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病时,这可真管用(不是队友)

丹妈 丹妈读童书
2024-12-03

最近身体不适,这几天又开启了针灸扎针生涯,对于我这种痛敏感人士来说,其酸爽滋味,真是上头。


从过年折腾到年后,一个月时间了,有过几个消沉时刻,主要个病,不知道啥能好,我以为动完手术就没问题了,没想到续要拖么久……


现在用眼不太方便,没法长时间对着电子屏幕,不能正常看书。但还好微信读书有“听书”的功能,让我换了种学习的方式。


那些或动人,或有洞见的作品,陪伴我度过了许多丧气的时光。


其中最抚慰我的一部,是最近无意中重读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



这部作品,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后来被选入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


20多年前读不懂的课文,现在是听得我眼眶湿润,深受触动。


同时倍感汗颜,相比“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老,我这点小毛病算什么啊,别自怨自艾了,赶紧去认真生活吧!


读书的好处之一在于,很多时候当你去阅读别人的人生,再对照自身处境,就会发现,自己拥有的太多,已经足够幸运了。


困苦时、不安时、感叹命运不公时,不妨去读读这本经典之作。



年岁渐长,更希望自己能好好珍惜当下,活好当下这几个字很简短,但执行起来绝对不简单。


《我与地坛》,史老字字珠玑的背后,讲的就是这个质朴却深刻的道理。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

忽地残废了双腿


一个少年,出生在高知家庭,他自小聪慧,是个学霸,考上了北京最好的清华附中。


他还尤其热爱体育,“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阳光下的他,曾是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的跳远冠军。


这个天之骄子,就是史铁生。


而在赴延安插队期间,上帝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艰苦的下乡生活,让他儿时的脊柱病症复发,随后逐渐恶化,一发不可收拾。


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史铁生。父亲扶着他走进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待出院时,他是被一群朋友抬出来的。



在最狂妄的年龄上,他忽地残废了双腿,从此被禁锢在了轮椅上。



生是一个既定事实

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在双腿残疾的前几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内心的沉郁和愁怨无处发泄。


他尝试了三次自杀,都被母亲苦苦拦阻了下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他的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摇着轮椅离开家,回来后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从那时起,地坛就是他的避难所


在人口密聚的北京,竟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仿佛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几十年来他几次搬家,却越搬离地坛越近,竟有了几分宿命的味道。


那座废弃的园子,见证了他的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偏执走向释然,参透了生死。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他开始像赌徒一样写作,“残疾与写作天生有缘。写作,多是因为看见了人间的残缺,残疾人可谓是‘近水楼台’。”


十五年来,他苦苦在地坛思索,一连几小时专注着想着生死,最终不再寻死。



认真地想过死,才知道如何活。


他开始直视命运之苦,影响了万千读者: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死神既然从不缺席,那么眼前的一切就不再那么可怕了。


人生一场,腿是没救了,但余生还长,试试看不会有额外的损失,说不定还有意外的好处呢。


这样对生命的大悟,其实与史老的母亲有关。




儿子的不幸,

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与地坛》最感人的部分,是讲母亲的那一段,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儿子年少残疾,这对一个母亲该是多大的打击!他的母亲,怎会不懂儿子心中的苦闷。


她知道不该阻止儿子出门待着,又担心孩子在园子里出什么事,却从未要求过和他一起去,只是无言地帮他准备好轮椅车。


有次他摇车出了门,中途返回家,却发现母亲还站在门口张望着,保持着送他出门的姿势。


守着盼着孩子能平安地回家,“这是一位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很多回,他在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人,“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不知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但史铁生理解这一切时,已经为时太晚了。



在儿子截瘫后,史母到处去给他求偏方,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他去看电影,也四处求人找工作,最后给儿子谋到了一份在工厂糊纸盒的临时工作。


在生活看起来终于步入了正轨之时,有天史母突然大口大口地吐出了鲜血,被送进医院。


那时他才知道,母亲原来早就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一直瞒着他。


母亲很快匆匆离世,没能看到史铁生的小说发表和成名,这是史铁生心中的刺。


她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言外之意他懂,母亲让他和妹妹,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史老的一生,很苦。


