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不附:中国大学附中制度再检讨
因微信公号改版,为防错过校长会的推送,请星标我或文末点在看哦~
(全文共5495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保送!”
“政策倾斜!”
当这几个字眼出现在招生简章中,注定会引起波澜无数。
所以,自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南科大附中”)开始招生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在教育圈掀起了不小的风浪。
作为南方科技大学直管的附属中学,南科大附中自创办以来,就自带“明星光环”,再加上学校官网列出的一条条 “入学福利”,可谓极具诱惑力:
特聘南科大院士授课;
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外;
争取推荐特别优秀的学生保送南科大,或争取南科大对南科大附中推荐的优秀毕业生予以政策倾斜。
人们纷纷拭目以待。南科大附中这一种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方式,会在深圳乃至全国教育圈展现出怎样的态势?
是将为各附属中学提供一条发展新思路,还是终将“泯然众人矣”?
01
大学附中的“前世今生”
回首我国近代大学附中形成的渊源,还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一方面,时逢新中国成立,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面对人才资源短缺的情况,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创办“工农速成中学”,旨在较短时间内,对所招收的工农干部及工人,通过施以中等程度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
在此过程中,速成中学为各大学提供了大量优质生源,并逐渐与大学形成依附关系,这也成为大学附中最早期的表现形式。
人大附中的前身就是全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从1950年1月筹备,到4月开学,仅三个月。因为它肩负着探索和开创工农教育“速成”的任务,具有“实验”的性质,故而学校名称为“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1960年,学校才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如今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前身也均为工农速成中学。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大学教职工子女入学需要,大学也开始依托自身的优势而举办附属中学;同时,一些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举办了一批附属中学,作为教育改革与实验的基地。
就这样,大学附中这一办学形态一时间备受青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与中学联手创办各种实验班,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中学与大学合作培养人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对中学来说,与大学合作办学的确有不少利好:
借助大学的头衔,提高学校知名度,保障生源
利用大学多种教学资源,如硬件设施、学生社团、学者教师等
合作后通常会有大学“空降兵”入驻中学,为中学带来更多的人脉资源
……
因为手握资源优势,并能将优势结合本校合理利用,所以,许多大学的附中都取得了可以起到示范我国其他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2001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提出:“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与高等学校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更激发了国内大学附中管理模式的规模化发展,尤其随着近年来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很多普通高中为了实现特色发展,纷纷转型成为与大学有部分关系的大学附中。仅仅上海市内就有60多所“大学”+“附中”的学校。
02
泛滥化带来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最早批建立起来的大学附中无论在育人目标还是课程设置上均与大学有实质性合作,且合作关系较为深入,所以目前发展相对成熟,在教育领域也享有一定地位。
但随着附中数量越来越多,竞争愈发激烈,各附中与大学之间合作的宽度与深度出现较大差异。部分大学附中着力于思考和探索依托大学办出学校特色,亦有相当部分的附中仅停留在浅层次合作上,或者以“挂牌”提升学校知名度。
例如,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扩大学校“名气”,拉动本地生源质量,开始积极主动地“撮合”当地名牌高校与中学合作办学,甚至有不少地区的学校还呈现了以做附中为荣的攀比现象。以上海为例,据教育部门调查发现,上海有50多所实验性示范高中,几乎都把复旦、交大、同济作为“攀亲”首选。
有中学校长就明确表示:“只有与名牌大学牵手,才能体现自己高中的‘应有地位’。还有校长声称:搞‘创新实验班’,如果别人都选名校合作,你却不这么做,就会被边缘化。”
这些都造成了大学附中越来越功利化,甚至被卷入品牌利用的“漩涡”——也就是中学更多是希望借助大学的品牌效应提升自身形象,而忽视了与大学实质性的合作。
此外,大学与附中合作的泛滥化问题还表现为“一头热”现象,热的是中学,凉的是大学。
曾有校长感慨:“学校与大学合作后,实质性开展合作的项目只是每周五下午有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实际上我们希望除了开设讲座外,大学还可以帮助我们培训老师,并能为学生的课题研究提供针对性的课题辅导。对我们学校而言,确实希望通过与大学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为人才的成长奠基,同时也为老师的发展搭建优质的平台。可是我们感觉,大学似乎对此并不起劲儿。”
大学为何不起劲儿?从大学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附中瓜分大学资源,使大学无力应对,“僧多粥少”、顾此失彼的现象在所难免。
同时,在功利化的影响下,附中与大学合作的初始阶段就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贯通式的培养体系,没有课程研发、没有教师队伍建设、没有综合实践活动的互通,最后真正与大学需求对口的人才能有多少?
