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本值得翻到烂的成人书

丹妈 丹妈读童书
2024-12-03

前些天看到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颁给了宫崎骏老爷子的新片《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看完预告片,很是期待这个探讨人生价值的意识流故事,讲的是战后一个丧母的少年,闯入异世界的奇幻故事。


在那里,世界是可以被重塑的。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光怪陆离、诡谲神秘的探险?


不能逃避,去驾驭你的人生。”这句话也是送给我们的人生指南。


这让我想起了今年读的一本工具书,周岭的《认知觉醒》,讲的就是认识自我、改变自我,驾驭人生的底层原理。


之前我基本是不看这类书的,以为是鸡汤书,结果读完却觉得收获颇丰。


这段时间我不是都在针灸嘛,每次扎针时一边做脸部动作,一边听这书的音频。偶尔走神或听到戳心之处,我都忍不住要重新翻回去看原文。


怎么评价这本书呢?它是一本主流工具书的大白话版集合体,而给到的方法不是空谈深入浅出,实操性很强(除了书中一些案例我不是很认同之外)



书中的原理,像是一套万金油模版,可以适用于很多具体的事上,既有what,又有why,也有how。


他阐述了很多我们正在经历的困顿时刻


  • 道理我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

  • 做事三分钟热度,背单词永远都在abandon;

  • 我明明那么努力,为啥还是赶不上别人?

  • 缺少人生目标,过得浑浑噩噩。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那就是不要高估人性,但也别低估了自己。每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都能通过科学的方法论翻篇,有所成长。


并且,无论做什么,“现在”永远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摩西奶奶”76岁开始学画、80岁举办个人展,王德顺79岁走上T台,褚时健74岁开始创业种橙子……而不到40岁的我们,人生还长着呢!



另外这本书还有青少年版,我觉得是更为简洁明了,主要讲学习方法。



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书中讲了不少方法论,若我们不能去执行,做到知行合一,那也是无效的。分享几个最为触动我的讲脑科学和学习原理的内容吧。





1

承认吧,

我们都是“疯狂原始人”


在讲原理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全体地球人的基本属性。


我们的原始设定,

就是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


人的天性,是我们追求进步的绊脚石。


这可不是给心安理得地躺平找理由,我们是可以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解释。


人类的三重大脑,主导着决策权,帮助我们做出了一个个聪明或很傻的决定。


大家应该都听过《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农夫与蛇,一位好心肠的农夫把冻僵的蛇,放在自己怀里取暖,结果蛇醒了反咬了他一口,最后农夫命丧黄泉。


在这个故事中,三重大脑的功能各有体现:




1

知恩不报的蛇只有一个大脑,原始的本能脑


它只依靠本能行事,遇到危险要么战斗,要么逃跑,没有情感和理智,所以它会咬人;


2

农夫有三个大脑,除了本能脑,他是在情绪脑的控制下,对蛇心生怜悯,暖心施救的。


情绪脑会产生恐惧、兴奋、开心等各种情绪,让我们更好地适应了环境。


3

但农夫的理智脑不够发达,他没有判断出救蛇这件事很不恰当(蛇只有本能脑,不懂知恩图报),最后酿成了悲剧。


理智脑是人类独有的脑区,最为高级。


它让我们富有远见、善于权衡,懂延时满足,让人类产生了语言、艺术、科技等,在地球上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运行高级的理智脑呢?谁不想变得聪明又理性呢?


哪里是不想,是臣妾做不到啊!

相比另两位,

理智脑力气小、发育晚、

运行起来又慢又耗电,

很不被领导(身体)喜欢。


所以在做决策时,

本能和情绪才是主要的幕后主使,

而非理智。

要想掌权,

理智脑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这曾经是件好事。


在危险和物质匮乏的原始人年代,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所以依靠本能和情绪来预判危险,现在我们瞧不上的行为,多吃,少动、不动脑才更为节省能量,是生存法宝呢👍


而进入了现代社会,我们再也不用为了基本生存发愁了,快乐触手可得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这些在远古社会的生存法则,现在成了我们进步的绊脚石。


好吃懒做、避难趋易,

目光短浅不愿为了未来付出,

还很会给自己找借口。



读到这儿,其实我的想法不是悲观,其实反倒是一种舒缓,原来懒懒的我是“正常”的啊…


这几年,我经常觉得静下心来学习好难,在孩子睡着后,整理完第二天的稿子,窝在沙发上,终于有了自己一点闲暇的时间,就好想打开淘宝,看剧放空。如果意志力不够坚定,学习的心就飘到了外太空……


但现在的我知道,当我沉迷刷视频,看了很久都停不下来的时候,这时候力气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当家做主了,角落里的理智脑在宕机,这是我与身体里的原始人对话的机会。


不用苛责自己,可以按下视频的暂停键,休息一会,想想还没做完的事,给理智脑一些时间,帮助让它重新上线。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脑和肌肉一样,会越用越灵活,越来越强壮。


但与其强攻,不如智取,我们是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方法,分享让我觉得很有启发的一个。





2

两个法则,让你高效学习


舒适区边缘:


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其实我也经常有摆烂的时刻。


这时候我总会想起李松蔚老师《5%的改变》里的观点:


