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急诊眩晕及其诊断流程

浪花一朵朵 淋床医学 2023-11-22
干货重灾区,欢迎下载:
《基层常见疾病合理用药指南》合集28部(下载PDF)
《常见疾病基层诊疗指南》合集82部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附PDF)
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性应用专家共识(2018)(附PDF)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常见并发症预防管理专家共识(2021 版)
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
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2019
口服抗栓药物相关消化道损伤防治专家共识(2021)
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
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中心静脉压急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0)
尘肺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血凝酶在急性出血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2020年(附PDF)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附PDF)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附PDF)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附PDF)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附PDF)

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附PDF)

出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2021(附PDF)

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下载PDF)

中国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20年版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

疫苗接种不良事件紧急处理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1)

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年版)

中国骨关节炎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年版)

骨关节炎临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21)

成人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急症诊疗急诊专家共识2021(附PDF)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附PDF)

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附PDF)

中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21)(下载PDF)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下载PDF)

中国炎症性肠病饮食管理专家建议(2021 全文)

EB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下载PDF)

急性酒精中毒诊治共识(全文)

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成人心脏瓣膜病超声心动图规范化检查专家共识2021(下载PDF)

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中国专家共识(2020)(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急诊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21(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 修订版)(下载PDF)

质子泵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 年版)

高敏感方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下载PDF)

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下载PDF)

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

检验危急值在急危重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成人 )(下载PDF)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下载PDF)

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0)(下载PDF)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0)(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下载PDF)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2020)(下载PDF)

老年患者低钠血症的诊治中国专家建议(下载PDF)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下载PDF)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年版)(下载PDF)

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应用的专家共识(下载PDF)

中国成人急性腹痛解痉镇痛药物规范化使用 专家共识(2021)(下载PDF)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下载PDF)

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2018版)(下载PDF)

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下载PDF)

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下载PDF)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21)(下载PDF)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下载PDF)

中国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下载PDF)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下载PDF)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诊疗规范(2019年版)(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下载PDF)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下载PDF)

胺碘酮规范应用专家建议(2019)

钙增敏剂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2021)

白塞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地中海贫血(5个指南+共识)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

分享26篇文献:慢阻肺、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肺康复

《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解读(分享6篇文章PDF)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PPT课件)

共识:发热伴肺部阴影鉴别诊断专家共识表3

共识: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2021年)



急诊眩晕的诊断是眩晕临床诊治的重要环节,了解急诊眩晕症的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是急诊眩晕症的临床诊治基础,而掌握急诊眩晕的诊断流程也是指导临床医生,尤其是参与急诊的年轻医生,尽快诊断、排除高危眩晕症所不可或缺的。

本文结合目前眩晕诊断的现状,结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委会近年来发表的关于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前庭性偏头痛诊治、前庭功能检查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检测技术等多个专家共识,阐述急诊眩晕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急诊眩晕的诊断流程。

1急诊眩晕的分类

根据目前前庭疾病国际分类,前庭疾病可分为急性前庭综合征(AVS)、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和慢性前庭综合征。
急诊眩晕主要包括所有的急性前庭综合征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首次及病程早期的部分发作;发作性前庭综合征在其病程的中后期,由症状的反复发作性,患者已部分适应并了解眩晕的规律,恐慌程度多显著低于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

急性前庭综合征指的是:
①急性发作的前庭症状,常持续数十分钟以上乃至数天;
②前庭功能检查常可见到前庭功能障碍的证据(自发性或诱发性眼震、视眼动障碍、前庭-眼反射 (VOR)障碍及姿势或步态障碍;
③常需要首先确定有无急性脑血管病,其次完善其他中枢性和外周前庭疾病的鉴别。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指的是:
①反复发作的前庭症状,常持续数秒~数小时;
②发作间期的前庭功能检查或可见前庭功能障碍的证据;
③需要完善外周与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急性眩晕急诊全科的处理步骤:

1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等;

2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

3瞳孔和眼动检查;

4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肌力与肌张力;

5 其 他有关 的 颅神经检查: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及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等。异常者可先行头颅 CT或者头颅MRI检查。

如果是神经耳科医生接诊,由于专业知识、检查手段的便利,可能更快进入眩晕的鉴别诊断流程。


2急诊眩晕的鉴别要点(表1)


根据眩晕症状的特征,可以基本确认是急性前庭综合征还是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然后酌情配合专科检查,如:在急性 发 作期可以 选择进行自发性眼震、位置性眼震和头脉冲试验(vHIT),前庭双温、转椅试验等需要急性期过后择期进行。


2.1 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AVS]


AVS常见的病因为前庭神经炎、伴眩晕的突发性聋、后循环梗死,有时可见多发性硬化或小脑出血。
由于前庭结构的急性损害且缺乏适应和代偿,突发的眩晕及平衡障碍较为突出且常伴随恶心呕吐和恐惧等自主神经反应。

