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给孩子丨说最硬的话,办最实的事,“网红”医生张文宏凭什么成为你们的好榜样?
钟南山,这个耄耋老人的名字,在中国的两次重大疫情中成为闪耀星辰般的存在。他的故事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敢医敢言是其深受爱戴的最大原因,前面我们也总结过这是“真相教育”的胜利。(“非典英雄”钟南山84岁再战大疫,按事实说话背后是教育的胜利)
钟南山院士声名在外,访问邀约不断,工作生活颇受干扰。今天,让我们先放钟老一马,聚焦另一位敢医敢言的抗疫英雄——张文宏。
不仅人民日报这些官方媒体对他进行报道,就连B站、贴吧这些青少年聚集之所,也都发自内心地对张文宏医生的言行表示服气,他们用弹幕表达致敬,用刷屏抒发感恩,用三连表示崇拜。
张文宏是谁?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一些新闻报道,但他到底何许人也?为何能全网刷屏,就连现在的青少年也疯狂追捧,他身上的特质,是否值得当下青少年学习?
01
汹汹大潮,男儿当自强——实在
大家对张文宏医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是来源于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他在视频中铿锵有力地说了一些大白话、大实话、大狠话。
在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在对疫情的风险性、传播性、致命性等相关情况一无所知的时候,一大批医生舍生忘死,战斗在第一线。
张文宏身为主任,其实并不需要亲自去查房,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能体现出一个领导者的担当,他不仅亲自查房,还给自己规定了时间和次数,绝非走一趟摆个样子,应付一下舆论。
他知道这时候必须做出表率,安抚病人的同时,还要安抚这些医生。
他的第二件事,也正是这个直率的决定——让他的言论刷屏全网、获赞无数。
在发布会上,张文宏略显激动,语言组织也算不上优秀,甚至有些许语病,却发出了2020年的最强音——
他说,把所有从年底(工作)到现在的医生,全部换岗。
他说,这是一批了不起的医生,不能欺负听话的人。
他说,共产党员在宣誓的时候不是说吗,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迎着困难上,在平时你喊喊口号可以,但是这时候不行。
是不是比什么安抚人心的发布会,都要有感染力?
每一句话都振聋发聩,每一句都警醒人心。
没有华丽辞藻来包装修饰凸显自己的英明决定,没有大量的限定词汇来保障话语的密不透风,为什么会这些话会引起全网网民的共同点赞?
有人总结,张文宏医生仅仅是说了些实话,办了些实事。
没错,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在关键时刻,能够说实话,办实事。
当然,这并非表面上简单的大胆发声这么简单。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张文宏医生为什么能够如此说实话,办实事。
02
挺直腰板,说话的底气——硬核
很多网友担心,张文宏医生如此讲话,会不会得罪他人,会不会为当下的社会氛围所不容?
我只说他是杞人忧天了,当我们总是抱怨大环境问题,抱怨职场规则,抱怨社会不公时,却忽略了自己能做什么。
当国家面临特大疫情时,有的人怨天尤人,宣泄负能量;有的人逆流而上,力挽狂澜。
很显然,张文宏医生属于后一种。
在关键时候,谁不想成为人人竖大拇指的英雄?为何只有少数像张文宏这样的医生站了出来?
