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先行示范,深派教育真的出手了

俞华 校长会 2020-09-01
深派教育有什么特点?
1.全球视野、时代精神、前沿思维,深圳要对标世界先进教育。2.创新思维、勇于进取,深圳多所学校致力于创新改革。3.开放包容、多元并举、和而不同、多样共生,要尊重不同学校的不同样态。4.中国立场、深圳表达,立足于中国实际,展现深圳教育的样态。5.崇尚实践、瞩目未来,理想与现实共生。


近日,深圳市教育局透露,正在致力编制《深圳教育先行示范行动方案(2020-2025年)》,明确深圳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系统谋划今后一个时期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的思路、目标与举措,明确深圳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


校长会作为中国高端教育智库,长期深耕基础教育领域,关注国内外教育前沿形势,精确认识和定位国内中小学现状,从而启发学校变革,区域教育改革创新。


12月13日,由校长会主办,广东省深圳名师工作室联合会、深圳市宝安区海韵学校承办的先行示范区深派教育建设高端论坛,展开一场深圳与未来教育的对话,分享深圳教育的学校成功经验和深派教育新智慧,真正让深派教育走向世界中心,走向未来,真正成为“先行示范教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教育界,特别是教学领域中,有北京的京派教育、江苏的苏派教育、山东的鲁派教育等等。这些不同的区域,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和风格特点。


深圳虽然只有短短40年的城市历史,但是经历很不平凡,代表了改革最前沿。今天,深圳教育人提出要创建自己的深派教育,很有意义。


深派教育,应该有什么亮点?


名校长说

三所特色学校的深圳经验探索


海韵学校何云校长:

将艺术特色做到极致



深圳是一座因改革创新而生的城市。创新的本质是创造,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次艺术创作。每一个创新者通过表达自己定义自己,将自己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21世纪最伟大的创作者乔布斯。他曾经坦言,它的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而艺术所占的比例更大一些。


深圳市宝安区海韵学校是一所在广东乃至全国有名的艺术特色学校。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媒介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塑造学生创新者的底蕴和能力,最终为深圳乃至中国和世界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聚焦学生创造力的育人模式创新。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将艺术教育与多种学科融合,创建博韵课程体系,形成内外兼修、全面发展、持续创新的育人新模式。 
基于育人目标的艺术教育实践创新。学校积极创新艺术教育实施方式,与传统艺术教育相区别,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以“韵”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创新学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开发艺术教育综合实践特色系列教材。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开放、高效、融合的韵味课堂,领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
以景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以“多元包容,厚德博艺”为办学理念,构建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其中,校园环境建设特色化、色调突出、地域特征,园林绿化考虑气候特点、建筑风格、装饰、风格,彰显学校文化特质。


校长何云说,深派教育,要做到先行示范、思想解放和注重创新缺一不可。除了顶层设计,这种先行示范,体现在每一所学校的核心理念,课程设计、组织建设和品牌传播上,将体现在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的笑脸上。

明德实验鲁江校长:

走上公立非公办的第三条道路



中央对深圳新的定位,新的使命是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用30年的时间打造一座全球标杆城市。我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样?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校长鲁江指出,要向前(未来)看,向外(世界)看,向内(中国实际)看。


在鲁江看来,决定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有很多的因素,但是最关键的是体制力量。明德实验所做的就是用体制的力量,用技术力量去推动教育的转型和发展。 


课程重构。学校的课程体系从丰富走向系统,课程结构从分科走向综合,课堂教学从模式走向变式,课程资源从知识走向生活,课程内容从标准走向个性。以生为本,通过培养学生核心优势,让学生成为独特的自己。
技术重塑。作为政府与腾讯合作办学的学校,明德以互联网为特色,以创新精神为底色,积极推动互联网在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撬动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的提升。比如,将学校打造成“实体+虚拟”模式,实现无围墙的学校,无边界的课程,无学籍的学生,无校籍的老师,无限制的学习。
体制重组。学校是由福田区政府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办学的一所体制改革试验学校,走出了公立非公办的第三条道路。社会联动,多元共治,开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推进财务管理转型;去编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在明德的2.0时代,学校确定了把建设面向未来的智能化学校,培养引领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使命,力图创造一个中国先行示范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示范区的一个改革标杆学校。


