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缪可馨事件官方调查结果公布:教育人,请牢记教育的指向永远是“人”!

校长会编辑部 校长会 2021-06-10

因微信公号改版,防错过校长会的推送,请星标我或文末点在看哦~


(全文共3085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7月8日,常州市金坛区教育官网发布了《关于对河滨小学教师袁某某调查处理的通报》。


针对家长和网友的反映,经查,河滨小学教师袁某某存在违规违纪行为。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第二十三条、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百三十三条之规定,给予袁某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收受的款物予以收缴。


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十八条和第二十条、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修订)》、《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拒绝有偿补课公开承诺活动的通知》等相关规定,给予袁某某降低岗位等级处分。


这份不到三百字的通报,并没有告诉我们那堂语文课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和缪可馨之死有着怎样的关系;也没有回答,缪可馨有没有参加袁某的课外班,是否招致了“报复”;更没有回答,袁某时常收受家长贿赂,往届学生称袁某以掌掴、泼茶水、拎眼皮、打屁股等方式体罚是否属实。


事情,恐怕还没有结束。网络的热度消减了,但这件事不应该就此过去,我们都有必要,对缪可馨的悲剧进行反思。


01




永远当一个小朋友,世界第一可爱。”是江苏常州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学生缪可馨生前微信的签名。


她喜欢吃糖,讲话俏皮,日记本里满满充满童心的颜文字。疫情期间和妈妈一起在家里跳舞的时候,穿着粉色的羽绒服,叉着腰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




她会在作业本封面上画上自己和作业手牵手的简笔画,“沉迷于学习and作业”,家里有一面墙上贴满了她的奖状,前不久的期中考试,她取得了语文全班第一的好成绩。


她是家中独女,叫妈妈王母娘娘,称爸爸王子,爷爷在她的口中则是老缪。每天上学的时候,是奶奶骑着电动车接送她。


6月4号,她穿着妈妈新买的公主裙上学的时候,奶奶夸:“宝宝好漂亮。”午饭后还向妈妈点晚上吃的菜。


而也就是那天下午,上完两节语文作文课后,缪可馨冲出教室,翻越栏杆,从四楼纵身一跃……


生命下坠的过程无可挽回,3点20分,距离坠地五分钟左右后,医生就已经无力回天。孩子“救不回来了”,缪可馨的日记在这天永远地断更。


鲜活戛然静止,灵动失语失色。




6月18日,常州市金坛区教育局《关于对教师袁某某展开调查的通报》称,第一,排除他杀可能;第二,事发现场,教师袁某不存在对缪某某打骂行为;第三缪某某作文中的批改痕迹是孩子自己做的。


后续,在警方及学校的调查中,袁老师承认曾扇缪可馨耳光,缪可馨曾向父母表示“感到很伤心”。


目前,我们无从得知这让缪可馨魂断的两节课上具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她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放下对死亡和疼痛的恐惧、对家人宠爱和生活的留恋、对未来好几十年的期盼。


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该事件发生14天后联合调查组的通报和当天缪可馨的作文,也就是她写的关于《大圣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



与对西游记的传统解读不同,缪缪在读后感中写:“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缪妈妈说这是因为孩子经常看社会新闻,对事情的看法比较成熟。但后续显示,这句话系百科知道的网友回答,并非缪可馨原创。


这篇经过反复批改和修改的作文,几乎可以用“满目疮痍”来形容:删除号有长有短在前半篇均匀分布,后半篇则是大段大段的剔除,还有一个醒目的“叉”横亘在孩子稚嫩的字体上。


袁老师朱笔一挥,在作文本上方留下几个大字“传递正能量”。与之对比明显的是,缪可馨一遍遍的修改和大篇幅红色的重写。


02



这样的批改是合理的吗?叶圣陶早在1963年就给出了答案。


他建议语文教师在评改学生的作文时:“皆就其原意,易其未安者,删其繁赘者,而不为增添其内容。


即尽力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可取之处,在尊重学生原意、情感和思想表达的基础上,重点对词句进行修正,而非让学生来迁就老师心目中理想的主题。否则,学生容易丧失独立思考和如实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变得从众而平庸。