而且就目前来看,国家政策的转变也是大学不起劲儿的原因之一。前文提到过,大学附中最初建立是因为附中可以为大学提供对口的人才,并且解决大学教职员工子女入学的问题。
现如今,随着高考政策的不断完善,管控力度加大,过去大学在招生环节向附中倾斜的可能性受限制,更无法为附中提供直接录取的机会,对大学来说,利益互惠的天平逐渐不均。没有了内驱力,自然就没有了积极性。
03
以名校为鉴,寻求解决之道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 制度保障是关键
附中发展离不开相关制度的保障。这种制度保障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对附中发展的特色定位与支持,通过给予附中特色定位,并以此构建起学校发展的外部评价机制,为附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其次,附中自身的主动发展机制的建设,特别是在相关人、财、物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激励全体教师参与到学校发展之中。
第三,附中与大学沟通机制的制度化,通过相关制度和章程的共同设计,保障双方沟通的持续性,避免大学领导“人走政息”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第四,完善大学方面的评价制度,将支持附中建设作为大学社会责任考察的重要指标。
◎ 附中应与大学形成文化自觉
附中的健康发展,有赖于附中与大学双方的文化自觉。
附中的文化自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附中需具有鲜明的办学追求并能将其内化为教师的共同信念。附中的优势应更多地体现在普通高中教育现代性而非高考升学率的短期提升上。
其次,附中需要具备对大学文化的理解力和转化力。附中需要在了解母体大学的学科或专业特色、学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到有效的契合点,并能够将此转化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
对大学而言,只有将支持附中建设作为传播大学文化、实践大学社会责任、增进社会公益的重要途径,才能更好地实现与附中的贯通培养目标。
目前国内也不乏优秀的大学附中发展案例,笔者对此进行了部分整理,希望为南科大附中及其他大学附中的发展提供借鉴。
01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依托大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包括:“一条龙”试验班、高中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全国理科实验班等。
“一条龙”育人模式是在清华大学领导下,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探索大中小学衔接培养高素质、有特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
学校依靠清华大学人才资源的优势,与经验丰富的专家一道进行论证和研究,打破“各自为教”的封闭状态,确立了“面向21世纪,清华附属学校‘一条龙’整体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验”这一总的研究课题,并根据不同的情况,确立了10项子课题,逐步加以研究实施。
“高中理科实验班”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根据学生理科学习方面的特长,大幅度压缩必修课课时,开设专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开设属于探索大中学教育衔接的课程,如数学建模、普通物理等;开设属于拓展性的课程,如计算机软件制作、科学与文化、中国文化、英语口语等。
为使实验班在理科方面拥有明显专长的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状态”,体验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清华附中和清华大学的优秀教师合作,开发了“科学研究课”和“综合文科”两门以研究方法为主线的专门课程。
“马约翰体育班”是为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的广阔空间,其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师资、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场等优势,进行大中学衔接培养。
多年来,清华附中以多种培养模式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均收到了明显的育人效果,各类优秀学生、理科、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大量涌现,为清华本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后备人才。
0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打造“交大创新实验班”
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大学资源,组建“交大附中校友讲师团”、“大学教授专家讲师团”,通过授课与专题讲座等形式,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校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选拔在初中阶段已显现出综合能力较强、创新潜质突出、有特长的学生组成“交大创新实验班”,对其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育,使学生的创新素质能得以显著提高,为进入大学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学校的规划和发展都得到了交大的支持,交大的专家学者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交大为学校提供科学前沿的学习资源,目前,学校和交大校园网已经实现了网络链接,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