2.1.1 前庭神经炎


前庭神经炎发病率不高,在外周前庭疾病中位列第三。
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持续时间超过数十小时的自发性视物旋转感并伴剧烈的恶心呕吐,通常可见到明显的自发性水平眼震,甩头试验通常会见到有别于自发眼震的纠正性扫视动作,患者没有复视、构音障碍和肢体瘫痪等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头颅 MRI平扫无异常,眼震电图(VNG)、vHIT 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检查可证实一侧外周前庭功能受损。


2.1.2 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


2.1.2.1 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供血区域脑梗死:
患者多表现为自发性眩晕,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有时可达数天,部分患者表现为位置性眩晕及姿势性症状。急性腔隙性梗死病灶通常发生在小脑小结、悬雍垂及扁桃体,小脑小结和悬雍垂病变更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凝视性眼震、倒错性摇头眼震、中枢性位置性眼震、视追踪异常、后倾倒等中枢损害的证据,甩头试验正常。


2.1.2.2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ICA)供血区域脑梗死:

患者表现为自发性眩晕且常有急性听力损失,多持续数小时,有时可达数天,平衡障碍较为严重。

梗死病灶位于小脑绒球和脑桥背外侧;自发性水平眼震通常朝向患侧,主要见于绒球病变引起的孤立性眩晕患者,可见向病灶侧的自发眼震,可能与双侧前庭神经核高频VOR增益改变相关。

而桥脑背外侧或者内耳受累产生的眼震因为损害了前庭神经核,眼震朝向健侧,可合并凝视性眼震、垂直或旋转性眼震;当甩头试验阳性时,提示外周迷路同时受累。


2.1.2.3 小脑出血:
急性眩晕发作多伴头痛、恶心呕吐及严重平衡障碍,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危及生命。
患者通常出现明显的共济失调、变向性凝视眼震或垂直性眼震等中枢损害的表现 。


2.1.2.4 脱髓鞘疾病:
累及脑干或小脑的多发性硬化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少数患者的病灶较小或病理损害程度较轻,眩晕或平衡障碍突出且没有中枢损害的明显表现,需要与孤立性血管源性中枢性眩晕和前庭神经炎等鉴别。


2.1.2.5 丘脑病变:
少数患者表现为丘脑性站立不能或侧倾综合征,前者表现为患者在无运动障碍及感觉减退的情况下无法站立或行走,躯干多向病灶对侧倾倒;后者表现为患者强力地向病灶对侧倾斜并抵抗使得躯体回到中线或病灶侧的外力。


根据眩晕症状的特征,可以基本确认是急性前庭综合征还是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然后配合必要的检查(在急性发作期进行可以选择检查自发性眼震、位置性眼震和vHIT;前庭双温试验、转椅试验等需要急性期过后择期进行)。


2.2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 ((episodic vestibular syndrome,EVS))


首次发作的发作性前庭综合征可导致部分患者极为不适和明显恐惧,因而急诊就医以血管源性头晕或眩晕病因以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为多见,少见病因包括表现为短暂性前庭症状的小梗死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四脑室邻近部位卒中所致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病灶若累及中枢前庭系统,会出现前庭症状。
EVS如果是TIA,需要神经内科处置,查找原因,进行脑血管病等中枢机制的对应治疗与预防;如果是其他外周或良性的发作性眩晕,急诊处置重点是对症、抗晕止吐治疗,择期由眩晕专科行合理的听力、前庭功能检查,得出适宜的诊断,并以疾病的指南或共识为依据,完善后续的预防性治疗,可见于以下3类。


2.2.1位置性眩晕


位置性眩晕最常见的类型就是“耳石症”,但位置性眩晕也可见于中枢前庭系统的结构性病变,这种位置性眼震一定不等同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少数管结石症和部分嵴帽结石症患者可急诊就医;由于巨大的恐惧和身体制动等原因,患者有时会将原本仅在头位变化过程中发生视物旋转等表现错误认知并描述为持续性眩晕,而误导诊断与鉴别思路,需要病史并结合眼震特点,仔细甄别。
临床上对于反复复位不见改善的位置性眩晕,需注意鉴别中枢异常,少数孤立性血管源性中枢性眩晕的表现,貌似耳石症,也需要综合病史与眼震特点,仔细鉴别,必要时需神经耳科专业会诊,如:
①非阵发性、持续性、不伴有眩晕的背地性水平眼震,如果复位效果不佳、改变头位眼震方向不变提示中枢性的可能。
②表现为位置性下跳性眼震,不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特别是如果重复刺激动作不能减轻症状和眼震强度,需要行后颅窝MRI检查,排查小脑结节或小脑脚的小病灶。
③前庭性偏头痛急性发作期间常见位置性眼震(positional nystagmus test PN),独立 存在或与自发性眼震并存。
眼震一般持续、缓慢,易受到固视的影响,而典型的BPPV的PN 往往很强,不戴Fre-nzel眼镜也很容易看到。
VM 的PN常为水平、向地或背地性,但方向固定,即水平滚转试验时,眼震方向不逆转。大多数患者只要 保持头部的激发位置,物理治疗也无法使眼震消失;少 数 VM 患 者,PN 也可为是扭转、向上或向下的。
pDBN可见于前管管石症,眼震为垂直或垂直扭转性,相对持久,强度低,头部位置改变可不出现方向反转;这些特征也可见于中枢前庭功能障碍,如 VM。
但偏头痛伴随症状和其他动眼神经体征的存在与否有助于鉴别;此外,BPPV的眼震可见疲劳性。

