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广阔的门禁社区内部的住宅
“超级资本主义”的逻辑和动力影响到了社区的存在方式。比如,在洛杉矶郊外的奥伦吉县,有全美最大规模的门禁社区“Cotode Caza”,其面积是东京巨蛋的四百倍,几乎与东京都港区相当。这个高级住宅小区四周围绕着高高的栅栏,有门禁系统,看门人一天24小时值班,除居民和相关人员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能入内。大门内侧全部被视作私有道路,保安24小时巡逻。14000名居民中有85%是白人,居民平均年龄35岁,不仅年轻,且每5人中有1人拥有研究生学历,每户平均年收入为170000美元(约是加利福尼亚州家庭平均收入的3倍)。每栋房屋的价格远超100万美元。门禁社区这种形式,其本质就是专为超富裕阶层建造的高级住宅区,虽然早在19 世纪中叶就出现了,但受到瞩目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当时出现了为退休人员修建的社区。在20世纪80年代、房产投机和消费热的高潮时期,出现了面向富裕阶层的社区;20世纪90年代,又急剧出现了大量面向中产阶级的社区。结果,到了1997年,全美共有这类社区2万处,社区居民达800万人。然而,仅仅过了10年的光景,社区数量便增至5万处,社区居民也增至2000万人以上。在包括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佛罗里达三州的阳光地带,40%以上新建的计划型住宅都带有门禁系统。特别是在大城市,这一比例甚至高 50%,洛杉矶、达拉斯、休斯敦等地也有居民数在100万人以上的社区。从类型上来看,可以分为面向退休人员、面向富裕阶层和面向中产阶级这样三个等级的社区。最近,为担心治安问题的工薪阶层建造的社区也在增加。尽管有时会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像这种用铁栅栏围起来的“乌托邦”式社区仍像商品一样被大量制造出来,且毫无停止的迹象。
如果说外界是一个充满危险(暴力、犯罪、吸毒、色诱、恐怖活动等)的“反乌托邦”,那么在从与之隔绝的空间和人际关系中寻求“安全、放心”这一点上,有两千人以上信徒的基督教保守派巨型教会也是一样。1970年,全美这一类型的巨型教会仅有10个,到1990年却增至250个,在2008年则超过了1300个。规模巨大自不必说,巨型教会的耐人寻味之处还在于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日常活动。除了研究《圣经》,还有根据信徒的目的和需求提供贴心帮助的各类小组,诸如婚姻咨询、育儿咨询、晚年生活设计、戒毒、缓解心理压力、保健、体育运动、休闲、志愿者活动、职业心理咨询,等等。为每一个信徒提供“小组”这个活动场所,是为了不让他们因为组织规模的巨大而被埋没在默默无闻中,这和一直以来的大规模集会、礼拜有很大不同。最近,“小组”的集合体——巨型教会本身出现了小城镇化的趋势,有些地方甚至建有学校、医院、银行、托儿所、住宅、美容院、宾馆、餐馆、电影院、图书馆、足球场、滑冰场等设施。
我曾参观过位于亚利桑那州郊外的雷迪安特巨型教堂。它的整体占地面积约为东京巨蛋的2.5倍,四层楼高的教堂是2005年春天新建的,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是这一带最高的建筑物。信徒超过5000名,有40名专职工作人员,65名非专职工作人员,380名志愿者。每周支出预算为80000美元,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信徒的捐款。2005年,它在《传教杂志》“美国发展最快的教会”排行榜上位列第18名。与规模宏大的教堂、严格的《圣经》释义给人的印象相反,这里的氛围是令人惊讶的休闲和随意。礼拜仪式在由年轻信徒组成的基督教摇滚乐队的伴奏下开始,身穿夏威夷衬衫和牛仔裤的牧师夹杂在乐队中敲击着铃鼓。教堂里几乎看不到彩色玻璃和十字架,却能看到设在各处的免下车快餐窗口和健美中心。儿童室里有10台以上的Xbox(一种家庭用游戏机)。还有星巴克和卖脆奶油甜甜圈的时髦咖啡馆。看到这些,人们会感觉这里与购物中心无异。不,实际上,就连牧师本人也说要建立一个“购物中心一般的教会”。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波士顿南部的老城区“Inner City”(低收入家庭密集的市内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田野调查。这里是《心灵捕手》、《神秘河》、《无间道风云》等好莱坞大片都曾描写过的、闻名于全美的“贫困和犯罪频发的白人贫民窟”。
20世纪90年代中期,波士顿南部的低收入家庭密集区,玻璃破碎的窗户用纤维板遮掩着。
在我进行田野调查期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表了题为“底层白人”的特别报道,将该地区称为“美国底层白人之都”。当时,在这个有三万人口的地区,常发生十几岁的年轻人自杀、自杀未遂和吸食毒品过量等事件。以男性为主,一年间有十人上吊自杀,而自杀未遂事件则发生过近二百起。