04
从国际视角看附中建设
当然,大学附中这一模式并非中国所独有,我们也有必要站在国际比较的视角,研究其他国家大学附中的发展状况。
以美国为例,随着小布什总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颁布,创建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学校改进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批新成立的大学附属中学很快发展成为当地的名校。而一些老牌的大学附属中学仍旧以教育改革先行者的姿态,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这一情况与我国当前的情况有一定的相似性。
综合历史资料来看,美国大学附中产生的原因包括三方面:
首要原因是为了满足大学教职工子女的就学需求。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即便是一些著名大学的教师,其子女要就读公立的名校都会十分困难。
为此,哥伦比亚大学于2003年成立了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学校,其首要目的是服务于大学的人才引进和人才稳定计划,为大学的教职工子女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以此来增强大学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第二个原因是地方教育局主动牵线搭桥,通过创建大学附属中学聚焦特色办学,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环境。
第三个原因是开展教育实验,践行教育理想。
虽然,美国大学附中的创办也有类似于我国为了解决大学教师子女就学的原因,但可能由于美国大学本身的创新追求,在美国的大学附中几乎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或者说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作为重要的办学追求。
在此,我们选取了两所学校为例进行剖析——芝加哥大学实验中学与纽约城市学院附属数学、科学和工程高中。
01
纽约城市学院附属数学、科学和工程高中
基于与纽约城市学院的合作,附中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在高中阶段就接触到处理结石问题,阅读莎士比亚著作,探讨果蜡遗传学,设计电路,辩论中世纪的法院系统,或了解德国的文化。
除了与纽约城市学院的合作之外,学校还与西奈山医学院建立了伙伴关系,允许十年级学生选修工程、数学和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选修课。高年级学生每周也可以有半天时间进入大学实验室做实验。
当然,除了利用大学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之外,纽约城市学院对学校课程建设方面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因为附属中学所招收的都是纽约市最顶尖的学生,因此,纽约城市学院开放了部分大学的课程供高中学生选修,并给予大学的学分。
例如,12年级学生的《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由纽约城市学院开设的为期一学期的课程,学生通过考试之后能够获得纽约城市学院的学分。
02
芝加哥大学实验中学
作为芝加哥大学的实验中学,学校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与其他普通中学有很大的差异,芝加哥大学注重思考和探究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实验中学的学子。
在合作办学上,实验学校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不断发展,形式多样,除了可以进入学校选修课程外,学生参与大学教授的研究项目也是一种重要的合作形式。
2013年,简·迪森特教授的实验室在研究儿童在道德情境中的反应,分析儿童的同情心和作为团队成员中的个体在道德决策中的作用,实验中学的两名学生参与了这项研究。此外,还有两位高三的学生参与了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影子内科医生项目,一位高一学生参与了大学睡眠实验室的研究项目。
同样的,实验中学的学生也在积极创造机会能够更好地利用芝加哥大学的资源。比如,实验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艺术交流非常频繁,实验高中的铜管乐队与大学乐队经常一起排练,在科特演出中心表演。
2013年,高中的两位学生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在科特演出中心展示了自己编排的舞蹈。同时有部分学生参与了大学的午间音乐会。实验中学的戏剧老师带领整个高一学生观看了大学表演艺术系演出的剧目,同时还邀请大学的教师来给高中生讲课。
所以,实验高中能获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背后的关键因素来看,至少有几点值得重视;第一,传承了芝加哥大学的文化;第二,实验学校的高层领导同时拥有在大学和附中工作的经历;第三,实验学校与大学的深度合作体现在师资的双向交流。
而这些,都是值得我国附属中学长远发展所借鉴的。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推荐阅读
● 100个未来玄机:科技创造的教育世界,校长会约你腾讯大厦见!
● 网课浪潮下,办学成果将取决于家校共育的水平高低?很多学校还茫然不知
● 独家对话《创造性思维》作者 :传统教育转型到未来教育,最难攻克的是……
● 一部9分国剧悬疑神作,让我们反思教育到底该把什么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