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学生必看!全民抗疫,遍地英雄,这12篇战疫日记不得不读

蔷薇少女骑士 校长会 2021-06-10


40天前,那些即将或已经踏上返乡旅途的人们,大概从未想到,一场“战争”就这样突如其来地降临,而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将置身于这场洪流之中,随波沉浮。有的人或许曾在网上看到过武汉华南市场出现不明肺炎的消息,但也很快湮灭在信息的浪潮之下,被更多有趣或刺激的新闻夺去了关注。


直到1月20日,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采访时宣布“确定人传人”,正式打响了2020年初这场全民抗疫战的第一枪。没有枪林弹雨,生离死别却每天都在上演。这是一场赛跑,更是一场鏖战。人们从未像此刻般清晰地感受到“匹夫有责”这句话的涵义,因为当一件事成为天下大事之时,凡天下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与此同时,身处其中的人们写下了一串串文字,它们或记录、或抒发、或鼓舞、或悲哀,映射出这场大疫下的众生百态,那些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在这些日记中留下了一抹剪影,如此鲜活,如此丰满


校长会为大家节选了一部分(如内容过长将有所缩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些真实的文字。


“我要再次和奋战在一线的妈妈并肩作战”

武汉市第七医院护士 邓丹菁



我叫邓丹菁,今年29岁,是武汉市第七医院负责社区医疗的护士。我2月3日确诊新冠肺炎,18日出院。这两天自己在家隔离观察。


我1月底出现感冒症状,2月1日晚上发烧,37度8。我没有很紧张,第一时间告诉我妈妈,明显感觉我妈妈一下子声音都变得紧张起来,但她还是用轻描淡写的口气说,“没关系,会治好的。”


住院前五天一直在发烧,体温忽高忽低,烧到一个最高值自己又慢慢降下来。后来又一直吐,没有胃口,任何东西都吃不出味道。有一次半夜实在难受,感觉周围说话的声音都变得遥远空旷,我赶紧提醒自己醒过来,不要睡着。


说实话,也有过最坏的打算,就是治不好。临去医院前和我老公说,如果我回不来,你一定要把我们的女儿培养上清华大学。我老公说,这个任务太艰巨了,他一个人肯定完不成,只能等我病好后回家一起教育女儿。女儿5岁了,这些天都住在我妈妈那里,全家只有她不知道我生病,还以为我在救人。


我也在网上发自己确诊、治疗的过程,以前只是在上边看美妆穿搭,没想到这次写治病也得到很多留言,给我安慰和鼓舞。希望快点结束隔离观察,回到工作岗位。妈妈明年就要退休了,都还在一线,我更不能缺席。



“我爱女儿,也爱我们的职业”

武汉市第七医院护士 张燕华



我是武汉市第七医院门诊外科换药室的护士张燕华,也是邓丹菁的妈妈。没想到在退休前一年还会遇上这样的疫情。穿着隔离服、带着护目镜,在我36年的工作经验里这还是第一次。疫情爆发后,我们医院临时组建了支助中心,体谅年纪大一些的护士,给我们的任务相对轻松,我主要负责引导就诊的患者,运送他们的血液、粪便等等这些标本。往常手机记录的步数一天三四千步就不得了,现在一天有一万五千步。


我们医院有个APP,职工可以上去看病历。女儿确诊之后我不能去看她,就在家里刷手机上的病历。有一天晚上看到她发烧差不多39度,下了“病重通知单”,写的什么“随时可能有呼吸心跳骤停,随时要死亡”,看到这些字我简直是……当时就懵在那个地方了,那种心绞痛的感觉,抽得痛。我也不敢作声,不能跟我老公讲,更不能跟女儿讲,也一滴眼泪都没掉。


从2月1号女儿发烧开始,我就没见过她。一直到18号她出院,本来想抱一抱她,她说不行,我们就只是合照了一张相,她就走了,隔离去了。我们俩经常不像是母女,就像是姐妹,关系特别融洽。她上护士学校是我帮她做的决定,但我不后悔。因为我爱女儿,也爱我们的职业。希望她顺利康复,早点能回来上班。


古有上阵父子兵,今有母女共抗疫。这是一对共同奋战在武汉抗疫第一线的护士母女,邓丹菁和她的妈妈张燕华。


2月3日,邓丹菁不幸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治疗。邓丹菁把她和母亲工作的细节以及她治疗过程的点滴都发布在网络社区,得到了许多网友的鼓励和支持。


出院后,邓丹菁按照医嘱继续在家隔离14天。她说隔离一结束,她就会“重归一线队伍,期待和妈妈一起并肩作战”。


是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这样乐观、坚强、敬业、有担当的美丽女孩,邓丹菁投身医疗行业,是深受家庭熏陶的结果。而即使在经历生死一线后,张燕华依然说,全家人都支持女儿将来继续做医护工作者,因为这是个肩负着救助他人使命的伟大职业,值得一代又一代投身其中,为之付出。这样的母亲,伟大!这样的女儿,了不起!