该地区出身的作家迈克尔·帕特里克·麦克唐纳对“上吊”这种罕见的——特别是对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自杀手段表示了关注,在接受《国际先驱论坛报》采访时,他评论道:“什么人会上吊自杀?只有监狱里的人。”“监狱”意味着在绝望中被囚禁,在贫困中被隔绝。因为与我的调查对象有关,这个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代美国社会中那些“一无所有的人”所感受到的疏远和虚无,其严重程度可以从这个案例中看出来。对我来说,称其为美国社会的原始风景之一也不为过。脱贫工作之所以困难重重,是由各种在深层次上彼此牵连的因素造成的:对政治的不信任感导致投票率下降;性别、阶层等意识形态的束缚使人无法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行动规范的欠缺;教会道德权威的式微;毒品的蔓延;等等。曾荣获普利策奖的实力派记者戴维·希普勒在其畅销书《穷忙族》中深入地阐明了这一恶性循环:破旧的公寓造成儿童哮喘病恶化,以致不得不叫救护车,这样又产生了必须支付的医疗费,导致信用卡透支、车贷利息增加。于是,购买容易出故障的二手车成为必然,这又导致母亲无法严守单位的工作时间,结果限制了她的晋升和挣钱能力,使她永远无法搬出简陋的房屋。所谓街道帮派恐怕就是人们将其对社会的绝望转化为负能量后形成的产物,这也是他们能找到的唯一一种团结一致的形式。然而,虽说是团结一致,其中却也存在严格的肤色界限,若是侵占对方地盘——哪怕只是一条街道——就可能伤及性命,这绝非虚构世界里的故事。在美国大城市周围搞社会调查时,首先需要搞清楚那里有没有肉眼不能辨别的界限。在为数众多的帮派中,现在势力最大且还在不断扩张的是西班牙裔移民的MS-13(意为“野蛮萨尔瓦多人”,数字13是表示“南加利福尼亚”的帮派号码)。这个帮派是以20世纪80年代为躲避内战从萨尔瓦多来到洛杉矶的孤儿和难民为中心形成的组织,截止到2005年,在全美33 个州共有一万名成员。进而,以萨尔瓦多为中心,在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马拉、哥伦比亚、西班牙、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国也确认了该组织的存在,全世界总成员数达十万。在该组织的入会仪式上,男性要无抵抗地在13秒内被其他成员暴打,女性则要被其他成员强奸,这已成为惯例。有人9岁入伙,11岁就杀了人。一名入伙四年的17岁女子将其内部情况曝光给电视台,几个月后,她就被同一帮派的朋友刺杀身亡。他们用文有表示“监狱、医院、坟地”符号的手做出各种手势,以交换信息、不断走私并买卖毒品、在黑市上进行枪支交易、盗窃、殴打治安当局的执法人员。联想起里根政府时期美国为萨尔瓦多内战提供的资金和武器,实在令人感到讽刺。当然,不仅“少数族群”中存在帮派,也有众多仅由白人组成的帮派。另外,穿纳粹制服的“光头党”和以白色长衣为象征的白人至上主义团伙虽非帮派,也因为经济萧条和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的出现而正在不断扩大势力。比如,据宣扬白人至上主义的网站“暴风前线”——由原三K党头领唐·布兰科开设——统计,在奥巴马于2008年总统选举中获胜后的24小时内,就有2 800名新会员登记加入该组织。截止到2009年,会员人数达到了15万。当代帮派的特征之一便是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批判“少数族群”,而是宣扬“坚守白人的尊严和文化”。耐人寻味的是,从找对象到园艺,该网站总共开设了50多个论坛。种族保护团体“南方贫困法律中心”公布的报告显示,2008年共有926个种族歧视团体,与2007年相比增加了4%,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54%。这些团体有时和民兵武装组织联系密切,同时也在被称为“爱国者运动”的反政府运动——抗议美国被联邦政府篡夺的运动——中担任重要角色。即便它作为一个组织并未触犯法律,但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像1995 年引起俄克拉荷马联邦政府大楼爆炸的蒂莫西·马克贝之流单独作案的成员。在这种充满危险的反乌托邦式社会中,门禁社区和巨型教会吸引了那些希望得到安全保障的人,不断取得发展。因果关系相互转化,美国一边在宪法序言中讴歌“更完美的联邦”,一边又在加深两者之间的断层。这是超越了共和党或民主党、保守派或自由派的“两个美国”,在更为根本的层面上形成的分裂。另外,新自由主义的逻辑和动力也助长了这一悖论。本文选编自《逆说美国的民主》(琥珀BOOK出品,新星出版社),推送已获出版社授权。
—End—
《逆说美国的民主》
【日】渡边靖 著
米彦军 译
新星出版社 2019.10
◎作者简介
渡边靖,生于196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高级助理、剑桥大学研究助理,现任庆应义塾大学SFC教授,美国学会常务理事。专业是美国研究与文化政策论。曾获日本学士院学术奖励奖。著作有《美国之后》《美国式社区》《美国式中心》等。
◎编辑推荐
本书从民主思想说起,以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为切入点,展现了一幅美国社会纵断式的景观图,灾害暴露出的贫困、不平等、政治分裂、种族壁垒等问题始终困扰着美国的政治家和普通人。美国社会的繁荣与危机并存的悖论式构图,打破亚洲人对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刻板印象,提供了一个解读美国文化和国际关系的新视角。
■“岩波新书精选”系列之一,汇聚东西方视点,聚焦当代热点问题。■日籍“美国专家”渡边靖,以其十年留美经历为基础,从“他者”的角度,冷静审视美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动向,预测其未来发展。■“新书”是诞生于日本的独特出版物。它的特点是:轻盈——小而紧凑,大多为十万字,通俗易懂,节奏轻快;优美——题材广泛,可读性强;深度——著者皆为名家,皆为一时之选。
“岩波新书”在日本被称为“修养新书”,以培养现代人的现代性文化修养为己任,致力于知识的普及与更新。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