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冬妮:破解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下篇)

GIG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2023-11-08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GIG)是著名学者郑永年教授担任理事长的中国新型智库。

图源 网络

作者:何冬妮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上期文章链接:何冬妮:破解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上篇)


四、灵活就业为经济提供了韧性,但处理不好也可能从“救命稻草”变成“致命绳索”
在经济困难时期,灵活就业是“救命稻草”。一个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为我国经济恢复提供了强大韧性,灵活就业对于抵抗疫情冲击发挥了重要且积极的作用。一名大学毕业的网约车司机告诉我,去年以来网约车数量增加了40%,各个平台有数据。这一方面体现了这一段就业压力的上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灵活就业的包容性。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约有2亿人。《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显示,在接受调研的灵活就业者中,30岁以下的灵活就业者占比为48.3%,31-40岁占比为29%,50岁以上的占比不到5%。可见,灵活就业对缓解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上升有很大作用。
如果不尽快形成适应灵活就业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制度政策,“救命稻草”可能会变成“勒脖子的致命绳索”。灵活就业将是未来就业一种常态化的存在,但目前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市场监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我调研过的绝大多数网约车司机都表示,如果不开车了不知道下一步做什么,目前也没有什么其他方面的技能培训。许多灵活就业是过渡性的,网约车司机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创业失败才暂时开网约车的。有许多年轻人还想要挣脱这种过渡性,但却缺乏挣脱这种过渡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资本。在这一点上,除了靠自己和家庭,是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社会支持的。另外,灵活就业常态化对宏观调控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稳定的就业会产生稳定的收入和预期,进而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会有较高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这样宏观调控也相对容易一些。但这个情况在发生变化。许多灵活就业者虽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收入的起伏可以很大。灵活就业人员比重的提高将改变我国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假设未来10年无人驾驶AI技术被应用到外卖、快递、交通运输行业以及更多场景呢?一些乐观研究认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会在2028-2030年爆发。如果真是这样,届时一大批30-40岁之间的灵活就业者将何去何从?是吃社保还是再创业?这些问题如果不提前研究谋划,会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埋下许多隐患。

五、几点思考与建议
经济数智化发展、美国对华战略转向、经济全球化逆潮、世纪疫情、全球性需求收缩,这些都在加速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大调整,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重构,从而给我们解决就业问题带来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破解就业命题很难,但越往后解决问题的时间窗口只会越来越小。
1.应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创新创业的支持。创新创业政策资源进一步向创造就业的主要行业部门和中小微企业倾斜,对提供工作岗位和专业实习岗位的中小企业加大就业补贴和相关税式支出。鼓励各地政府将非本地户籍人口的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创业补贴扶持范围,同等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等优惠政策。发行创业培训与职业培训电子消费券,采取政府引导、培训机构自主申报、财政补贴的方式,由个人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培训老师、培训时间等。
2.应继续鼓励支持互联网行业创新创业。这是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竞争优势所在,又是青年创新创业和就业的重要部门。互联网行业反垄断是必要的,但应避免运动式的行业整顿导致预期不稳,这不利于稳就业。鼓励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与企业、高校、智库等合作,开展灵活多样的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
3.应加强针对灵活就业的公共就业服务。在就业登记、就业信息、职业资格、职业培训、失业援助、劳动争端解决等方面建立完善针对灵活就业的制度和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作用,建立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形成的灵活就业部门行业规范、职业道德、技能标准体系等。
4.应加快针对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本地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范围,打破灵活就业人员就地参保的户籍、年龄、工作年限等限制。创新面向灵活就业者的工伤保险制度,允许雇主为灵活就业人员购买单险种工伤保险,鼓励像宁波由政府引导、财政补贴、商业保险运作的“灵活保”等普惠保险模式创新。
5.综合施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就业市场的长期冲击。降低“三育(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生育补贴、奖励型个税减免、产育假、学前教育减免费等一揽子政策,努力提高生育率。推行灵活有弹性的延迟退休政策,兼顾到不同职业、岗位情况,通过养老金激励机制鼓励延迟退休。同时,应加大对乐龄劳动者的数字化培训力度。
6.加快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应用型大学。不破解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相适应的矛盾,就难以实现“两低三高”的高质量就业。职业教育至今没有摆脱“低人一等”的格局,建议改革普职分流“比例制”一刀切的办法,把力用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上。应畅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双向流动的通道,加快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应用型大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像西湖大学等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新型大学。
7.探索建立吸纳优秀企业家参与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机制。企业家不只是捐款。建议选择粤港澳大湾区等高水平开放地区,在工农理医类应用型大学探索建立优秀企业家参与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机制,扩大吸收行业领先的优秀企业家和权威专家进入校理事会或专业委员会,对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课程、学分设置以及实训项目设计等提出意见建议。
8.鼓励毕业生去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支教和服务。探索设立社会服务的时间银行,把青年为社会服务的时间计入时间银行,社会服务时间可折算工龄,并转化为对未来就业的激励。放宽公务员招考对毕业生的应届限制,并把实际社会服务时间纳入考核录取指标范畴。
9.政府绩效考核由以GDP增长为中心向以扩大中等收入就业为中心转变。虽然这些年中央强调要改革GDP考核体系,但在地方政府公司化驱动的经济增长格局下,许多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仍以GDP为指挥棒。这样的情况下,就业优先目标很难得到足够的政策资源投入,有增长无就业或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都是存在的。现实中,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主体结构不同,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也就并不必然向相同方向收敛,两者间甚至会出现背离。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切实转变GDP至上的考核体系,将中等收入就业规模和比重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实现以GDP增长为中心向以扩大中等收入就业为中心转变。同时,需要以扩大中等收入就业为目标,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10.鼓励支持智库和研究机构对未来就业进行战略研究。人工智能拥有快速学习能力,各个领域的AI技术要用多长时间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应用?我们的教育结构呢,多长时间能适应产业数智化的变化调整?元宇宙能创造多少就业?元宇宙时代的教育需求又是怎样的?被人工智能改变的就业结构会引起收入分配结构的哪些变化?反过来这些变化又会对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数字文明时代的劳动关系与工业文明时代有何不同?如何调节?等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问题,都需要专业的智库和研究机构做更深入前瞻的研究。



END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是“民间性质、官方支持、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研究院秉承独立、客观、有效的核心价值理念,汇聚海内外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学者和实践者,扎根真实世界,积极回应转型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致力于知识创新和专业的政策研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和解决方案。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官网:www.gigba.org.cn

邮箱:register@gigba.org.cn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