“爷爷去世,我对着南方磕三个响头”

湘雅医院支援武汉协和医院西区的

重症医学科 刘志勇



下班后,父亲打来电话,告诉我爷爷今天驾鹤西去了,让我一切以工作为重,家中事情无需担忧。


爷爷是老革命,解放前随军南下的老革命。虽然从小我是在乡下长大,爷爷带我的时间不多,但爷爷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爷爷在军队的时候是卫生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父亲,父亲随爷爷的步伐当了一名医生。


轮到我高考选择职业的时候,我几乎没有任何考虑,选择了学医。可以说是我的爷爷、父亲熏陶了我。在医学家庭长大的孩子,也许会比其他人更懂得生命需要敬畏。感谢我的爷爷、我的父亲,和生命打交道的职业生涯,就是他们无形中对我的影响。如果我挽救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绚烂的花,我是花下的绿叶,那么我的爷爷,是鲜花下的泥土,他孕育了鲜花和绿叶。


爷爷告诉我,书会带给人知识,只有知识丰富了,一个人才会强。我的记忆中,爷爷是第一个告诉我这些道理的,也是这个道理伴随我到现在还在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爷爷是老一辈的共产党员,对于党的忠诚,一定是我们年轻人需要学习的。这是对党的热爱,一名老党员对党一辈子的忠诚!我想,作为您的孙子,在这个时候听党的召唤,来到武汉战斗,也是为了党,为了祖国能早一天战胜瘟疫,步入正轨。


爷爷,您西去的时候,我没能送您。但是作为一名党员,您一定能够理解。孙不孝,孙对着南边磕三个响头,您一定能理解!愿爷爷安息!


2月23日,从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下班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志勇接到父亲的来电,得知爷爷去世的消息,当晚,他写下了这则日记,并对着南方磕了三个头,以此缅怀。


其实,在2月7日出征武汉前,刘志勇就知道爷爷生病了。但是作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的成员,他还是选择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因为他相信,同样身为共产党员的爷爷,一定能够理解。


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位孙子的殷殷赤子之心,一位党员的拳拳爱国之情。因为我是党员,所以我不能临阵退缩,因为爷爷是老党员,所以他一定能理解我。曾经,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一句话掷地有声:“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如今,正是刘志勇医生这样的人向我们诠释了:这就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登上《新闻联播》 让无数网友笑中带泪

孝感市陡岗镇袁湖村党支部书记 袁少敏


 1月22日 

目前防疫情最有效的办法是,宣传,宣传,再宣传,不想听也要宣传;喝水,喝水,多喝水,不想喝也要喝水;口罩,口罩,戴口罩,嫌麻烦也要戴口罩;洗手,洗手,多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


 1月24日 

从初二到十五,身为舅爷,姑爷,姨夫,岳父,伯父的长辈,请主动辞掉外甥,舅侄,姨侄,女婿,堂侄来给自己拜年,莫惦记那两瓶酒,两包麻糖,一条烟,或脸上面子光鲜,孝敬老人的时间无处不在,随时都可以,不在于这几天,身体健康和生命比面子更值钱。


 2月8日 

封村第十五天。今天是传统的元宵节,农村有一句俗话,年小月半大,说明正月十五的重要性,通过昨天的宣传,巡查和防守,全村在外面的人没有一家回来过十五,烧香供祖先。


已经三令五申了,再发现打牌的,坚决砸桌子,八磅锤已经准备就绪,欢迎大家举报,从我的亲门的开始,一旦发现,坚决砸麻将桌,别说我六亲不认,翻脸不认人。


 2月12日 

封村第十九天。这是封村以来最安静的一两天,希望大家继续保持。


我们尽心尽力的为了大家!虽然封村了,垃圾清运一点没有耽搁,生活必需品尽力保障,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为你们操心,孩子的奶粉、尿不湿,连女人的卫生巾都替大家着想,目的就是要你们静下心来,在家不要串门,为一线的抗战疫情的人员节省一点口罩。请再坚持几天。


 2月13日 

封村二十天。加固围栏,严防死守,和新型冠状病毒熬下去……我终于坚持不住了……希望你们听话,听话,听话,坚持下去。


这些时血压一直在升高,七点半到时突然胸闷气短,憋得喘不过气来,头晕,脑壳冒花像要爆炸。后来到医院检查血压,最高时升高到179—126。打了几瓶药后,感觉胸痛轻松了点,但头还是发麻。