如果尝试改变,速度最好放慢一点,“小之又小,近乎不变”的改变,其实已经足够了,先迈出5%的一小步。


所以我的方法是,先坚定地打开一本感兴趣的书,读15分钟,告诉自己如果时间到了,不想看了也无妨。很多时候,看着看着,我也就开始享受其中了,情绪脑帮理智脑“干了正事”。


这里其实是蕴含了一个道理,自己能接受的学习计划,才是可以长期坚持的,也就是书中提到的“舒适区边缘”理论


什么是舒适区边缘呢,其实我们要做的每件事,都可以划分在“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之中。



让自己处于舒适区边缘,读15分钟书,是可以让我不那么费力地启动学习计划,熬过学习的“阵痛期”。


1

要想高效可持续地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做舒适区边缘的事,进入拉伸区


有点难,但努把力能做到的程度,就刚好。


不要直接闯入困难区受挫,也别留在舒适区停滞不前。


在读书这件事上,我的舒适区边缘就是读15分钟。


而如果是跑步,其实是可以先慢跑,到稍微气喘的时候就改为快走,等气匀了再改为慢跑,如此反复,尽可能一次比一次快,运动半个小时。


这样身体就能逐渐适应强度,并且一次次地离舒适区边缘再远一些。


这一点是非常反常识的。


我们总期待短平快的“爆改”,想尽快看到成果所以刚开始就习惯把强度拉满,想用最大的努力,下最多的功夫实现逆袭。


所以经常会听说朋友减肥时直接把饭量减半,早起运动,在社群打卡学习,熬夜读书,给自己各种打鸡血……但大部分结都不太好,坚持不久就放弃了是常态


我们总是在立flag和啪啪打脸之间,无限循环。


要知道,聪明的成长方式是“拉弹簧”,扩大舒适区和拉伸区,而不是血拼意志力。


举个更为常见的例子,陪娃写作业:


当遇到这道题别人会,我家孩子就不会了的时候,请先别急。


因为学习同样的内容,成绩好的孩子可能是处于拉伸区或舒适区,但我家孩子就在困难区挣扎。


所以我们应该去梳理娃“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是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花时间在这个区域内努力,拓展他的拉伸区,把弹簧拉长。


如果是直接加学习量,加难度,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纵然我们都是缺乏耐心,目光短浅的“疯狂原始人”,但运用[长期主义]配合[舒适区边缘]法则,成长是不是就没那么反人性了呢?


真正的有所成,是急不得的。





3

“有效”阅读的三个要点


书里彻底改变我观念的,还有关于读书的部分。


阅读,是值得我们付出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实践的宝藏。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阅读却只停留在非常浅的层次


书中提到了三个要点:


1、读书要先学会选书。


选书比读书本身更重要,好的书籍是精神食粮,只要选书得当,就能以极低的成本和一个领域中顶级的专家对话。


所以我们都想抄作业,会很信任名家推荐和高分书籍。


我的习惯是,当遇到别人推荐书给我,我就会随手把它们加入书架。但读了几页,经常会发现其实它们并不适合我,能力有限,或是领域不感兴趣,啃不动啊。


读书其实也同样符合舒适区边缘原则,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所以同一本书,有的人读起来就刚好在拉伸区,但我读起来则在困难区,那么这本书就不适合我



这个时候,不妨换一本书,去看那些自己感兴趣、又刚好能读懂的书,让兴趣、难度、需求都能匹配到舒适区边缘,读这样的书才是享受其中。


你可以:


  • 找最能解决当前需求的书

  • 留心你读过的好书中,被作者多次提到的书

  • 多关注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书籍



2、读完一本书,仅仅是学习的开始。


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如果读完了一本好书,就马上换下一本书,追求读得多、读得快,其实这时阅读的动机就变了,变成了打卡做任务的心态。


如果读完就忘,那就是一场无效的自我陶醉。


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质量比数量重要。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


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


所以读书慢不要紧,即使你一个月只能读完一本书,但能读通、读透,产生巨大的改变,那也比3天读1本书强得多。



3、高阶读书法。


那么怎样才能读透一本书呢?答案是:


用旧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像缝扣子一样,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并且注重输出,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所学的知识点讲清楚;


甚至将它们分享给他人,这也是我坚持在公号和朋友圈分享好书的原因。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这个观点:


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那么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反观我们的生活,我们做的大部分事,是顺着习惯做出的反应,真正留给思考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而阅读,就是快速提高自己的思考密度的神器。


今天就分享到这,期待下次我们的好书相会!





 往期推荐 【父母成长】专栏

• 这本书强烈推荐给所有父母看

• 4部让我沉迷其中的高分剧

• 不小心让我读到凌晨两点的好书

• 读两遍依然会哭的成人书神作

• 适合成人的10门优质音频课

• 很努力却不幸福?意想不到的原因


【成人书单】三联生活周刊 《科学的决定时刻》 | 枪炮、病菌与钢铁 | 夜航西飞 | 局外人 | 俗世奇人全本:全三册 | 美好生活:哈佛大学跨越85年的幸福研究启示 | 克拉拉与太阳 |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 我与地坛 | 看不见的女性 |


封面插画 | hessah
编辑 | 桃子    排版 | 可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丹妈读童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