无论袁老师在课上有没有对缪可馨打骂,作文本上修改的符号是不是孩子本人所写,缪可馨在这篇作文上受了打击是肯定的。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尊像我们精心呵护的外衣,不仅能遮身蔽体还能抵抗外界寒流,让我们即使遭遇严冬也能汲取温暖与动力继续前行。


它脆弱,却也是我们最强大的保护。当它被撕扯时,我们奋力挣扎,有时却难挡破裂,甚至我们还眼见别人经历一样的事情。


于是大部分人“说服”了自己,与屈辱“握手言和”。求生欲让我们承认精神暴力普遍存在的潜规则,面对精神暴力保持缄默,甚至成为施暴者的拥趸和帮凶。




大家都一样

别人能承受为什么你不能?

你就是抗压力太差

……



“就是这样的”这习以为常的声音让“袁老师”之流有了存在在我们教育系统里的理由。


可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永恒关注人的教育,人永远都是教育的目的。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首先承认和尊重“人”的存在,始终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是人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及未来命运设计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就是对尊严的认识及由此而生的自我理解和社会行动的价值构建。


卢梭倡导归于人的“内在自然”的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要顺学生天性而为。而尊严是多么基本的天性和生存需求。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为人的需求,才能帮助他们成长为健全的人。至于学科知识只是为教育赋能实现人性的工具,而不能凌驾于人性之上。


大人常常觉得孩子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们大多早早就有了自我意识和尊严觉醒,在尊严受到侮辱和威胁时,他们会作出本能甚至十分激烈的反应。


轻则选择了默默屈从在角落饮泣,而缪可馨这个未曾与社会碰撞过的小小心灵,为了守护尊严,选择了最决绝也最惨烈的方式,与之抗争。


就该这样吗?我们都要问问自己。




03



如果说孩子是小树苗,合理的教育就是啄木鸟。但不从学生尊严出发的教育,就仿佛一颗颗铁钉钉在树干上,即使拔除也留下一个个难以恢复的孔,造成诸多伤害,如:


◎ 师生关系紧张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完全人格。而打压学生自尊心的师生关系,无疑为教师话语霸权、学生失语的结果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 学习积极性低迷


学生如果认为老师伤害了其自尊,很有可能会抗拒老师和其所教授的科目,以至于“破罐子破摔”,用放弃对某门科目的学习来完成对教师的“报复”。


◎ 消极情绪蔓延甚至人格偏执


老师是孩子心中的权威,被老师打压自尊,会使他们感到‘低人一等’,从而自我否定,不愿或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自卑感便悄然萌芽,甚至影响同辈人际交往活动。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偏执人格的形成。


那么,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可以拿起哪些武器,来守护孩子的自尊?


◎ 重视透明科学的学生评教


将学生评教有效地利用起来,而不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甚至暗箱操作。把师德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并把评教结果与教师职称挂钩,老师的权力就有了制约。同时隐匿学生评价信息,以免打击报复。


◎ 规范教育行为


教育管理者应坚决杜绝“教育霸凌”现象,将师德与教育成绩分开,而不是默许和纵容这种现象的频繁出现。


◎ 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管理者与家庭要就学生在校的受教育经历进行沟通对接,同时帮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切实感受孩子的学习过程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此外,学校要向家庭普及教育霸凌的危害性,鼓励孩子与家长交流在校生活。教会孩子分辨教育霸凌,减少自责感,信任家人会相信他们做他们的保护伞。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作为教育的参与者,人人都要切实行动起来,对教育霸凌说不,保护孩子正不断茁壮的尊严,让身边多些幸福成长的孩子。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虫子
配图 | 闫炳文


推荐阅读

● 柳袁照:为什么当下的中国教育家里,我最钦佩朱小蔓先生

● 2020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面世,你的学生能考好吗?

● 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

● 信息化与家校共育融合,正在成为未来教育新走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