 2月14日 

封村第二十一天。我虽然身在医院里,能看到你们坚持战斗的身影,紧紧团结在村两委的周围,每个人都能自觉按各自的岗位职责努力工作着,让我真的好欣慰,你们是我坚持和负重前行的动力和理由。


袁湖村是一座距离孝感市区不过几公里的村庄,村上有大量人员在武汉务工。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强,从武汉返乡的人员多。


一开始,村民们对疫情危害认识不足,人情又大过天,为让大家不拜年、不串门,老袁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在他和村干部的努力下,袁湖村从春节到现在,全村基本做到了不拜年、不祭拜、不串门、不聚餐,取消了7场婚礼寿宴。


宅在家里,微信就成了大伙儿交流的通道,老袁又成了7个群的群主,考虑到很多村民不常看微信群、爱刷朋友圈,从1月22日到现在,袁少敏每天至少一篇日记,把防疫知识、防控动态发在朋友圈里,他的抗疫日记登上了《新闻联播》,硬核措辞让无数网友笑中带泪。而老袁本人却因为高强度的防疫工作,高血压发作,进了医院……


基层组织是国家治理的细胞,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全国防疫工作的开展大多是仰赖基层公务人员。正所谓:在其位谋其职。守土有责,护一方百姓安康,是每个公职人员的职责所在。于是我们看到,每一座城市,精确到每一块片区、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小区、每一个村庄,都有人在守望。在此,请让我们一起向那些恪尽职守、坚持在岗位上的基层公务人员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从抗击非典到阻击新冠 

他只缺席了春节的团圆饭

武汉抗疫一线民警、

北京抗击非典突击队队员 张银银



“嘟嘟……”手机又响了,是父亲的电话:“你走到哪里了?什么时候能到?家里的猪肉都炖上了,晚上都是你爱吃的!”


“我……我……我不回来了,现在武汉疫情严重,我临时有任务,不回来了。”


“怎么不回来了?从你当兵起,十几年来你回了几次?今年你转业,好不容易轻松一点,到门口了说不回,耍我玩呢?”父亲气嘟嘟地挂断电话。


是啊,从19岁当兵,18年来虽然也有年休假,但真正能赶在过年休假在家的屈指可数。除了在军校里的三个寒假,经常是休不满。


时间很快到了1月22日晚上十一点。


“注意对每辆出城车辆进行检查,每个人必须查体温!”我跟交班的同志一一交代,然后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爸,你还在看电视啊,早点睡,对身体好!”


“不要你管,你又不回来,管那么多干嘛?!”


爸,这次疫情非常严重,你要相信我的判断,我不回来是对的。2003年我在北京当兵,担任抗击非典突击队队员,我有经验,组织需要我,我怎么能回来呢?而且我很有可能是携带者,出来了可能还会危害到您和其他人的安全。您一定要想得开、放宽心,我不回来,您一个人在家也可以好好开开心心地过个年!”


“好了,挂了!”


嘟嘟……


父亲还在生气。早在一个月前,他就一天一个电话盼我早点回去。在我的印象里,第一次真正的大团圆还是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几个堂伯堂叔都带着家人回来,坐了三桌,父亲高兴地敬酒喝酒,恨不得把所有的祝福语都用上。


虽然父亲还想不通、不理解,但人员少、时间紧,凌晨4点我还要值下一个班,我不能有情绪,看着连夜排队出城的车队,我心里五味杂陈。


“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停运,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23日凌晨2点,该来的还是来了。


这一刻,我想起了十七年前在北京抗击非典的情形。当时我是突击队员,每天封堵小区、拉警戒线、执勤站岗、穿着防护服运送发热病人到指定医院。人员紧,任务重,每天连轴转,有时太累了,站着都能睡着。虽然辛苦,但那时年轻,能参加抗击非典战役,心里既自豪又兴奋,当时的想法简单而纯朴,当时的心情激动而澎湃,所以一点也不害怕。


如今,能够冲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第一线,我依然很自豪。看着一波又一波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看着高速公路出入口一辆辆满载物资的货车从全国各地赶来支援,我很受触动。十七年过去了,我成了一名老兵,从穿军装改成了穿警服,从军官变成警官,变的只是服装和战场,不变的是这颗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心。


“滴滴……”电话铃声响了,是父亲的信息:“在外面还是注意安全。”