他21岁双腿瘫痪,30岁患上肾病,47岁确诊尿毒症,需要隔日透析维持生命。59岁那年,他因脑溢血与世长辞。


他的一生,都在和疾病抗争,他三进三出友谊医院,一次次地向死而生。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


在一次次被命运泼墨时,他也曾经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而后他领悟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世间的万物,皆有好坏,有对比才能区分出何为珍贵,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愚氓举出了智者,懦夫衬照了英雄,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在人类的剧目中,差别是必须要有的,我们只能接受苦难。人类的存在本身,就需要苦难。



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


手中牌的好坏,纯靠个人运气,自怨自艾是没用的。


而即使抽到了一手坏牌,也未尝不能出演一出好戏,把生活过得精彩,活出生命的意义。


温润的史老,终生都在告诉我们这点。




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老,人生履历是光芒璀璨的。


他的作品先后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众多殊荣,《我的丁一之旅》更是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史铁生曾经给余华写过一封信报喜,在信的末尾他说,“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在和作家王安忆第一次见面时,他什么苦、什么大道理也不提,全程都在说饺子,留大家在屋里吃饺子。


纵使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对世界充满了爱


在临终前,史老为了捐献器官,苦撑了九个小时,直到红十字会摘取器官的医生赶来。他的肝脏被移植给了天津的一位病人,脊椎和大脑捐给了医学研究。


在这本书里,我特别喜欢《好运设计》这一篇,让我略微理解了史老的好心态。



如果你是上帝,你会怎么把自己设计成世上最幸福,最走运的人?


可能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设定个好外表、财富、地位尽在我手,赢在起跑线上,顺风顺水地直达金字塔顶端吧。


但仔细想想,如果你一直是个被上帝惯坏的孩子,从未经历过挫折和磨难,你还能在成功时感到喜悦和幸福吗?又或者,喜悦和幸福的保质期会不会很短?


好吧,如果人生不能太顺利,那就加难度,咱们改成第二种设计:


如果我能不断地“克服困难,实现愿望”,这样应该就能获得不枯竭的幸福感了。


但作为永远的胜利者,从来没遭遇过绝境,再大的困难最后也一定能克服,那么成功还有价值吗?奋斗还是有意义的吗?


说到底,如果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终点都是固定的,那么我们能控制的,就只剩下了过程。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过程的美好与精彩,在于自洽地欣赏它的美丽与悲壮。



正如史老在《病隙碎笔》开篇第一句话所写的: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如果能做到把对目的的焦虑,转向对过程的关注,那么无论是困难还是快乐,就都有了其价值,人间的一切,都变成了上帝的巧妙设计,是你我的罪孽和福祉。


他以笔为剑,“写作是为了活着”;


他乐观地生活,与妻子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朋友亲人还推着他走南闯北,看中国,看大海,过得好精彩!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只管乐观向前,随遇而安。


而如今斯人已逝,地坛还在,地坛的精神,已留驻每个读者的心中,“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常读常新,这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魅力。


另外,下一次去北京,我一定会去地坛瞧瞧。





 往期推荐 

【成人影视书单】

第一期👉 我私藏的一些宝藏精神食粮

第二期👉 那些让我相逢恨晚的好书

第三期👉 这本书强烈推荐给所有父母看

第四期👉 4部让我沉迷其中的高分剧

第五期👉 不小心让我读到凌晨两点的好书

第六期👉 豆瓣9.6,被她们狠狠治愈了

第七期👉 读两遍依然会哭的成人书神作

第八期👉 太窒息太神奇又太震撼……

第九期👉 适合成人的10门优质音频课

第十期👉 没有精神内耗的家庭是怎样的?

第十一期👉 在任何年纪,遇到这本书都很幸运

第十二期👉 很努力却不幸福?被严重低估的原因


【成人书单】三联生活周刊 《科学的决定时刻》 | 枪炮、病菌与钢铁 | 夜航西飞 | 局外人 | 俗世奇人全本:全三册 | 美好生活:哈佛大学跨越85年的幸福研究启示 | 克拉拉与太阳 |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


封面插画 | _hollystapleton_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丹妈读童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