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骥才为何钟情宁波这座藏书楼?

甬轩 浙江宣传 2022-08-31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仍怜故乡水,千里送书香。

今年暑假,自带“文化流量”的宁波抱珠楼有点火。


这座位于千年古县城慈城的百年藏书楼,入夜后散发出别样魅力。灯光复现之下,宋词在斑驳老墙上,流淌着一段段光华,吸引了不少读书人前来吟宋词之美,夺状元之名。

穿越历史的回响,昭示文化的力量。

一个人,一座楼,一个城,浓缩在时光里,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见证了著名作家冯骥才对故乡的深情守望。



抱珠楼的复兴,离不开一个人。

一个倾其一生,都在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人。

今年7月23日,曾在历史的沧桑中隐没的抱珠楼重启面世,从空向满、广纳众藏。

文化专家、冯氏族人、乡里乡亲、爱书之人,无不闻讯而来。

对家乡慈城倾注深情厚谊的冯骥才,当天发出“天下读书爱书人,共建共享藏书楼”倡议。


蒙尘已久的藏书楼,就这样,重新走进了大众视野。

冯骥才,祖籍宁波慈城镇。在他心中,自己的生命基因来自故乡这片土地。

以书为名,冯老为点亮文化星火竭尽全力。他告诉家乡人,等到疫情有所缓解,他一定要回抱珠楼看看。

宁波藏书文化历史悠久,远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孕育出像天一阁这样举世闻名的藏书楼。

抱珠楼原由冯骥才祖上冯本怀创建,是近年来宁波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藏书楼之一,距今已有183年历史。鼎盛时期,藏书万卷。

其拥有重要文化价值,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存世的十四座著名藏书楼之一,是千百年来慈城乃至宁波耕读传承、文化鼎盛的佐证。


据考证,冯本怀在世时这座藏书楼便对外开放借阅学习。现藏南京图书馆的《溪上遗闻集录》《别录》道光年刻本的影印件,扉页上就清楚地标有“抱珠楼藏版”字样。

然而,曾显赫一时的藏书楼,历经沉浮,部分珍藏遗失,建筑失修,令人惋惜。1933年,冯本怀的曾孙冯庆瑞先生,将抱珠楼已不多的残存藏书、珍稀刻本悉数捐赠给西泠印社。

一度,藏书楼走向沉寂。在隐秘的角落,等待重启。



“家乡滋味知多少,且向故里深巷寻。”

冯骥才为家乡文化建设不断“站台”,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

从上世纪90年代宁波月湖贺秘监祠筹款修缮,到2016年在慈溪鸣鹤古镇参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再到向家乡慈城冯骥才祖居博物馆捐赠344件珍藏实物,他始终心系故土,并对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宝贵意见。


有一次,他回乡时到访抱珠楼,很是欣喜,并向当地政府提出,抱珠楼曾是宁波藏书文化的又一座丰碑,如果修缮恢复,不仅自己可以捐一些书过来,还能发动他的“朋友圈”共同参与文化活动。

在政府、民间的多方协力推进下,经过多年的考证、研讨,抱珠楼修缮恢复工作加速推进。

如何修缮藏书楼,使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宁波当地政府提出利用原有建筑的空间特性,将之改造成一座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相融合的新式藏书楼。

其设计方案,也得到了冯老的高度认可。


焕新后的藏书楼,既融入传统木构文化元素,又增设现代建筑空间,集公共藏书阅读、文化艺术互动、学术研讨、公益活动等为一体。漫步楼中,触摸历史,仿佛岁月经年,时光未老。慕名前来参观的爱书人,不计其数。

藏书楼,从私人属性走向公共属性,延展了城市的文化记忆,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



空,是脱离地面。空,是内无所有。空无一物的藏书楼,似乎不剩多少驻留的深意。

但,恰是这个空白的部分,承载了大多数的意义。

抱珠楼以“空”的风貌面世,向大家传递着由空及满、共建共享的美好理念。所有爱书人都可以成为共建者。

开馆当日,冯骥才特别委托冯氏后人冯友康先生作为首位藏书人进行藏书响应。接着2本3本4本……书架被慢慢填满。


一封封读者来信,情真意切;一本本捐赠藏书,各有故事。美好,持续传递。

前不久,抱珠楼收到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叶嘉莹诗钞》。这本已经绝版的并由叶嘉莹先生亲笔题赠的珍藏,跨越千里山河,从天津到了宁波,厚载了因文化而联结的缘分。

阅读、书写、分享、传承。这里,成为天下读书爱书人栖息的心灵故乡、精神家园。

当地政府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文旅新地标、国际人文客厅文化新IP。于是,古建筑展览、央视金牌魔术师董亮古法魔术、文人雅集等文化活动在藏书楼不断上演。百年藏书楼,不断焕新,加快打通文化生产力转换通道,成为宁波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良好范本。


因为一个人,复兴了一座楼,也让飘泊在外的人又多了一份思念与乡愁。

正是:游子钟情旧书楼,齐心抱珠新乡愁。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