瞬间,我的双眼有点模糊。短短几个字,我读懂了父亲的理解与支持,这是不善言辞的父亲对儿子最真切的关怀……



在抗疫一线,除了医护人员的不眠不休,还有日夜坚守一线的执勤民警。


这篇前线日记的作者张银银是湖北随州人,1983年11月出生,2002年入伍,2019年6月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研究生院并取得军事硕士学位,少校军衔,副营职干部,2019年10月刚转业到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分局工作。


他是武汉抗疫一线民警,17年前也是北京抗击非典突击队队员。在武汉“封城”前一天,他被临时取消休假,于是,他用朴实的话语,记录了这个春节没能回家的故事。


每到危急关头,人民警察永远奔赴在第一线,留给身后的人民坚毅的背影。从抗击非典的北京战场,到阻击新冠肺炎的武汉战场,17年从军岁月或许改变了很多事物,但唯一不变的,是张银银那颗守护这片土地和人民的赤诚之心。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张银银,他们用肩膀铸成了钢铁般的大坝,才阻隔了疫情的洪水。


乐观和坚强,是生命该有的底色

武汉市黄陂区盘龙一小四(3)班学生 

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令狐飞(化名)



 2020年2月23日 周日 晴 


最近,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国掀起了一波热潮,好多好多人都被隔离了,我还更惨,我被抓进医院了,呜呜呜……


其实我发现,这个病并不可怕。只要你早发现早治疗,这个病就跟感冒差不多。这个病听起来可怕,是因为全都是谣言,大家不必要太担心,只要戴口罩、勤通风、勤洗手、不出门,病毒就攻不了你的身。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在家睡懒觉、吃零食,做一个快快乐乐的肥宅是在为国家做(作)贡献。


我本来是怀着一种减肥的心态来医院的,可是谁知医院的饭菜特别好吃,分量还很足。所以就,吃肥了。呵呵,看来是上天都不让我减肥呀。上次妈妈打电话过来,让我减肥,医生都不让,说是要验大便。真是太棒了,我可以吃个痛快了,而且老妈还不能说我肥呀胖呀。没办法,医生叫我吃的,你还能反驳吗?肯定不能呀!哎,看来回去要被老妈虐待了,肯定会让我减肥的。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这篇日记的作者是武汉市黄陂区盘龙一小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为自己取了个笔名,叫令狐飞。今年寒假,他和四岁的妹妹随父母回浙江温州老家过年。不久,妈妈被确诊新冠肺炎,爸爸也被感染。令狐飞和妹妹被送到宾馆隔离。


“他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空中课堂。因为他属于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发烧,也没有咳嗽,每天的作业他都自己坚持完成了。”班主任黄丹老师告诉记者,她对这名孩子特别关注,经常与他和他的妈妈通过电话、微信交流,有一些困难都一一帮着解决,“老师鼓励他在保证自己身体健康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自己的经历,这篇日记就是小家伙用自己带的笔和本子写出来。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乐观和幽默。”


好在,他的父母已经相继治愈出院、进入隔离观察。院方表示,他恢复得不错,再做一次核酸检测若转为阴性,他就能出院了。


在父母相继确诊新冠病毒被送往医院后,令狐飞和妹妹被隔离在宾馆,他必须忍受父母不在身边的恐慌,独自照顾妹妹,他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看这篇日记,我们能感受他满满的乐观、坚强和幽默。但请千万不要觉得,他不是在经历一场生死搏斗。好在,他等到了命运的馈赠。看到我们的孩子的表现,我们应该无比欣慰:因为乐观和坚强,是生命该有的底色。


“孤灯千座待破晓,冰冻三尺望春归”

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教师 李莉


2月初,受疫情影响,我们要延迟开学了。虽说宅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但我总觉得这贡献有点受之有愧。我和老公陆续接到龙岗区的公益直播课邀请,我们都欣然接受。愿尽绵薄之力,帮助有学习需要的孩子们,也为奋战在一线的他们的父母免去后顾之忧。我觉得这个任务很光荣。作为一线教师,在学生最需要我的时候,怎能教育不在线?


可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2月4日刚接到任务没两天,半夜醒来,我突然感觉胸口一阵灼烧,继而上吐下泻,猝不及防地得了急性肠胃炎。那段时间,我体会到了一个病人的痛苦和无助,但内心坚定的声音始终提醒自己:下周,我就要开启直播模式,要快快好起来,千万不能耽误孩子们。


孩子粘人,夫妻二人与孩子打起了“游击战”


家里有个2岁小娃娃,很粘人,但特殊时期不能带他出去玩。作为教师夫妻档,如果两个人都想一心一意办公是不可能的。因为,电脑只有一台,每次一人备课,一人带娃,而且必须保证不能让宝宝发现,要不他一哭二闹三打滚啥也干不了。


不得已我和老公默契配合开始了“游击战”,可就算我们再严防死守,也有被“狡猾的敌人”发现的时候。客房被宝宝发现了就悄悄地躲书房备课,书房被发现了就跑杂物间,总之我们商量好时间,随时换房间,一个人掩护,一个人冲锋,悄悄地来,悄悄地走。


直播设备买不到只能东拼西凑


老公是高三数学老师,我是高一语文老师,都需要直播,可家里只有一台电脑,不够用怎么办?没有摄像头、话筒、没有课本、教参,没资料怎么办?


