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逢人就推荐的神作,两部!
这几天带父母家人来上海杭州游玩,每天日行一万步以上,晚上回来能窝在酒店看看书刷刷剧,是很大的治愈了。
今天想分享两部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作品,一本心理书和一部人物纪录片。
书是《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
请别嫌弃它很“机场读物”的名字啊😂,它已经进入豆瓣读书的top 250榜单了,有近3万人打出了5星的满分评价,豆瓣9.0分!
之前在推书时,不少读者也都提到了这本:
它由五个完整的心理咨询故事组成,会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复杂、有力量许多,让人看到心理咨询之光。
同时,我觉得它的写法是非常有趣,人物线互相穿插,诙谐幽默。
看到中途才明白,原来作者曾经是一名好莱坞编剧啊,难怪能写出这么精彩的故事!
书有点长,前面的内容比较细碎,请耐心往下读,越往后,故事就愈加动人心魄,水落石出。
这本书所记录下的,实则是我们共通的人性,我在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故事非常有启发性。
是啊,世上没有比面对自己更难,以及更重要的事了。
还想分享一部98分钟的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 RBG》,不是新片,但极富意义。
这部讲女性先锋战士金斯伯格的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9.5,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以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金斯伯格是谁?
可能有不少读者都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先来简单介绍下她:
Ruth Bader Ginsburg(以下简称RBG)
• 她是个绝对的学霸,性格内敛,寡言少语:
• 她是美国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在美国最高法院任职了27年。
• 她是美国平权运动的主要推动者,曾六次在最高法院出庭辩护,胜诉了五次。
• 她是个工作狂,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她在癌症和心脏手术期间,也没缺席过听证会。
• 她的外表弱不禁风。
身高1.55米,体重80多斤的她,声音不大,谦逊有礼,而这丝毫不影响她发表异议辩词时的强硬姿态。
• 她在80多岁时成了著名“网红”,粉丝们叫她Notorious R.B.G(臭名昭著的RBG),她的那句“I dissent”就是流量密码,相关周边产品卖疯了!
• 她极度自律,能在90岁时,做20个标准俯卧撑,每周健身两次。快八十岁,她才放弃了滑水这个爱好。
• 她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也丈夫琴瑟和鸣,相伴一生。
• 她是个时尚ICON,永远衣着得体,又用好品味的配饰让你移不开眼:
RBG拥有非常精彩、绚烂的一生,不畏强权,一身反骨。
无论是把这部纪录片当做一部传记片、女权片,还是历史片、甚至爱情片来看,都非常合适,我会给它打10星!
她的一生告诉我们,原来一个话少、语速慢、嗓门不大、不咄咄逼人的小个子女性,也可以如此优雅地对抗世界,让人着迷。
影片和她的传记书《异见时刻》中,辩词和判决书部分都是我的最爱,她的语言也随着岁月增长,变得愈发掷地有声:
正如法律学者何帆所说:
金斯伯格大法官之伟大,与性别标签和女权立场无关,也与自由、保守之争无涉。
她的人生,有大起大落的波折,也有金石可镂的坚持,始终贯穿着正直、顽强、善良、敬业等人类美好品质。
买了b站大会员的读者们,可以愉快地看起来了👇
大法官金斯伯格 RBG
哔哩哔哩 | 扫码观看
以上,是今天我想分享的简介,如果您有兴趣,可以继续往下看详细介绍👇
1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咨询师和受访者的双向叙事,治愈与被治愈。
五条人物线中的其中一个主角,就是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本人,她是一名资深的执业心理咨询师。
她把自己像洋葱般一层一层地剥开,脆弱地袒露自我——
在来访者面前看似平静地分析状态的她,其实深陷感情泥潭之中,正在痛苦地接受心理治疗。
在断崖式失恋后,40多岁的单亲妈妈洛莉通宵反刍往日的甜蜜,偷看前男友的社媒动态,根本走不出来。
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做,角色反转,她也到了需要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刻,做一个在诊疗室中爆哭45分钟的来访者。
心理咨询师,也是生活鸡飞狗跳的普通人。
其他主角的故事也非常精彩,中年丧子的金牌编剧、年纪轻轻就确诊癌症的大学教授、在爱情中屡屡受挫的年轻姑娘等。
而让我感受颇深的其实是,一个不太显眼的人,年近七旬的老太太瑞塔。
瑞塔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她没有朋友和亲人,也没有社交生活,深陷抑郁。她说如果自己的生活在70岁之前没有改变,就去自杀。
她有过三段失败的婚姻,几个孩子在成年后,都和她断绝了关系,因为在父亲家暴孩子之时,瑞塔没有保护他们,总是转身走开。
她深陷过去,对孩子们愧疚不已。她无比渴望但不敢开启一段亲密关系,只会在猫眼里偷窥隔壁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
当生活终于有了转机,瑞塔遇到了体贴帅气的麦伦,她却远远地躲了起来;
而在和邻居一家的小女孩们建立了深刻的友谊时,她也高兴不起来。
生活,依然是乌云下的一团乱麻。
为什么?
