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为啥爱上“鲁迅体”

绍轩 浙江宣传 2023-04-19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鲁迅的某篇“名文”、某个“金句”就会登上热榜,并迅速衍生出有趣的“鲁迅体”。


有人说,鲁迅大抵是更红了,满眼都是他的风格,这里是他的文字,那里也是他的文字;有人说,每次重读鲁迅,成长的困惑似乎都能从中找到答案;也有人说,二十年后才真正明白,课本里鲁迅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头衔有多么恰如其分。


年轻人涵泳在鲁迅的文字之流、思想之潮里,平凡的生活由此增添了一抹热烈。


绍兴鲁迅故里游人如织 图源:视觉中国




“流水的金句,铁打的鲁迅”,如今似乎在任何一个新媒体平台上,相关图文、视频只要搭配有鲁迅的词条,就更容易引发关注。“鲁迅又双叒火了”成为这些年的网络共识。


比如,在年轻人集聚的B站,鲁迅颇受欢迎。有人靠解读鲁迅成为B站“百大UP主”。不少视频时长都在20分钟以上,有的比一节语文课还长,而且形式简单,就是幻灯片式的画面。即便朴实如此,“鲁迅系列”的播放量还是一路狂飙。网友嚷着“太长不看”,却能津津有味地嚼完时长56分钟《狂人日记》讲解篇。


那么,什么是“鲁迅体”?


“鲁迅体”,原指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现在衍生出新的涵义,就是模仿鲁迅文风,融入日常生活进行“二度创作”。


当历史与当下交叠、经典与网络碰撞,鲁迅独特的文风吹进年轻人的生活,便激发出网友们无限的热情和创造力。


一时间,众多“二创”的“鲁迅名言”在网上刷屏。“我大抵是病了,知识在眼前,却被脑袋拒之门外”“横竖都瘦不下来,索性就不减肥了罢”......当鲁迅的名言被年轻人“二创”带入新语境,毫无违和感,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内涵。


在品读鲁迅之余,年轻人从中找到了更多欢乐和共鸣,掀起了持续不断的“鲁迅体”热潮。


鲁迅 自题小像 图源:美术报




“鲁迅体”走红,年轻人喜欢借鲁迅表达情绪、分享观点,大抵是因为鲁迅的文字,实在太精彩了。


达夫评价,鲁迅的随笔杂感有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观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比喻之巧妙,文笔之简洁,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


年轻人喜欢用“鲁迅体”,首先是因为鲁迅文学作品的语言接地气、易于传播。鲁迅的文章多是白话文,如《狂人日记》就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他深感文言晦涩难懂,不如白话浅显易懂、直白明了,“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他区别于古文的创作实践,为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开创了全新局面。


鲁迅的文字,有着深刻的简洁背后源于其精细老练的白描手法。鲁迅在谈“作文秘诀”时把白描的“秘诀”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如此这般言简意赅、力透纸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鲁迅体”。


鲁迅的文字,有着犀利的谈锋。“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他的文字,如同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社会的肌理。那些我们涌在心头,却无法说明的复杂现象,鲁迅只用寥寥数语,便一语中的,直击要害。


当然,那些字里行间,还具备特有的“鲁式幽默”。有一次,北师大请鲁迅去演讲,他从上海回到北平,演讲题目是《文学与武力》。因为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鲁迅的文章,有的同学很为他打抱不平。没想到,他在演讲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鲁迅也因此被“尊称”为“亚洲第一梗王”“梗圈祖师爷”,他的文章也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网络“热梗”宝库。


绍兴鲁迅故居 图源:视觉中国




学者林贤治说,“鲁迅死于二十世纪而活在二十一世纪。”鲁迅的文字里,有嬉笑,有怒骂,也有希望,有匕首长枪,也有鲜花鼓励,与年轻人、与整个时代都有着很高的适配度。


充满想象、浸染期待的文案再创作,让鲁迅的文章重焕时代光彩。年轻人不仅从更多角度了解鲁迅,而且从更多维度重新阐释和解构鲁迅,塑造出更亲近的鲁迅形象。


绍兴鲁迅纪念馆 鲁迅雕像 图源:视觉中国


年轻人模仿鲁迅,也是在讲述自己。有人说,少时读《故乡》,记住了少年闰土,记住了月光下瓜田里的猹,对成年后的闰土,都是不喜欢的。待成年后像普通人一样压上生活的担子,再回首,仿佛和闰土的身影慢慢重合,终于咂巴出年少时所不能触达的况味。


鲁迅的精神,对年轻人而言,可以说是一种伴随着认识和实践丰富形成客体的洞见和自我的反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年轻人的困惑和焦虑在“鲁迅体”中展露无遗。不过,这并不是“鲁迅体”以及鲁迅精神的全貌。当互联网上人们对“孔乙己的长衫”沸沸扬扬,有人甚至以此自喻自况,事实上,鲁迅对孔乙己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鲁迅从不放弃渴望火、向往光。


鲁迅爱青年,关心青年,最愿意看到青年们奋发向前。“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他希望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


年轻人亲近鲁迅的文字、模仿鲁迅说话,最不能忘记的该是其中的精神。靠近火、成为火,成为“热气青年”,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从《华盖集》到《且介亭杂文》,鲁迅的一生,始终保持“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血,总能找到一股“向上走”的力量。


当“鲁迅体”的特色被激发,当精神延伸到了年轻人的创造力上,于是鲁迅也以互联网时代特有的方式“回归”到青年们之间。正如叶圣陶说:“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二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