我俩先想到网上买,可受疫情影响,各企业没有开工,物流不上班,买家不发货。那就借,东家借摄像头,西家借麦克风,至于课本就网上找,没有打印机,资料就用手抄。


为了让工作更高效,我俩做了周密安排。白天,我上午备课,老公下午备课。因为白天怕宝宝说话、嬉笑、哭闹的声音影响试录效果,我俩决定晚上试课。一般哄完娃睡觉后,大概晚9点-凌晨1、2点是我录课的时间,老公只能排在后半夜,记得最晚一次他凌晨5点才睡觉。我俩只有一个愿望:学生们听到的直播一定要是最好的。


事无巨细地跟进学生情况


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我尽量保证每个孩子停课不停学,都有所收获。每天还要随时关注网课平台存在的卡顿、拥堵的情况,及时沟通处理;还有班里湖北籍孩子返深情况,体温检测汇报,开好线上班会课等等。


看着我夜以继日、一遍遍精心打磨的《锦瑟》、《师说》(上)、《师说》(下)等课,点击率4100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心里很激动也很幸福!因为这里不仅有我教的100个孩子,还有4000多个我不认识但在特殊时期还能坚持学习孩子。有位家长发来信息说:“您的网课不仅重基础落实,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讲解,还有对孩子的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等,一节课听下来真让我感动。老师,辛苦啦!”我突然觉得,我们,是不一样的网红主播!我们,是不一样的校园逆行者!


孤灯千座待破晓,冰冻三尺望春归。在漫长的黑夜中,我们每个人能做的不只有等待,还应齐心协力,这样的话,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李莉和丈夫王军雷都是华中师大龙岗附中的教师,2月初,受疫情影响,全国学校延迟开学,随后,李莉和丈夫陆续接到龙岗区的公益直播课邀请,他们都欣然接受。


为了能够给学生们准备完整全面的一堂线上教学课,教师们需要怎么去备课呢?这篇日记展示的,就是一对教师夫妻在备课过程中的“不容易”,要随时应对孩子的打扰;设备不齐夫妻二人到处去借;线上管理教学和班级并不比线下在校园时简单……


一系列的状况展示了教师线上教学过程中的初体验,相信这篇日记,能够引发许多教师的共鸣,也会使更多学生意识到他们如今的学习,得来有多不容易。

疫情当前,教育部一句“停课不停学”,无数人民教师纷纷响应。他们怀揣着什么心情?大约是也是像李莉老师一样:“作为一线教师,在学生最需要我的时候,怎能教育不在线?”于是,在很多人安享居家时光之时,他们已经踏上了网络教学的逆行之路。是的,你们是最美的“校园逆行者”!













我想,这些日记就是这个时代最忠诚的记录。什么样的文字最有力量?真实的文字最有力量。它们是那样朴实无华,一字一句,毫无匠气,却闪闪发光,永不磨灭。正是因为无数人的共同合力,中国的抗疫工作才能够得到世卫组织的高度评价。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对中国“战疫”给出这样的评价:“我们要认识到武汉人民所做的贡献,世界欠你们的。当这场疫情过去,希望有机会代表世界再一次感谢武汉人民,我知道在这次疫情过程中,中国人民奉献很多。”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接下来,我们还要打一场又一场的“硬仗”。正如艾尔沃德表示,目前来说最重要的一条建议就是切勿沾沾自喜,未获全胜,不轻言胜利。


接下来的日子,让我们坚守阵地,时刻警惕新冠病毒的反扑,看着这些珍贵的日记,致敬这些民族的脊梁!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原创稿件,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赵矗

排版 | 虫子

配图 | 闫炳文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 独家专访丨这位武汉名校长用诗歌致敬“逆行者”,在疫情中寻觅教育转机

● 真话!2020疫情下的网课,暴露了中国基层教育的5大弊病

● 转给孩子:微积分、万有引力和光学,这些伟大成就,都是三百年前“停课不停学”的收获

● 独家专访丨高质量的居家学习是最好的“防疫”,这所学校的做法值得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