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座小岛,如何牵动两岸情缘?

台轩 浙江宣传 2022-08-2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了解台海风云,有时很复杂,需要深刻洞察大国博弈,具备世界眼光;有时也并不难,目光转向台湾海峡以北,一座东海小岛的故事,可以让你管窥一二。


这座小岛,就是浙江台州的大陈岛。


67年间,这片土地浓缩了两岸同胞的悲欢离合。往昔风雨飘摇,今日欣欣向荣,大陈岛的前世与今生,正是“时与势在我”的生动写照。


大陈岛




如今的大陈岛,碧海蓝天、岁月静好。若非当年的堡垒与壕沟密布山林,很难想象这里曾置身两岸斗争的最前沿。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我们时刻不忘的重大历史任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退踞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依然控制着浙江的大陈和福建的金门、马祖等大陆沿海岛屿。当朝鲜半岛战事平息,解决台湾问题再成焦点。从小到大、由北到南、逐岛进攻,大陈岛成为我军第一个突破目标。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在大陈以北不远处的一江山岛发起首次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全歼一江山岛国民党守军,拔掉了大陈的前哨门户。


台州椒江,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的指战员群雕目光如炬,仿佛正凝视硝烟弥漫的海滩。那场战役中,我们以一场胜利向世人宣告: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中国人民自己说了算,决不会屈服于外部势力的威胁。


一江山三军联合作战前指群雕


祖国统一是两岸的家事,背后却有着中美的复杂博弈。当时我们在“文武两条线”同时作战:外交舞台上,坚决抵制联合国安理会讨论所谓台湾海峡“停火”提案,粉碎美国妄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沿海岛屿最前线,则以灵活的军事斗争为配合,牢牢把握主动权。


失去了一江山岛的掩护,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军无力继续驻守,弃岛而逃。1955年2月13日,大陈岛解放,浙东沿岸从此海晏波平。


祖国统一的大路上,大陈岛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从当年角力台州湾、血战一江山岛,到如今砺兵太平洋、近观花莲港,两岸团圆的倒计时越来越近。




两岸历史记忆中,大陈岛的色调有所不同。


战场失利的国民党当局,不愿从大陈岛低调离去。除将守岛的国民党军1.4万人撤走外,还以“疏散”为名,一并裹胁岛上居民1.7万余人到台湾。为表所谓“破釜沉舟”之决心,又在撤走前对岛上各类建筑、设施蓄意破坏。曾经繁华的海上市镇,几天内变得阴沉死寂。


当解放军第一次登上大陈岛时,见到的是一片狼藉。大家在废墟中清理出居民遗留的物品,在门窗上贴好 “保护人民财产”的封条,等待日后交还回乡的主人。


“敌人破坏,我们建设”。为了让大陈岛早日重现生机,在共青团中央的号召下,从1956年到1960年,浙江温州、台州等地总计有467名风华正茂的青年陆续上岛支援重建,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大陈岛垦荒”故事。


青年垦荒队员在长满杂草的山坡上开荒


排除地雷、养殖家畜、远航捕鱼……年轻的垦荒队员和守岛官兵、渔民克服种种困难,让大陈岛逐渐恢复往日活力。曾经满目疮痍的焦土变为奉献青春的热土。


当年社会主义建设掀起高潮,从黑龙江北大荒到江西鄱阳湖,从新疆戈壁滩到滇西热带雨林,都有青年垦荒队员的足迹,而大陈岛是唯一一处在战场废墟中垦荒重建的地方。


时至今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仍激励着一代代人接续奋斗。


灰色的离乡苦楚与红色的垦荒激情,何尝不是台海风云的一段生动注释。


大陈岛




笔者曾在台湾寻访过这一事件的亲历者,不少人年事已高,提起故乡风物却依然历历在目。古朴的石屋、山后的菜园、岸边的渔获……对家园的记忆从不曾淡去。


到了台湾的大陈人不少又重操旧业,仍以捕鱼为生。那个年代里,浅浅的一湾海峡,虽造就了隔阂,却也见证了不少温情互动。有台湾同胞回忆,当时他们到东海作业,遇到台风回台湾不方便,就停靠到宁波的石浦港一带,大陆同胞很热情,会把渔获加码称重,全部买下;也有大陆渔船为了躲避风浪靠到金门,那边的人也会帮忙把渔船的燃油加满。


血浓于水、守望相助,两岸的这份天然情感,在一件件小事中淋漓呈现。


数十载岁月倏忽而过,如今在台湾的大陈人及其后代有约15万人之众。不少人当年居住的眷村,早已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不见踪影,但附近生意兴隆的年糕店,依然传承着故乡的味道。


相隔海峡不得归,一副碗筷思故乡。


漫步于宝岛街巷,承载着浓浓乡愁的又何止一间间大陈年糕店。桂林米粉、温州馄饨、四川牛肉面、东北酸菜锅……味道不会说谎,这些飘散着家乡味道的小餐馆,印证着两岸同胞的血脉相连。




大陈海岸边,有一座石亭,名曰“思归亭”。在过去60多年里,这座石亭的名字经历了从“中正亭”“美龄亭”到“思归亭”的变化,恰是时代变迁的写照。


思归亭


当年,大陈人被迫离开故乡,来不及向大陆亲友告知去向。后来一些人到海外当海员,便偷偷将寻亲的家书带到欧洲,再寄回祖国大陆。


1987年11月,第一批探亲台湾同胞经香港赴大陆,踏上家乡故土,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一位大陈老人记得,开放探亲后,他曾两次回到台州。第一次还要先绕道香港再中转厦门,第二次已经可以从基隆港直接坐船到台州玉环,从那里再到大陈岛只要一个多小时。


大陈人的回家路越来越短,两岸交流的大道越走越宽。


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陈人后代,以台胞的身份回到祖国大陆。此时生发其归属感的,早已不止于东海小岛上的乡音乡情,还有祖国大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天的大陈岛,因沧桑厚重的历史和磅礴壮美的海景,成为不少旅行爱好者眼中的“宝藏小岛”。每个登岛的游人,都会来到素有“东海第一盆景”之称的甲午岩前打卡。


大陈岛甲午岩


岸边远眺,咆哮的浪涛中挺立两座直插云霄的岩柱,令人心潮澎湃。有人说,两座巨岩面向东南方的大海深处,恰似一组张扬的风帆。巍巍航船蓄势待发,时刻准备接回离家的游子。


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


历史的滚滚波涛,终会见证两岸同胞的团圆。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