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科普 | 死亡?脑死亡?临床死亡?
01关于文章
原文标题 | 死亡?脑死亡?临床死亡?
原文作者 | 廖有谋(中华医学会),王新德(北京医院)
原文刊登 | 《中国科技术语》1999年第1期
文章版权 | 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可关注本号,在后台留言
原文获取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在我刊官网免费获取PDF文件
1999年2月4日,约旦国王侯赛因在美国病危回国。次日约旦政府宣布他已处于“脑死亡”(brain death)状态,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国外有传媒称他已“临床死亡”(clinical death)。两天后,约旦政府正式宣布侯赛因于当天上午逝世。读了这些报道,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脑死亡”?什么是“临床死亡”?又为什么“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这些名词与概念,不但涉及死亡和死亡过程的科学定义,也具有社会和法律的意义。
原来,死亡是一个过程,可以分为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死亡(biological death)两个阶段。临床死亡是指病人的心跳、呼吸停止,瞳孔对光射及其他神经反射完全消失,但是机体还进行着微弱的代谢过程,也就是说生命过程还没有完全终结。这个阶段是很短暂的,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或者救治无效,就会很快进入生物学死亡,即一切生命活动包括新陈代谢都不可逆转地最终停止。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由于急性原因如溺水、触电、创伤、中毒、过敏反应、心律失常等引起临床死亡时,若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救治,则一部分病人还可能“起死回生”,恢复生命。
在进入临床死亡阶段,人体的各个器官不是同时停止活动的,而往往有先有后。有时呼吸先停止,有时心跳先停止,也有时脑首先停止活动。我国习俗一般以“断气”即呼吸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医学上通常以心跳、呼吸停止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志。而近几十年的医学概念则以“脑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决定性标志。脑包括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主宰着全身的生命活动,一旦脑不可逆转地停止活动,则即使呼吸、心跳还暂时存在,即使能够应用现代医疗器械,如人工呼吸机、心脏起搏器等短时间地维持呼吸、心跳功能,但仍不可能挽救整体生命。因此,现代医学认为“脑死亡”标志着整体生命的死亡。侯赛因国王就是在回国后迅速进入“脑死亡”状态,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两天后最终宣告死亡(即进入了生物学死亡)的。
“脑死亡”的概念已在22个国家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并且允许从“脑死亡”人体中摘取各种器官如肾、肝、心、肺等,移植给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以挽救他们的生命。这就为当代迅速发展的移植外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器官来源。由于在“脑死亡”状态下人体的呼吸、心跳活动尚未停止,所提供的器官仍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移植后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但是,判定一个人是否已经“脑死亡”必须极其严格和慎重。一些国家法律规定的“脑死亡”标准归结起来包括:深度昏迷,必须确定昏迷的原因和排除可逆性昏迷的可能;脑的反射,包括所有的脑干反射全部消失;脑电图持续显示平波(零电位),即脑的电生理活动已消失,反映大脑皮质功能已停止;颅压增高,超过颈动脉压,说明血流已无法进入颅内;用呼吸器维持呼吸24小时以上,仍无自主呼吸的任何恢复;如果病人曾用过中枢神经抑制药物,则必须等待这些药物的作用全部消失而脑功能未见任何恢复。除了以上各项外,“脑死亡”还必须由两位与器官移植工作无关的医生做出判断,方可成立。足见“脑死亡”有严格的科学和法律涵义。
还有一种与“脑死亡”和“临床死亡”相邻近的状态是“植物人”状态,即“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所谓“植物人”,是指病人已失去全部自主运动和认知反应能力达1个月以上,只存在某些知觉和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由自主神经系统(即植物神经系统)所控制的生命活动,包括呼吸、心跳、消化等。“植物人”的脑、心、肺等器官仍有一定功能,因此与临床死亡有本质的区别。在良好的护理条件下,“植物人”可以生存几月、几年甚至十几年之久。但是迄今为止,除了极少数例外,“植物人”都不能重新恢复正常生命。因此,“植物人”问题仍是当代医学研究的难题之一。
RECOMMEND
推荐阅读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