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阅读的“困”与“破”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有人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晴耕雨读。诸葛亮“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羡煞多少人。
7月24日,丽水市青田县坐忘谷书屋也迎来了一场特别的活动——全省“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启动仪式。在接下来的数月中,多项阅读活动将在浙江乡村掀起一轮又一轮阅读热潮。
近年来,乡村阅读逐渐成为“书香中国”的亮丽一景。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地已建成“农家书屋”约60万家,配送图书超过13亿册,但与此同时,2022年我国城镇居民图书阅读率为68.6%,农村居民图书阅读率为50.2%。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阅读水平还存在差距。
借着此次乡村阅读季活动,我们不妨捋一捋:在今天,推动乡村阅读有何深意?乡村“阅读”又如何走向“悦读”?
丽水青田举行“春天,我们一起阅读”主题朗诵晚会,营造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
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记载了这样一些细节:据村里人说,习近平同志从北京来的时候,就带来沉甸甸的两大箱子书。收到家里寄来的包裹,里面除了一些衣服就是书。
劳动再苦再累,习近平同志每天也要抽时间看书,上山劳动的时候也总是带着书,利用生产劳动的间隙时间看;晚上吃饭的时候,他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嘴里吃着饭,眼睛盯着书本。
当乡村遇上阅读,总能构成一幅励志而又诗意的画卷。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之一,乐于阅读和学习,让中华民族不断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
在乡村,阅读何以重要?笔者认为,还有一条,就是能够打开通往“外面世界”的可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普遍认知里,阅读是联系外界最直接、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可以知天下、成事业。正因如此,阅读的故事,一直在滋养着一代代读书人的心灵。
在1945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
时代虽已不同,但如今的乡村阅读,舞台依然在农村,主角依然是农民。回首改革开放以来这几十年间,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已经从基本的学认字、学知识,转变为今天的追求视野开拓、精神富足。
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农民的教育和阅读问题,一直牵动着国家的心。比如,2007年“农家书屋”工程已经全面推开。这项国家级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投入之大、下沉之深、覆盖之广、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
可以说,一方小小的乡村文化空间,是乡村振兴和书香中国建设中需要深耕的一片沃土,我们不应忽视,更不能轻易舍弃。
坐忘谷农家书屋——全国“最美农家书屋”
二
喜不喜欢阅读,虽然是个人选择,但只有无数个体跃升了,方有从“阅读”到“悦读”的蝶变,而这离不开政府的作为和社会的推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乡村阅读在推广和提升上依然面临不少挑战。
比如,需要面对“读了书,有啥用”的质问。但凡书籍,都分为不同种类,其中有“经世的方法”,有“真理的味道”,也有“诗和远方”。但不少村民开卷前都会问上一问:“读了它,有啥用?”对他们来说,“星辰大海”是什么,“诗和远方”在哪里?部分人的答案或许并不明晰。
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事实上,阅读不仅是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更是找到解决思想问题的钥匙,而回答“为什么要阅读”,逻辑也是如此,解决观念问题是当务之急。“强硬推送”不好使,摸清为什么要读、什么样的书才被村民所喜欢与认可是关键所在。
比如,需要面对“硬件有余,利用不足”的困境。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广大乡村的一些阅读阵地如农家书屋等,不同程度存在“有场地、缺人气”,图书内容不合口味、开放时间不贴合群众实际等问题。有的农家书屋,长期“铁将军”把门,甚至书上的灰都堆起来不少。
林林总总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也有部分农家书屋自身运行管理的不足。比如,一些农家书屋建设标准不高,服务功能性和针对性不强,既没有持续的经费和资源投入,也缺少能当好农家书屋“操盘手”的管理员,对群众的吸引力自然就不够。
比如,需要面对“阅读需求不一样”的问题。公共图书服务体系给乡村送去了一批批书籍,解决了许多人的阅读需要。但如果细分来看,情况各种各样:老年人可能喜欢听有声的,中年人或许更渴望看人文社科,少年则对动漫充满了无尽的兴趣。阅读服务如何满足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
不仅如此,不同发展阶段,村民的阅读需求也有不同。比如,过去农村发展经济较为迫切,群众对农业科技、种植养殖、医药卫生的图书较为需要。而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和生活品质的提升,群众对文化文艺、亲子阅读、休闲康养等个性化需求则日益突出。
笔者发现,目前乡村阅读工作还面临着推广专业人员稀缺、缺少针对性阅读服务等短板。如果不能注意到这些变化,始终用旧眼光、老套路对待新需求、新情况、新农村,读者必然会越来越少。
在金华兰溪市梅江镇墩头村崭新的七星书房里,村民在安静地阅读书籍 图源:视觉中国
三
变“漫灌”为“滴灌”,乡村阅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尽快补齐短板?笔者认为,这“三招”不妨一试。
一是坚信“大力出奇迹”。2012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写入了“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从“开展”到“深化”,“全民阅读”不断进入新境界。
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各地纷纷制定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其中乡村阅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经费投入、设施布局、活动安排等方面享受利好、提升水平。
如何让流失的读者、路过的群众,到基层阅读阵地坐下来、看起来?如何推动资源整合,让遍布乡村的农家书屋用起来、火起来、热起来?这些问题,需要主管部门、广大乡村和每一个潜在的读者共同回答。
“浙江宣传”在《他们的阅读不应是“孤读”》中提出,面对“为乡村儿童打造阅读的奇妙世界”这一重大命题,不能仅靠某个人或某一方,而是要所有环节共同努力。对乡村阅读工作的整体推进来说,道理也是如此。
二是探索“社会化市场化新路”。在推广乡村阅读方面,一方面政府投入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源、市场资金深入乡村,也成为重要路径。
像南京先锋书店,在浙江、安徽的乡村开设“分号”,满足当地村民的阅读需求,打造出了文旅亮点。这些探索对乡村阅读助益良多,成为乡村阅读推广和提升的重要补充。
三是以数字化满足阅读“刚需”。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有71.5%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这也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乡村阅读工作。
互联网时代,“云阅读”成为乡村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提升农村网络基础设施、降低网络资费等措施,将有利于为乡村振兴积蓄阅读的力量。在资源配置上,也可以多提供数字阅读平台、智慧书屋等“云服务”,促进新时代乡村阅读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贺信中指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乡村阅读,阅读乡村。期待田间地头洋溢的书香可以让乡村“阅”来“悦”精彩,滋养每一片我们深爱的欣欣向荣的乡土。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