因为瑞塔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配得到幸福的人,在痛苦的“屏障”中,她就能避免受到新的伤害,安全极了。
正如荣格所说,人们会想尽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
即使新的纸巾就在伸手就能够到的地方,瑞塔还是习惯去拿包里的脏纸巾。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因为一件过失,陷入深深自责,反复惩罚自己的经历?
或许我们可以想想,这样的“量刑”是否合理?谁会真正从中受益?
我们所有人都和瑞塔一样,还有第二次机会,拥有用一张“新纸巾”的权利。
心理学不是百忧解,我们各有各的人生课题要解决,亲密关系、丧亲之痛、原生家庭、面对死亡、职场危机……
即使是心理咨询师也得承认自己的无力,竭尽全力地默念“心怀慈悲”。
那我们该如何改变现状?
其实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承认自己的痛苦,往往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我很喜欢书中鸡蛋的比喻:
当我们感到脆弱的时候,我们就像是生鸡蛋——
如果摔到地上,蛋壳就破了,蛋黄和蛋白四处飞溅。
但如果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富有弹性,那我们就会像是煮到全熟的鸡蛋——
即使掉在地上受到震荡,也不会完全破裂,不会把周围搞得一塌糊涂。
在为自己负责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在生鸡蛋和熟鸡蛋之间横跳。
没关系的,五分熟的溏心蛋,也有它的美好,一切交给时间就好。
故事的最后,或多或少,每个人都可以变好一些。
2
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 RBG》
你能想象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会在耄耋之年成为最时髦的全民偶像,年轻人们都想和她合影,而她的职业却是面无表情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吗?
对了,粉丝们喜欢叫她 Notorious R.B.G(臭名昭著的RBG),是把她和一个已逝的黑人说唱歌手联系在了一起,因为他俩都很擅长用语言的艺术给人以心灵的重击😂。
这个反差又传奇的女性,就是金斯伯格RBG。
RBG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犹太家庭,小名叫做琪琪。
她家境普通,父母没有太高的文化,但非常重视教育,母亲每周都会带她去图书馆,挑选5本书带回家。
在RBG高中毕业时,母亲不幸早逝。
而这位母亲教会了女儿终生受用的一课:
做个淑女,以及保持独立。
做淑女不代表要乖巧地接受一切,而是不要被无谓的愤怒等负面情绪所战胜。
而保持独立指,如果你能遇见白马王子共度一生当然很好,但是要能够照顾好自己。
这位理念超前的妈妈,也用实际行动帮助女儿实现着这个目标,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她偷偷存下了八千美元,鼓励女儿上大学。
RBG把这两句警言牢记于心。
从此以后,无论身处哪所顶级学府,无论情况有多艰难,她都未曾被生活击垮,并且总是尽力做到最好。
RBG是1950年代极少数进入了藤校法学院的女性,并且一直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在康奈尔大学,她碰到了携手一生的灵魂伴侣马蒂,他希望婚后和妻子一起考入哈佛法学院,然后一起找工作,他俩都做到了。
这对于一个女性更为不易,因为RBG是500个学生中,仅有的9名女性之一。
即使在顶级学府,女性也是异类,是不被平等对待的。
在被邀请去法学院院长家吃饭时,院长问了在座所有女生一个问题:
RBG回答说:“我想更了解我丈夫做的事,做一个体谅他的好妻子。”
她没有说实话。
在入校第二年,她当上了《哈佛法律评论》的编辑,这让所有同学“大跌眼镜”,因为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做到,马蒂之前都没有得到这个殊荣。
↑ RBG是那年《哈佛法律评论》唯二的女生之一,
她们分别站在男生的两侧
但你知道这样的好成绩,是怎样的条件下获得的吗?