2.2.2前庭性偏头痛与 梅尼埃病(MD)


首次发作的 MD 可无耳鸣耳聋等耳蜗损害的表现,而仅有眩晕。
自发性眩晕通常伴随剧烈的呕吐,常持续数十分钟到数小时,除自发性水平眼震之外,无其他神经系统损害的证据,排除急性脑血管病后常需要观察病情演变甚至随访确诊。

首次发作且急诊就医的 VM,除眩晕伴恶心呕吐较为剧烈外,对于没有或头痛病史不确切,或出现垂直性、旋转性眼震或视追踪异常等中枢损害证据的患者,在积极排除急性脑血管病后,需要随访确诊。
前庭功能检查不能完全区分 VM和 MD;通常,VM 听力损失偶见、较轻;而 MD 则是典型、必备的。
此外,VM 的听力损失通常为双侧,耳鸣和耳胀满感也类似。
在临床实践中,当患者出现早期单侧低频听力损失和持续至少20分钟且不超过12小时的眩晕发作时,应诊断梅尼埃病,即使在眩晕发作期间出现偏头痛症状。
对于那些只有轻微听力症状且病史与偏头痛和梅尼埃病均相容的患者,应避免首先采用有创性治疗方法。
同时,只有同时符合VM和MD的诊断标准,才能诊断两种疾病共患。


2.2.3 短暂缺血发作(TIA)


对于老龄或罹患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警惕后循环TIA的可能。
患者突发眩晕的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分到十余分钟,极少超过半小时,既往如有类似发作,病程一般是数月之内,反复发作极少能超过半年以上;需要优先筛查脑血管和心脏,重点选择超声多普勒、MRA等检查椎动脉、基底动脉近端血管、颅内动脉等。
短暂的孤立性头晕或眩晕可能是后循环梗死前驱或首发症状,但 是孤立性眩晕并非典型的 TIA(不符合典型 TIA 诊断标准)。
耳科临床中,突发性聋伴发前庭损害是常见病,如果出现伴波动性听觉症状的复发 性 眩 晕,临床表现类似于梅尼埃病(MD),也可是 AICA梗死在进展为完全性卒中前的表现,需要鉴别(听力检查是简单、实用的方法)。


3 急诊眩晕的诊断流程


鉴于急诊眩晕病因的特殊性,医生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确眩晕的定位诊断,完成眩晕病因的鉴别诊断。
患者的接诊医生通常是全科医生,其专业背景与神经耳科医生明显不同,两者对于急诊眩晕的认识和处理流程肯定有所不同。
对于急诊科的全科医生而言,通常程序是首先排除可能危及生命的脑血管病等中枢性疾病,当病因诊断困难时会邀请相关科室急会诊;排除危险之后,对于病因仍然难以明确的患者,一般会推荐到眩晕专科或专家门诊进一步诊治。


通常而言,急诊眩晕的处理步骤如下:
①患者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②语言和意识状态的评估;
③瞳孔、眼动、示齿和伸舌等检查;
④肌力、共济和病理反射等检查。
一旦发现神经系统损害的证据,应先行头颅CT
或者头颅 MRI检查。

急诊眩晕诊疗共识发表于2018年,经过临床使用,需要更加务实地去重新修订。一方面,提升共识的水平,成为临床工作的指南;同时,需要将其按照急诊科和神经-耳科专科应用区别对待,分别给出符合临床工作实际的共识(指南)。
目前,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委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已经启动了这项工作,完善眩晕诊断流程。

3.1 适用于急诊科医生的眩晕诊断流程: 
重点是“救命”,并根据初步结果转诊耳科或神经科。
诸如头颅 CT检查:排除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少数以眩晕起病),部分脑梗死和肿瘤等。
怀疑后循环缺血者应尽快完善头颅 MRI+ 弥 散 加 权 成 像 (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 动 脉 成 像(CTA)或 DSA,如果没有条件可暂行经颅三维多普勒检查替代。
其他可进行血脂、血糖、电解质、毒物筛查以及脑血管病的相关检查等,必要时行腰穿脑脊液检查,排查炎性或脱髓鞘性疾病等。


3.2 适用于神经-耳科医生的眩晕诊断流程 
一方面要关注急诊专科的流程,同时还要关注神经耳科评价。
诸如耳部检查(音叉检查等)、DIX-Hallpike及 Roll test检查;平衡功能检查[Romberg(昂伯氏征)、Mann(曼恩试验)、单足站立试验等];眼动检查(自发性眼震、凝视性眼震、平稳跟踪、扫视、眼球偏斜、头脉冲试验)。


目前,神经耳科医生急诊眩晕诊断流程可以参考图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