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一个孩子自杀,都提醒教育要往前一步
据中国青年网报道,1月5日晚上7点多,苏州张家港市一名五年级男学生不幸坠楼自杀,第一时间送至医院急救,抢救无效身亡。男孩的母亲伏地反复哭喊:都是我的错。撕心裂肺,令人心痛。
据了解,男孩自杀原因疑为学业压力大。五年级,如阳光般灿烂的年华,能把小学生逼到自杀,这个“学业压力”难以想象。
虽然事故确切原因还在调查,但客观的数据却无情地说明了学业压力对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主导力。
在《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者程平源对中小学生自杀的调查分析具有权威性。他对2013年发生的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在8例报道了疑似原因的案例中,有6例都与学习压力有关。在有明确自杀起因的57例中,只有14例与学习压力无关。这说明无论明确原因和疑似原因都有75%的案例与学习压力有关。
孩子的学业压力主要源于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的压力也“毫不示弱”,从母亲痛苦懊悔的呼喊中,我们也能看出家长给孩子施加的压力,当我们冠冕堂皇地告诉孩子学习才有未来的时候,孩子居然就因为学习而轻易放弃了自己的未来,也彻底击垮了这个家庭的未来。
01
“脆弱论”只是应试教育的遮羞布
这个时候,青少年自杀或者杀人的事情曝光,人们往往会建议用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教育理念及方法来规劝引导其他孩子。
但加强了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并没有减少?
在“应试教育”“学习成绩”“赢在起跑线上”的压力大山下,心理健康教育所起到的引导和预防作用似乎微乎其微。通常,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常常被专家学者、媒体舆论归结于“中小学生心理脆弱,需要生命教育课程,老师家长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实际上,“脆弱论”忽略了中小学生自杀的制度性原因,而仅仅将其归咎于个体本身。
我们不能总是“无耻”地告诉孩子自己:要微笑着面对困难,现在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且不说有一些家长对学习的体验是断层的,甚至几乎没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家长根本没有学习的体验,仅仅把孩子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说,教师家长就没有道理以“我优秀我的孩子(学生)也要优秀”“我没上过学不能也让孩子不接受教育”的理由去要求孩子。
而教师和家长也不过是传统教育环境下无奈的“侍僧”,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只能继续挥动“为孩子好”的大旗。但面对压力,心灵尚脆弱的孩子就是笑不出来,这不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而是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所导致的。
为期末冲刺,某市属学校课程安排
这一观点也在《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中得到现实佐证,报告经调研后指出,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根本原因还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如师生冲突类中,在分数指挥棒下,老师被“成绩指标”压迫导致压力焦虑症,这种压力最终传导至学生,使他们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家庭冲突导致的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首要因素还是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
02
孩子若真的成了人中龙凤,然后呢?
说到“望子成龙”的家长心态,便想插入一个故事,其实传统“应试教育”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学习模式古已有之。而且这学生还是皇帝,其应的这个“试”更伟大——治国。
明神宗朱翊钧的师傅张居正,曾拟定过一个“明君养成计划”,五点起床,先上两个小时的自习再吃饭,吃一个小时八点钟接着学,一直学到中午十二点。下午两点接着学,一直学到掌灯时分。一年到头,只有三天假期:自己生日、父亲生日和大年初一。
小说《应物兄》在书中借儒学大师之口评道:“孔子要看到张居正这套做法,肯定会气死的。”讽刺张违背教育之道,把皇宫都做成了“血汗工厂”。
“血汗工厂”中的翊钧小朋友当上了王,真的是实现了望子成“龙”之想,而应“治国之试”的成绩历史明鉴: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等明神宗自己执政,便荒于政事,倦于朝政,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党争长期持续,导致朝政日益腐败。另外,明神宗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张居正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得了一时,也教不了孩子一生,没有真正的赋能心灵,孩子的一生便不会“长治久安”,甚至地位越高,其破坏力就越大。
03