南外高中校长冯大学:

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前段时间,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因教师招聘的话题当了回“网红”。2020届毕业生拟聘名单,20个录取者中,有19人毕业自清华、北大,其中有13人为清北本硕连读,另1人为北师大本硕连读,20人均硕士以上学历。网友留言称:神仙打架。


南外高中是深圳一所响当当的名校。校长冯大学说,近年来,学校通过不断探索多举措改革创新,进一步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推进教育信息化,真正落实减负增效。推进教育信息化,学校有两个标准,不用不能提高教学效率的技术,不用不能减轻教师负担的技术。
重构师资队伍,促进育人科学化。2018年9月起,学校挖掘内部变革的力量,同时借助新生力量的加盟充实和重构学校师资。继去年引进3名博士后,今年一次性引进清华、北大等名校优秀硕博毕业生20名。“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成为办学共识。
推行科学的德育“自主管理”模式。学校秉承“唤醒自主意识、提高自主能力、培养自主精神”的教育理念,从“对自己选择负责”入手推行科学化自主管理模式。比如,把在校时间如何使用手机,如何做到诚信考试等决定权交给学生。


在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减少高三考试次数,提高新教师招聘门槛过程中,冯大学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与阻力。但是,他认为,校长必须坚持按照学校的办学目标来做,才能还教育一方改革创新的沃土。“正如对待深派教育的态度,我们教育人要充满信心。”



名师说

如何建设深派教育


中国立场,深圳表达



陈继英(广东省深圳市名师工作室联合秘书长,特级教师)率先提出深派教育的概念。

他说,深圳改革开放40年,从全国各地引进大批高端名师,需要凝聚教育风格、智慧与力量;建设深派教育有利于整合主流、精英、草根多种教育力量,形成深圳合力。


另一方面,深圳教育需要提升高度,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构建深派教育,有利于把深圳基础教育纳入深圳社会发展大战略格局,是深圳教育人的战略思维,反映深圳教育人的先行主动性。

深派教育有什么特点?
1.全球视野、时代精神、前沿思维,深圳要对标世界先进教育。

2.创新思维、勇于进取,深圳多所学校致力于创新改革。
3.开放包容、多元并举、和而不同、多样共生,要尊重不同学校的不同样态。
4.中国立场、深圳表达,立足于中国实际,展现深圳教育的样态。
5.崇尚实践、瞩目未来,理想与现实共生。


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推动“深圳学派”建设,2012年进一步提出以“全球视野、时代精神、民族立场、深圳表达”为宗旨,积极打造“深圳学派”。在次此背景下,深圳名师、名校长、名校,更应该贡献深圳教育的智慧,打造深派教育。


包容、自信做深派教育


袁朝川(深圳市南山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山文理实验学校教务主任)

深派教育是学校新样态的一种,它需要在“四有”显特色。

有人性。从深圳教育人办校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其中有仁爱、尊重、包容,还有期待。


有温度。在办学过程中,深圳校长关注学生管理、教师发展、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更体现出了亲切、温暖。 


有故事。学生高度参与学校自治,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在深圳,校园里每天都在发生的有意义的故事。


有美感。美感就是审美、意境和愉悦,是人的本能需求,深圳让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实现了培养学生美感功能。


深派教育中体现的学校新样态是建立在对学校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概念。至善的信念和核心的命题,以及它的基本主张的是对学生、学校的发展,基于原点的系统思考和深度回归以及高度的提炼。 


深派教育是包容的,有自信的。“我相信,集大家之长的深派教育,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把“代表课”升华为“代表作”



龚志民(广东省特支计划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国家级名师)

把语文课堂文学化,是正在做的一项大工程。深派教育要对标其他地区,对标世界。怎么对标?他认为就是拿出深圳教育的最好展示,“就只有我,有别人没有,才叫对标。”


作为一线教师,最重要的是上好“代表课”。但是,龚志民认为这并不够,要把“代表课”升华为“代表作”。于是,他萌发“课例文学”两个作品系列:一个议论文系列,用于从教材内涵中衍生出话题材料作文;一个是非虚构教育叙事文学,强调对教材和课堂的提炼,探索逼近教育教学的最佳角度和最理想状态。


