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迷群”走向迷失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还记得年少时收藏的明星海报吗?还记得见到偶像时那份雀跃的心情吗?很多人的青春里有一个偶像,音乐里的他们、银幕中的他们、赛场上的他们,陪伴了各自的成长。
追星本应是美好的、纯粹的。然而近年来,“饭圈”乱象频发,一些粉丝疯狂极端的言论和行为破坏了市场生态,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程度的扰乱。
不禁要问,该如何进一步规范“饭圈”秩序,营造良好的粉丝文化,不让“迷群”走向迷失?
图源:视觉中国
一
“迷群”,就是粉丝群的意思,而“饭圈”,本身指粉丝群体基于共同的偶像崇拜诉求集聚形成的社群和圈子。粉丝追星,有人追的是颜值,有人追的是才华,各有所爱,都可以理解。但也有人在追星路上逐渐迷失,不知不觉陷入泥沼。这样一来,“迷群”与“饭圈”就都变了味。
比如,不“氪金”就不够爱。“你不投,我不投,爱豆何时能出头?”“你一票,我一票,爱豆马上就出道”。在“饭圈”有一条逻辑,“不‘氪金’就不够爱”,也就是说,要想成为“真爱粉”,“氪金”在所难免。
为了偶像的咖位,必须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这使得代言商品、带货直播、数字唱片、明星周边等领域成为粉丝用真金白银堆砌而成的“战场”。极个别粉丝甚至不惜去借高利贷,以期保全爱的“资格”。
比如,只管抱团,不论是非。极端“饭圈”给大众带来的另一个不良印象是立场先行。这背后,是“饭圈”内部动辄“除你粉籍”的站队清查等行为。身在其中,粉丝的个体理性容易被群体情绪裹挟、被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绑架。
当他人表达出对其偶像的不同看法时,少数粉丝就会气急败坏,采取刷量控评、攻击谩骂、造谣诽谤、人肉搜索、肆意举报等极端行为,美其名曰“出征”。个别明星践踏法律底线,理应受到惩罚,然而一些粉丝却一味力挺,甚至发表“劫狱”“探监”“救援”等言论。
又如,利益至上,深度捆绑。有观察指出,如今的“饭圈”层级分明,已形成一套自有规则,而不再是单纯的兴趣同好会。在热门“饭圈”中成为“大粉”,意味着拥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少数“大粉”忘记了当初为何而追星,沉沦于追名逐利。
为了“大粉”身份,有人投入大量精力和金钱保“人设”,使轻松的休闲娱乐成了累人的自我经营;有人忙于四处搞关系,把简单的线上友谊引向复杂的人际纠葛;还有个别人玩起操纵人心的坏游戏,甚至动起集资敛财的歪脑筋,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
花样百出的“饭圈”乱象不时挑动大众神经,由此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比如,造成内卷内耗。有人说,追星其实是一个以明星为符号的粉圈游戏,最后比拼的就是眼球和流量。当流量成为粉丝为明星换取事业机会和商业利益的重要砝码,非理性的互相攀比也就成了当然行为。
在“养成系”流行的当下,粉丝不仅被赋予与偶像分享事业成长的“权利”,也担负起了为偶像求资源的“义务”。这种“明星—粉丝”的新关系,让泛娱乐产业看见了流量变现的巨大潜能,使“以流量换资源”渐渐取代“以作品引流量”,做数据、刷销量、争应援、送礼物……最终诱发“饭圈”间的“竞赛”。
这道“以爱为名”的物质门槛,不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使得粉丝经济被过度透支。
比如,加重群体极化。不同“饭圈”在互联网平台“划地而治”,为粉丝间的内部沟通交流构筑起明星超话等专属空间,成为粉丝获取偶像信息、寻觅兴趣伙伴、建立身份认同的渠道。
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外部信息与观点难以渗入圈内,将“饭圈”一步步推向同质声音不断强化的“信息茧房”,容易酝酿出偏听偏信、盲从激进,诱生出网暴互撕、党同伐异等行为,也让“非理性”成了部分粉丝身上难以撕去的标签。
此外,如今“饭圈”还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青少年因狂热追星荒废学业、离家出走甚至触犯法律的新闻时有耳闻。
图源:视觉中国
又比如,形成灰色产业。细究近年来的“饭圈”事件,职粉、水军、营销号的身影若隐若现。“饭圈”链顶端的“大粉”“站姐”等打着应援的旗号进行集资,一些将所募资金悉数用于打投、买代言、控评、做数据等,但其中不乏以此赚钱的“中间商”,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代经济”,给了灰色产业以增长空间。
三
人与植物相仿,同样趋“光”。为美好的人或事物着迷,是我们潜藏的天性。但“迷群”走向迷失,却伤害着这份美好,甚至影响着正常的社会秩序。“饭圈”痼疾渐深,在笔者看来,以久久为功的坚持让“饭圈生态”重归清朗,至少需要想清楚三个问题。
对明星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立身之本?“学艺先学德”“台下十年功”等老话鞭辟入里,也常常被网友用来规劝明星。思其根源,或在于站在聚光灯下的人群有着不可估量的引导与示范作用。
明星是“饭圈”最大的意见领袖与行为楷模,一言一行皆为粉丝瞩目,并可能被学习效仿。比如近期就有粉丝群体在“爱豆”的影响下,错把不当行为当作高雅艺术。越是拥有高流量,越是应该为言行负责,用优秀的作品、过硬的业务本领与良好的道德素养,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让粉丝向光而来、逐光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同时,也带动粉丝成为更好的人。
对行业而言,什么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流量一词,本无褒贬,如今却被很多人用有色眼镜看待,这是因为有心者用着“流量至上”的逻辑,做着“金钱至上”的生意。想要切断这一不健康的利益链条,有不少路径值得探索。
比如,权威平台多起底流量运营套路,将团队造谣生事、“大粉”引导粉丝“指哪打哪”、水军煽风点火、“正主”卖惨洗白的完整套路公之于众,揭开挡在追星一族和群众眼前的障目之叶,担起正确引导舆论的责任;比如,社交媒体多叫停恶性竞争,对热搜上“互撕”“对立”的词条应撤尽撤、一出即撤,防止控评、洗广场、造热搜等行为扰乱群众视听,帮助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织牢织密制度之网,让试图钻空子赚票子的人无路可走。2021年6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此后,《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等下发,对“饭圈”乱象重拳出击。只有行业本身正视流量、用好流量,方能激浊扬清,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向上向善”。
对粉丝而言,什么才是追星的初衷所在?曾有人梳理古人的追星之路,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谢灵运追曹植,追成了山水诗鼻祖;李白追谢灵运,成就了“诗仙”;杜甫追李白,自己也成了“诗圣”……
一段快乐的追星之旅,追寻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力量。对待明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对待偶像不沉湎于幻想、不盲从于行动,心中始终有一杆秤。当下,越来越多追星人追正能量的星、追德才兼备的星,在榜样的带动下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化“追星之路”为“追心之途”。
有人说,追星其实是在追自己,因为你喜欢的偶像其实就是你自己内心美好形象的投映。在“追星”与“追心”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人生,这才是追星的正确打开方式,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