她不仅要照顾1岁多的宝宝,还要同时照顾患恶性癌症的丈夫,帮助他完成法学院的作业,同时兼顾自己的功课。
那段时间,她每天只睡2个小时,没有半点时间可以浪费,而这让她学会了适应常年超高强度的工作。
↑ RBG女儿的回忆
此后为了支持丈夫在纽约的新工作,以及照顾他,RBG转学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继续读书。
然而,当她以全届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时,现实却给了她哐当一击。
她在纽约的律所根本找不到工作,无关她优秀与否,只因律所“只招男性”。
因为当时写在法律里的社会认知是,女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男性的附庸,而且她们无须承担养家责任。
列举一些1970年的典型法律:
这一幕并不陌生,RBG在孕期就曾因为怀孕,而被政府机构辞退过。
在女性意识觉醒的70年代,性格内敛的RBG没有和别人一样去街头游行示威,而是决心用自己擅长的方法,去改变这一切。
在罗格斯大学执教期间,她开始处理有关性别歧视的案件,这是她日后成为诉讼律师的第一步。
她加入了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女权项目,担任性别平权案件的辩护人。
她开始着手谋划一盘大棋,与同事一起寻找能够推动法律变革的重大案件,最终上诉到最高法院,有理有据地代表女性发声。
RBG的第一个案件的原告,是一名空军女中尉。
政府拒绝为她的丈夫提供军官配偶应得的住房和医疗福利,只因为她是女性。
他们告诉她:
在男性气场强大的最高法院,在一群不耐烦的白男观众前面,RBG进行了人生第一场口头辩论。
担心自己可能紧张地反胃,她那天连午饭都没吃。
她关于职场不平等的辩词,放在当今社会依然尖刻锐利,毫不过时。
最后她引用了平权倡议者萨拉·格莉姆克的话:
她的发言,让大法官们都震惊到说不出话来。
她也为男性辩护过。她让一位受歧视的单亲爸爸,坐在了法院的台前。
这是多么聪明、前卫的做法啊。
当她把性别歧视也危害到了男性的论据,摆在一群拥有特权阶级的男性法官面前时,一个无业丧偶的爸爸领不到社会保障金(母亲保障金),也成了一件不合理的事。
性别歧视不仅伤害到了女性,也会反噬男性。
人权不是孤立地讨论女权和男权,而是探讨人的共同需求。
从1971年到1980年,她在美国最高法院成为了一道风景线,漂亮地赢得了六件里程碑式案件中的五件。
她把自己当做幼儿园老师一样,谆谆诱导,试图让纯男性的大法官和陪审团,去理解女性作为受歧视的“二等公民”,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即使在面对他们的质问时,RBG也像母亲教导的那样“绝不生气”,愤怒无济于事。
如果不能共情,不妨代入一下家人,试想你希望自己的女儿或者孙女,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
曾经有人问她,觉得9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中有几位女性才足够?
她回答:9位。
感到离谱吗?离谱就对了,而当大法官中有9位男性时,却无人提出过质疑。
1993年,60岁的RBG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开启了她职业的又一高峰。
往后20余年,随着美国最高法院权利的右移,她明白自己必须站出来,更多地发表反对意见了。
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是 [莱德贝特诉固特异轮胎公司] 一案。
作为公司的区域经理,莉莉勤勤恳恳地为公司工作了20多年,早出晚归,业绩优秀。
有天她却突然发现,自己的薪资比同样职位的男同事低了足足40%,她决心为自己讨回公道。
在最高法院,阿利托大法官宣读了多数意见,虽然莉莉确实受到了歧视,但诉讼时效已过了。
RBG选择站出来,说点实话。她抛弃了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用通俗的语言写下了异议,“男性大法官们不理解女性在职场中的真实处境”。
这样的事,在她的教职期间也碰到过好几次,她非常理解莉莉的难处。
即使这个案子已成定局,她也希望能触动更深层的改革,她石破天惊地说: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完整的异议意见书,非常精彩:
向左滑动
而这项法案,成为了奥巴马上任后,签署生效的第一项法律,同工同酬成为了现实。
大家可以去看RBG的传记《异见时刻》,会介绍地详细很多。
RBG的成功,除了她铁人般的意志力外,还离不开丈夫马蒂的支持。两人性格互补,互为对方坚强的后盾。
其实马蒂的原生家庭本就非常富有,他爸爸还帮忙付了RBG在哈佛的学费。
而马蒂的特别之处在于,在那个“男主外女主内”的年代,他是真正被RBG的才华和头脑所吸引,并且向朋友炫耀老婆比自己厉害的人。
和大多数男人不同,他从未把RBG视为一种“威胁”。
他心甘情愿做家里的“二把手”,做逗老婆乐的开心果,而他本人早已是全纽约最厉害的税务律师了。
在妻子全身心投入工作时,他是拼命唠叨让老婆回家吃饭和睡觉的人,有时候会直接把她扛回家。
他还会打趣自己的婚姻秘诀是,“在我们家,我负责搞笑,我老婆负责思考”。
其实当时RBG并不是大法官的最佳候选人,是马蒂推了她一把,他动用了自己全部的人脉,最后争取了RBG和克林顿会面的机会。
“我认为我做的所有事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帮助妻子成就了她现在的事业。”
这是真正的琴瑟和鸣,世间难遇,也是RBG终生倡导的男女平等。
2020年9月18日,金斯伯格因胰腺癌逝世,享年87岁。
一周后,她生前一百多个助理齐集最高法院门前,告别她的遗体。
我们会记住她的"I dissent",记住她在最高法院的强势异议,记住她内向腼腆,记住她身上正直、善良、敬业、勤勉、智慧等人类最美好的品质。
当遇到性别不公时,她提醒我们要“做个淑女”,不要愤怒,把自己当做幼儿园老师,去讲道理,去努力创造一个后代能够生活其中的理想世界。
这位老太太,是真正的超级英雄。
感谢您,为女性平权做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接下来,接力棒交给我们了。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