答案很简单,并不是你不想,而是你压根成不了,这是能力问题,不是胆气问题。
张文宏医生的外在如此硬壳,其实源于他的内在特别硬核。他有说真话的底气,他有办实事的能力。他不需要敷衍,他不需要推责诿过。
我们来看一看张文宏医生的部分头衔——
武侠故事中,很多主角都拥有强大的内力,是走上坡路的标志。其实,在现实世界中,这个逻辑同样行得通,我们只有修炼好自己的内核,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
钟南山在行医之路上的履历,并非那种天才医生的类型,出过彩,出过错,一路奋进前行,靠着专业、谨慎、负责的行医做人准则才成为一代传奇。
张文宏则是天才中的天才,学霸中的学霸,骄子中的骄子。
他是温州瑞安人,从小就属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高三直接保送上海医科大学,后来拿到复旦大学博士学位。
而后顺利成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微生物与免疫系的博士后,现任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这些象征着人生巅峰头衔背后,却是一个个病人看出来的,一篇篇论文写出来的,一次次研究熬出来的……天之骄子,并非是天上馅饼砸中的人,而是天底下最懂得奋斗的人。这种上进心,在医生这里的体现,就是责任心。
在30多岁那年,张文宏就有了个外号,“张爸”。据同事说,这是因为他果敢又细心,凡事都要照顾到位,就像爸爸一样。
他如今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在上海,一有空就回华山医院感染病房看看。自武汉疫情爆发以来,在这一国内顶尖科室里,每个医护人员都在超负荷运转。
张文宏频频查房的原因并非出于对同事的不信任,而是为了给他的团队提供心理上的支撑。他觉得自己身为主任,不能只在后方指手画脚,而让医生暴露在一线的危险之中。
在张文宏医生的履历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各类光环与头衔,我们在几次抗疫硬仗中,都能看他的身影,都能找到他的身影。
2003年的非典,人们心中或许只留下了钟南山一个名字,但当年张文宏医生也参与到了非典的救治和防疫工作中,他的老师翁心华时任上海市“非典”专家咨询组组长。在那场疫情中,上海的表现受到了多方认可,没有医护人员感染,也没有形成社区传播或群体爆发。非典结束后,张文宏协助翁心华一起主编了国内首部介绍SARS的专业书籍。
2013年的禽流感,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抗疫工作,人称“病毒猎手”。
2014年的埃博拉,他参加了援助西非的紧急救援队。
2020年的新冠病毒,他接替自己的老师,成为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他定下了一个目标,“上海的病人不允许出现拥挤、交叉感染,不允许让病人住不上医院。”
其实说到这里,再来看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张文宏医生敢说实话,敢办实事?因为人家办了大半辈子实事了,人家平时就是这样生活工作的,现在只是被媒体聚焦了你才知道而已。
张文宏的底气,就是这样日积月累的工作与研究,他的专业,他的付出,让他成为硬核医生,所以他才能把办实事说实话,当成一种日常行为。
03
面对质疑,当何以御之——幽默
因为张文宏医生的硬核发言一下子走红网络,大量网友赞他“务实”、“有担当”、“思路清晰”,甚至有人称他是“第二个钟南山”。
对于一夜成名这件事,张文宏有些摸不着头脑,“我自己觉得是非常平常地履行了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而已,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我觉得非常纳闷。”与他共事许久的同事也有些想不通,“他平常就是这样的呀!”
张文宏医生名声大噪之后,除了成为英雄之外,各种质疑声也接二连三地冒出来。
有人这些医生出名了,就不务正业,走穴演讲赚名声,抛头露面捞银子,如果你非要这么讲,那你不仅仅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缺乏一点最基本的常识——
与非典相比,人们对新冠肺炎的防御力度要远远大于非典时期,但由于这次疫情的特点和春运的特殊性,疫情还是爆发开来。
防治疫情不仅仅是官方的工作,更重要是民众的全力配合。
公众对新冠肺炎的关注度和了解程度,虽然日益剧增,这与网络上的知识科普和权威专家发言相辅相成。
这些内容的输出者,有的是官方权威机构——卫健委、呼吸科、传染科;有的是各大媒体——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广州日报;有的是第三方机构——丁香医生、腾讯辟谣;更多的是以个人出现的权威专家——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
科普防疫与安抚人心,是这些输出者共同作用下的基本功能和目标。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低级谣言泛滥,防疫知识不明的情况存在。
张文宏医生作为传染病学权威专家、作为公众关注的名医生,自然要肩负起了公共科普的责任。
国人对于鬼神向来敬而远之,但对于英雄却拥护爱戴。
崇拜英雄固然可贵,但有时,因为希冀完美的英雄形象,我们不免对英雄过于苛刻,赋予英雄神性的光圈。而我们的张文宏医生不仅不谄上,也不媚下。他选择了用幽默瓦解英雄的枷锁,也用幽默展开着一场又一场的科普宣传工作。
而我们的张文宏医生却不仅不谄上,也不媚下。他选择了用幽默瓦解英雄的枷锁,也用幽默展开着一场又一场的科普宣传工作。
他参加读书会,大学讲座,B站课堂,幽默采访,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消解神性光环,让自己在媒体语境中变得更像一个人。
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中,张文宏的妈妈正好打电话过来,记者开玩笑地让他接,还问他想不想妈妈,张文宏医生却表现得有点羞涩,随后笑着回怼:“我就问你,哪一个正常人不会想念自己的母亲,对吧?”
