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件“事”何以陪伴群众20年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3-06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习近平主席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的这句话,温暖人心。


昨天上午,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和往年一样,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2024年十方面民生实事。算下来,今年已是浙江连续第20个年头发布民生实事项目。

20年,于一个省域而言,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需求也发生着新变化、新特点。那么,民生实事项目的20年,是如何长久陪伴浙江群众的?又是如何真正办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1月23日上午,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在杭州隆重开幕 图源:潮新闻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走过20个春秋,历经时光变迁,民生实事项目有传承、有创新、有发展,而为民初心始终不变,精神内核始终如一。

擦亮普惠底色。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委、省政府就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每年筛选确定的民生实事都十分注重普惠性。200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十个方面的实事”,其中就提及,“积极扩大企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确保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保尽保”等。

此后,像2009年“免除本省户籍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农村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今年的“实行全省医保参保人员一地签约、全省共享基层门诊签约报销比例”等,都在让基础性、兜底性的社会保障体系网络越织越密。

切中热点难点。纵观浙江20年民生实事项目,会发现每年十个方面的具体实事内容,始终把准群众需求的“脉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浙江对民生实事的筛选一直都是开放式的,广泛征集民生实事项目,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如,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充电桩少、充电不方便的问题随之而来,不少群众受之困扰。于是“新建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2万个以上,其中农村1万个以上”就被纳入了今年的民生实事项目;就业创业问题时刻牵动着大众的心,今年民生实事项目中的一项内容,就是“为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发见习岗位5万个以上”。

持续迭代进阶。民生实事项目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抓一年、两年就了事了的,需要持续加码。比如,今年实施的十个方面、32个具体项目中,延续项目为14个,像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50个、4200栋,新(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00个以上,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等都在其中。紧密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项目蓄力促提升,群众美好生活的版图方能越扩越大。

“农村公路新改建1000公里”被纳入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图为新昌县葫马线 图源:“浙江交通”微信公众号




为民办实事这项制度从何而来?


据《习近平浙江足迹》一书记载,21世纪初,较早实现从温饱到小康跨越发展的浙江,也比其他地方更早遇到“成长的烦恼”,比如教育、医疗、文化、环保等民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些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面貌亟待改善,低收入农户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对于这些“烦恼”,习近平同志走到哪儿都时刻关注。比如,2004年6月,他来到长兴的福利院,就特意查看了为老年人、伤残和复员军人、残疾儿童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设施。习近平同志还亲自主持重点调研课题“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在习近平同志的提议和推动下,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包括民情反映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查考评机制等。


2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一任接着一任干,具有浙江特色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不仅如此,实施主体也由省、市政府逐步向县、乡拓展,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20年来,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受到广泛关注。它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意义。


比如,让初心使命更加可知可感。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扎实解决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感受到的痛点难点,把我们党的初心使命落实在了具体行动上,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比如,促进了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创新为民办实事的方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广泛发动力量,让老百姓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再如,有力锤炼了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是检验作风和能力的“试金石”。20年来,“为民办实事”业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党员干部事不嫌小、事不避难,敢于担当、勇于负责,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进一步密切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00个、7500栋”被纳入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图为鄞州区改造后的桑园新村 图源:“鄞州政务”微信公众号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国计”与“民生”联系在一起。有论者就指出,民生与现代化建设存在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是题中之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再加上社会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民生的内涵和外延总是在变化。办好民生实事,没有可以歇歇脚、喘喘气的时候,而要一如既往地把功夫下到家。

那么,接下来如何更高质量落实好这些民生实事,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笔者有三点想法。

让“落脚点”更实一些。实事实事,重点是“实”,落脚点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说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决不能开空头支票。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实事必须实干,要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绝不空喊口号、搞花架子。

当前,少数地方还存在实事虚做的问题,比如仅把民生实事的落实停留在“数字增长”上等。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去推进各个项目落地,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人的责任体系,健全落实机制。

让“好成色”更足一些。民生实事不仅要解决着“有没有”的问题,也需要重视解决得“好不好”的问题,不断消弭群众需求与实事效果之间的偏差。比如,少数公共文化空间的大门,开是开了,但未必能提供优质、“对味”的文化服务;有的农村班线公交化改造项目,被群众投诉反映发车具体班次时间信息不够准确等。可见,顺利完成项目不是民生实事的终点,还需高标准做好质量把关、高水平做好运营维护,多去够一够天花板。

杭州部分地铁口新设风雨连廊,图为地铁善贤站 图源:“杭州建设”微信公众号

让“颗粒度”再细一些。发展性和层次性是民生的特征,做好民生工作必然是一个与时俱进、持续满足群众需求的过程。随着我们这个社会每时每刻变化,老百姓身边随时可能发生一些需要解决的琐碎小事,甚至是难事、急事。它们未必入列每年的民生实事项目,但同样需要被关注和解决。比如,这段时间,有细心的市民发现,杭州部分地铁口多了风雨连廊,让行人在短距离内躲避了日晒雨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民生实事”,同样需要去诚心诚意办好。

办好民生实事是一项长期工作。20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只有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逐渐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大伙儿的幸福感越来越强、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这件“事”何以陪伴群众20年

之江轩 浙江宣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