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如何“圈”了年轻派
脱口秀不是个新鲜事物,但最近几年,它的确格外“吸粉”,并逐渐从电视屏幕走到人们身边,虽然没有在所有年龄段受宠,但也迅速圈了都市里一部分年轻人,成为了年轻人忙碌生活中的一剂“甜味剂”。
搜索“淘票票”发现,今年夏天,杭州每周有近40场脱口秀演出计划。观众火热的需求,还催生了松果、胖菊、会说笑、即刻喜剧、魔脱喜剧等一批本土品牌。周末去看脱口秀成了年轻人的潮流。
近几年因为疫情影响,许多线下文化业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从数据上看,2021年脱口秀市场商演场次达1.85万场,实现票房收入3.91亿元,比2019年增长50%以上。
一
近年来,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就像综艺节目里的一匹“黑马”,一跃而上,迅速获得了观众的青睐。
比如《脱口秀大会》从第一季到第四季,总播放量超过60亿次,点击率居于同期网络综艺节目之首。可以说,脱口秀靠着一支话筒,在五花八门的节目里杀出了一条路。
为什么大家喜欢脱口秀?看看这几个“梗”——
“熬夜你吃什么都是罪恶的,早起你吃什么都是行的。”
“随着发际线越来越高,脸还越来越长,我就感觉我的脸在跟头发抢地盘。”
在脱口秀表演中,这些能引人发笑的“梗”常常被称作“包袱”,一个“包袱”丢出去之后会不会“响”,是评价一场脱口秀好坏的关键。
那什么样的“包袱”才会“响”?从以上例子里就能看出,贴近人们的生活、反映人们的苦乐、排解人们的苦闷的,才是有料的“包袱”。
这也决定了脱口秀的内容大多取材于身边最普通的场景,比如职场、婚恋、住房、就业等现实生活,最擅长的就是用新颖的思路和角度,把人们最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讲出来。以幽默之名,行“吐槽”之实。
脱口秀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舞台,站在话筒前的人们大多是社会中的普通人,既有来自名校的高材生,也有快递小哥、电话销售和流水线工人等普通劳动者。
可以说,几乎每个年轻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二
脱口秀的崛起,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一些城市,线下脱口秀演出甚至一票难求。
年轻人为什么愿为脱口秀“买单”?或许是因为脱口秀给他们带来了快乐、解压、疗愈的附加情绪价值。所以很多人即便是刚刚结束疲惫的工作,也依旧愿意走进脱口秀的剧场,因为这种快乐的体验,值得花费时间。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这样写道:
“未来经济将是一种体验经济,未来的生产者将是制造体验的人,体验制造商将成为经济的基本支柱之一。”
当物质生活逐渐富裕,精神上的抚慰便成为新的“刚需”。无论是相声的中兴、综艺的扩围,还是脱口秀的出圈,关切年轻人精神上的痛点,都将是文化产品达成供需有效对接的必要前提。
这种“精神共情”的体验不仅在节目和表演中能够俘获人心,在生活中也一样适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杨早曾说:
“脱口秀人人都可以参与,以向全民开放的形式把门槛降到了最低。很多人在看的过程中就会被点燃心中的火花:‘我有生活,平时也很喜欢逗别人笑,为什么我不去说?’”
瑞安图书馆馆员小曹,毕业于播音主持专业,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同时又非常熟悉图书馆业务。她就把脱口秀搬到工作中,为观众讲述图书馆前台接待、失物招领以及各个阅读室的趣事,引导大家文明阅读,收获了许多年轻读者的喜爱。
三
回过头来看,脱口秀作为一个行业出现在中国,也就短短数年。但它发展很快,在自由生长中,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比如,脱口秀到底应该“秀”些什么?“吐槽”和解压固然是一方面,但除了博人一乐,脱口秀也可以对社会有更多的观照和思考。
比如最近一些脱口秀节目,开始把目光投向社会,关注民警、消防员、交警等职业的艰辛与付出、职场人求职的辛酸与人到中年的不易、大学生就业与考研的抉择、当代青年婚恋选择与观念变化……
作为一门年轻的喜剧艺术,脱口秀吸引的也大多是年轻的观众,其中还不乏许多正值成长期的青少年。
放松之余,或许还是得告诉观众,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除了“一吐为快”,还应当以直面生活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来勇敢面对。笑对人生的共情,才应是脱口秀传递给观众的“甜”。
又比如,脱口秀怎样持续地输出有意思的内容。原创是脱口秀的“灵魂”,只有持续输出好的内容,才能持续吸引观众的目光。
除了当下站在聚光灯下的脱口秀喜剧节目,许多知识类脱口秀节目同样广受欢迎。比如有讲述历史故事、职场知识的,甚至还细分出更多垂类,比如外语学习、金融常识普及、健康理念分享等等,这些,都成为观众在碎片时间里吸收养分的新渠道。
随着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如何增加内容的思想性,或许是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脱口秀依然会热度不减。在收获观众关注的同时,或许,我们也应该在内容创作、节目创新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鼓励和支持,让脱口秀在传播正能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