应试教育最大的恶果,是凋敝的心灵
明神宗纵使有经国纬世之才,过早的“填鸭式”教育也磨灭了其为人的心气,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指向下,便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灵的凋敝,凋敝的心灵没有和世界的粘性,而一旦与世界失去粘性,所谓教育要塑造的“德”“情”“文明”“未来”,轻而易举就会被颠覆扼杀在孩子年少的心灵中。
孩子本需要的明亮天地,被一摞摞辅导书堵住了窗户;孩子本该和家长共享假期的欢乐,却不得不参加各种补习,埋头于书桌。久而久之,本就脆弱的心灵必定会产生异化,本该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和价值感,却渐渐被学习所控制,被考试折磨,从家长老师那里得到的也是变相的“关怀”和“温暖”,那些“希望”和“规劝”,本质不过是命令和折磨罢了。
一位校长表示:应试教育压榨掉了学生的生存意义。“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告诉我,前任校长在位期间,学生咨询自杀的问题人数直线上升,而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应试背后那些孩子究竟失去了什么。”
孩子们失去的,是生存的意义。这话绝非危言耸听。传统应试教育贯彻的是“养鸡场”逻辑和“填鸭式”教育,鸡和鸭都是没有真正意义的“生”,当本该关心关注他们心灵的家长和老师变成了“农场主”,“凤凰”和“天鹅”都只是孩子毫无预设的空想,孩子们只能选择妥协,从而产生厌倦与厌恶,丧失对未来的向往。
而没有希望的“生”,在未来只有两种变体:自杀和杀人,以及其衍生的不同程度的表现——自虐和欺凌。所以我们看待类似校园霸凌、弑师、弑母诸如此类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时,都能看到一颗颗“凋敝的心灵”,更多的是背后不科学的教育模式。
04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认为对的事吧
每当对应试教育的批判过后,尤其是在一些血淋淋的现实面前,有些人顿觉忧心忡忡,而更多人或许是感到无可奈何。当然也有声音为应试教育辩护,认为应试教育、中高考让寒门有出贵子的机会,是对社会阶层流动、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存在。
的确如此,应试教育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具有时代性。它就像一个庞大的封建王朝,指挥千军万马却不知为何而战,因为它看不到未来,看到的或许也只是千秋万代的虚影而已。
令人欣然的是,许多面向未来的国内学校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新的举措,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降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或者通过更加灵活多元的教育形式中和应试教育的目标和进程。
首先,要尽可能变革分数“指挥棒”下师生家长的心态,这是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如广东韶关曲江初级中学,将高度单一的唯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改革为以个体的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形成对学生“上智之星”“上善之星”“上美之星”等诸多评价内容,让学生、更重要的也是家长认识到孩子除了成绩好,品行好、特长好都可以成为学校的明星,成为未来时代之星。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以未来学校为目标,倡导优势成长,鼓励多元发展,推动创新创意,让不同成为更大的不同,而不是让不同成为相同。学校打破原有的评价机制,开设了海豚银行,发行海豚币,对各方面有特长的孩子奖励海豚币,这样的评价支持,对孩子的心灵是极大的鼓舞,这样的积极心态下的学习与生活,肯定是有不一样的精彩。
其次,要营造爱的教育,在师生关系中杜绝一切语言、身体和精神暴力的发生。爱不能单靠规矩,更重要的是用文化、用理念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恢复师生之间爱的关系,恢复教育的本质目标。
北京实验二小原校长李烈以“以爱育爱”为主旋律,关注学生与老师共同发展的“双主体育人”思想。她说,教师用真挚的情感爱学生的过程,是一种伟大的教育过程。这一思想也被用到她后开创办的正泽学校,“以爱育爱最终要落到人上”,李烈校长深耕基础教育45年,“爱”已经成为她的标签,成为她所到之处温暖生动的写照。很难想象在这样温暖的校长、温暖的学校中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最后,要回归教育的本质目标。应该让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形成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我下学期要大力开展社团、开展活动,给学生们更丰富的心灵空间,相信心理咨询率会大大下降,”宁波市华茂外国语学校贤校长说,“虽然很多人不理解社团和活动在学校里到底有什么用。”
很多校长都在尝试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自己想做的事,可能有诸多不顺,甚至遭到家长的质疑,但就是这些“无用之用”,让我们看到学校教育为孩子真正做出的努力,也在这样一批批有情怀有实力的校长的坚守下,教育似乎朝比原来更美、更有道理的愿景前进。
责编 | 赵矗
排版 | 虫子
配图 | 闫炳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