所有的课程美感都在老师身上。学生认识任何一门课程,都从认识老师开始,他从你身上看到的所有这门课程的所有的存在。学生一天天长大,这些课程的概念和理念内涵融入他的生命中。


我们基础教育做的是这么一件事情,是基础,不是高深学问的研究,指向的是学生的自主发展。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探索教育应率先展现多形式多特色成果,让教材建设、互动学校、专业成长在时代和生活中找到立足点和契合点。


把深圳学校的样态,落实为课堂样态和师生样态,要“见人见事见过程,有思有行有精神”。用教师丰富的教学思想内涵、课堂形象和幸福生活,展示我们教育自信和民族文化自信。



校长会说

建设深派教育需研究四大课题


钱学森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了拔尖创新人才?


面对这些问题,身处先行示范区的深圳教育人更显激昂:如何培养时代新人?如何展现深圳的先行先试?如何回应国家的期待?


李功毅(校长会总编辑,原《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

深圳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局部的教育教学改革上,更应该做的是对标世界一流城市,探索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教育体系。李功毅指出:深派教育的任务,是把四大课题研究透彻:


最近教育界广泛谈论的话题是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深圳教育先行先试必然需要有方向感,未来是一个重要的导向。同时,我们还要有立足现实的问题导向。


因此,做好深派教育的前提是要研究教育人面临的时代课题。


▍问题1 

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哪?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人们的生活、生存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富裕家庭越来越多。这说明学生特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学生学习、升学、就业的动力系统和过去相比变得不一样。


过去,学习、考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我们要改变贫穷,改善生活状态。


但是,从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发布的《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出,新时代学生的“心动”专业正在打破大众传统的观念。与过去工资高、就业好的择业标准不同,当下考生更愿意根据兴趣填报专业。


比如,就业前景不佳而被归为冷门的历史类专业,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反而挤入学生最感兴趣人文专业榜单前三。


另外,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现在很多的家庭生活条件好了以后,提倡富养子女,教育奢侈化。长此以往,学生的体能,吃苦耐劳的韧性,受挫能力,与人合作等方面,其实都给我们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问题2 

90后开始当家长,家校关系怎么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家长主要成分80后、90后。这一代家长和我们过去50后、60后、70后的家长是不一样的。


他们生于国家快速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高,对教育的诉求更多元、更高质,维权意识也不断提高。 


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到媒体上家长和学校、老师发生摩擦,闹矛盾。这值得教育人深入研究,构建新时代家校关系的课题,这需要从教育的制度、政策做出相应调整,而不是仅靠学校的一己之力,甚至是应付了事。


▍问题3 

中国崛起与全球化,教育如何响应?


近几年,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带动了周边的国家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会更快、更多的融入世界。作为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该如何应对?


除了培养专业人才以外,基础教育领域也要顺应大趋势大形势。比如,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接触跨文化的领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全球化意识和文化宽容。


▍问题4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校出现哪些新样态?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新时代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对此,学校如何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享受科技发展创新的红利?
 
现在有些国家正在研究科学高中的学校新样态,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培养科技英才。比如,2002年,日本启动超级科学高中项目。虽然,10多年的实践表明,它对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考试成绩收效并不显著,但是培养了一批在科学技术领域有所造诣的学生。


教育还应该充分利用脑科学、心理学、神经学等领域出现的新的研究成果。过去,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统一化的、标准化、规模化的培养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迭,造福教育后,会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科学化、个性化。


如今,学校确实正在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校园,辅助教学和校园管理。但需要警惕的是,莫让大数据、新的技术去强化我们的应试教育。 


这些信息化手段,更应该应用在构建新的素质教育,适应世界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中去。



责编 | 赵矗

排版 | 虫子

配图 | 闫炳文



推荐阅读

● 中国“初中综评”变异史:北上广的中考竞争比高考更刺激

● “我班一个家长昨天跳楼自杀了……”

● 深圳教育,到底缺什么?

● 农村孩子输的不是“高考”,薄弱校改造之路怎么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