如今,疫情还未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复工、开学在即,一些媒体却为了抓眼球开始大唱乐观基调,但张文宏医生却泼了一桶冷水,甩出金句“防火防盗防同事”,一下子让上班族记住了上班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04
面对世界,纷扰中抉择——理性
上面我们总结了张文宏表现出的三个特质——实在、硬核、幽默,用鸡汤的说法:核心特质是实在,用自我提升的语言说是硬核,有情商课的标准来看是幽默。
在我看来,张文宏的这三个特质的背后,是强大的理性在支撑。
在疫情如此紧张的危难时刻,你玩幽默,拼硬核,赌胆气,都少不了一个清醒的头脑在背后支撑。
当前,疫情在国内已经得到良好的遏制,治愈者一天比一天多,新增率一天比一天低,对于某些人来说,已经到了高唱赞歌之时,张文宏身为上海地区的防治代表性人物,身为网红专家,身为发挥巨大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仍然保持头脑冷静,理性得“令人发指”——他对防疫工作的自我评价,及格,对得起人民群众。
疫情爆发时,迎难而上,鼓舞人心,鏖战第一线。疫情缓解时,奔波科普,警醒人心,退居及格线。
遇事能揽责任迎难而上,功成后却能谦虚如故。道义担当的背后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性。这份理性,使他即使站到了行业巅峰,仍十分地谦逊,他始终认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医生。”
在娱乐方面,他选择看电视剧,看国产剧,比如《芈月传》。原因很简单,看美剧需要动脑子,看国产泡沫剧,在熟悉的中文语境下,套路的泡沫演出,让他不用动脑子,纯粹放松时间。
不经意的娱乐时间,背后反而是理性的选择。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轻重拿捏异常到位。
在读书方面,张文宏虽然也追随大众流行读物,有《霍乱时期的爱情》,有巴菲特的《滚雪球》,有《时间简史》有《耶路撒冷三千年》。
这一选择看上去很凌乱,但不是与自身专业相关,就是与逻辑相关。张文宏说:“接触到各种思想,这种看书的思想,是比较连续的,逻辑很强的一件事情。”
上面提到的只是一些边角料,而核心则是《大流感》《鼠疫》《微战争》,再进一步则是专业论述。
结语
很多青少年,看到了张文宏的金句,看到了他的风趣幽默,看到了他的硬核,甚至有一些有心的也看到了他的理性,但很少有青少年能够进一步思考,张文宏医生是如何将这几种特质贯穿于自己的人生信条之中。即便是成年人,也只看到了张文宏医生的风光,没有看到他的不断进化。
张文宏曾经谈道,自己在工作中,就是一直被欺负着成长的。
因此,他才有了金三句。
第一句:我也是一直被人欺负的。
第二句:你被人家欺负惯了,你就知道这种欺负人的嘴脸是什么样子。
第三句:书读多了,你就不跟这些人有关系,那他怎么欺负你呢?
纵观他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实在与厚道是张文宏医生的做人之本。自我提升,拉开差距来最终实现降维打击,硬核乃是他的能力之源泉。理性,是他身为医生的职业素养。幽默,是他化解纷扰的工具。
回到最初的问题,张文宏医生是否值得当下的青少年学习,甚至崇拜?
当然。
哪些特质值得学习?
利用真实生活,将实在、硬核、幽默、理性贯通思维,循序渐进,互为因果,互相依存,一旦形成闭环,就能够组成良性机制,促进自我不断进步。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提倡要青少年一步步按照张文宏医生的思维学习,而是学以致用,将这种思维方式用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朝着阳光,不断向前。
▼
校长会投稿邮箱: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责编 | 赵矗
排版 | 虫子
配图 | 闫炳文
推荐阅读
● 2019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来了!这份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你不可不知
● 中国学生必看!全民抗疫,遍地英雄,这12篇战疫日记不得不读
● 独家专访丨这位武汉名校长用诗歌致敬“逆行者”,在疫情中寻觅教育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