近3000名2020级本科生作为“先行者”,组建“劳动生产队”分批赴涿州开展劳动周。学生们扛起锄头学“真把式”,在田野躬耕中出力出汗体验农事艰辛,在耕读学习中感悟农业发展的变迁与农民生活的改善,在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感受农业现代化前沿发展,在农业科技拉练中振奋投身“三农”事业的热情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

动起来、接地气、育新人

——2020级本科生赴涿州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点击查看)


文化品牌各显特色

      学校在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彰显了服务“三农”的底色和教书育人的本色,也为全校上下涌现特色文化品牌开辟了新空间。宣传部创办“播厥百谷,藏种于民”主题文化展,弘扬农耕文明。人文与发展学院开设农村认知体验课程,把耕读教育与课程思政紧密融合。任课教师奚雪松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垦“半亩棉田”,编织出一张“大手拉小手”的大中小协同耕读教育模式网络。教师胡琦、张俊伶创办的“CAU二十四节气工作室”“种植文化衫”等特色活动着力打造农业文化传承新平台、农耕科普宣传新名片。后勤部门建设“心灵花园”,学生自发组织花卉种植、养护、铺路,为在校师生搭建“暖亭”……耕读文化校园氛围日渐浓厚,品牌活动百花齐放,全校师生获益良多。

劳动教育、耕读教育品牌活动百花齐放


03

劳动教育建设的具体举措


知识层面

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本科培养方案中明确设立32学时、1学分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覆盖全体本科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设立专题教学,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设立2个课时的“劳动价值论”教学专题,解读“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等内容及重要意义;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立2学时“劳动教育”教学专题,向学生传递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等观念。

      通过招标建设与课程升级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了“大国三农”“农业总论”“乡村振兴:理论、政策与实践”等20余门通识课程;

     编写“耕读教育十讲”教材,从文化、生态、经济、制度等维度打造高质量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耕读文化、热爱耕读文明。

思想政治理论课录制劳动教育专题


认知层面

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每个专业明确具体依托课程,诸如“植物田间种植”“农村认知实践”“工程实训”“思政社会实践”“生物野外综合实习”“昆虫标本采集”等学科专业类课程,强化劳动锻炼要求,让教育走出“书本”、走下“黑板”,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实践层面:

建设劳动教育基地,设置劳动周

      学校将涿州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成践行“勤耕重读、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特区。基地具备完善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根据农时安排耕作实践课程、强化农事科普认知、弘扬农耕传统文化,突出现代未来农业探索,融合红色教育和爱国教育要素,在全国率先打造了具有我校特色的“1+3+5”耕读教育体系:依托“耕读教学、田间实践、自主活动”三种形式,“农业认知、土地耕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劳动成果分享”五个环节,实现厚植知农爱农家国情怀、锻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精神品质的培养目标,让学生真正劳有所为、劳有所获、劳有所乐。

“1+3+5”耕读教育体系


     2021年夏季小学期,近3000名2020级本科生作为劳动实践周的先行者,组建“劳动生产队”,分批赴涿州开展耕读文化学习与劳动教育实践,引起校内外良好反响。校庆日活动期间,劳动教育实践阶段性成果玉米、红薯、花生等批量送到学校餐厅,供全校师生及返校校友品鉴分享。

2020级本科生劳动周安排表


文化层面: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注重耕读文化熏陶,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整合一二课堂,打造了“半亩棉田”“CAU二十四节气工作室”“心灵花园”“星级志愿者认证”“劳动实践勤工俭学”等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相结合的文化活动。在世界节粮日、农民丰收节、校庆日等特色时间节点,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切实将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的养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在校内凝聚成共识。


制度层面:

建章立制护航劳动教育生态建设

      构建了由主管校领导亲自挂帅,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团委、涿州实验场等多部门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引导学生会劳动、能劳动、爱劳动。设计并逐步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激发各级部门实施劳动教育积极性,保障育人成效。在疫情防控升级的前提下,学校依托在线综合教育平台,探索了劳动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保障劳动教育质量,形成专兼结合的百人师资团队,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专项培训,提高教师劳动教育的意识和专业化水平。学校积极开放资源共享,在涿州为“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设立劳动教育基地,支持其他高校开展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主旋律,共同打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育人共同体。

“延河联盟”劳动教育基地成立


04

劳动教育建设的成效及经验


率先构建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

有机融合的育人模式

      在农林高校中率先推动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综合施策,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课程教材建设上下功夫、在实践平台搭建上下功夫、在高水平师资培育上下功夫、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经过一年建设完成了“开设一批课程、编写一本教材、建设一个基地、培训一支队伍、打造一系列活动”的阶段性建设目标,为全国涉农高校提供了示范样板,推动了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工作方案》(教高函[2021]10号)政策的制定与出台。三农价值观教育作为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大学的先行先试,也能为其他高校提供优质的共享资源和有价值的借鉴参考。

迈出了诸多改革“第一步”

      率先打造了全国首门“大国三农”在线开放课程;

      主编出版了新时代首部耕读教育读本——《耕读教育十讲》成功打造了全国知农爱农教育名片;

      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积极推动校际劳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发表《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特色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教改论文;

      “彰显耕读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2021年度北京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重大立项,实现学校在北京市教改立项方面的历史突破。


 以学生为中心的劳动育人成效显著

      围绕2020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学校及时对参与学生进行了全覆盖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88.4%的学生表示通过参与劳动周,显著提高了劳动技能、树立了劳动观念、增加了农业知识。从学生的留言中可以感受到,耕读教育、劳动教育在品德培育、价值传承、启示意义等方面的意义得到了凸显,而这正是新时代赋予耕读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功能使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从知农到爱农的成长。



2020级学生“劳动周”反馈节选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劳动实践,苦中有乐,酸中有甜,留下不尽的思索。劳动创造了美好,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更使我们懂得了做什么事都应该有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在学习上如此,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应该像这次劳动一样,一干到底。

夫农,天下之本也。在乡野田间的这几天真切感受到了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和命脉,也渐渐理解了像袁隆平院士一样的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地研究是为了什么——中国不单是农业大国,更要成为农业强国。“希望大家能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一直奋斗下去。”

涿州劳动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关于劳动、关于农业科技、关于农机农作物等等,这些都是我之前未曾深度了解的领域;拓荒整地、播撒种子、采摘果实,以及难忘的拉练式园区参观,都让我收获颇丰。这次劳动实践让我的内心和身体都得到了充分的历练,受益匪浅。

通过亲身经历,我明白了劳动的不易,懂得了一粒粒粮食收获的艰辛,我们仅仅在太阳下暴晒两三天就难以忍受,但是劳动者要长期经历这种暴晒,为他们点赞,向他们学习!

“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在亲身经历过劳动教育后,我意识到,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增强意志力,体会劳动不易,更让我们明白了劳动创造一切,劳动才是人的本色。我们定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发挥良好示范效应

      中央电视台、教育部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学校劳动教育工作。《中国农业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被多所学校学习借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就劳动教育实践与学校开展全面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到涿州劳动教育基地调研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劳动教育基地落地涿州;北京理工大学师生到“延河联盟”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涿州市教育系统到基地开展专项调研,洽谈中小学劳动教育合作模式。此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11所农林兄弟高校参观考察了我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校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

往期精彩

2021亮点工作|彰显“耕读文化”的特色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开展特色劳动教育 突出耕读主题——3000名大学生走进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开荒种田曹志军:涉农高校应如何完善耕读教育体系
喜讯︱我校主编教材《耕读教育十讲》入选“2021年度影响力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