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鲁江:爆裂不确定的未来,正在逼迫教育走出围墙

鲁江 校长会 2021-06-10

因微信公号改版,防错过校长会的推送,请星标我或文末点在看哦~


(全文共6109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鲁 江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腾讯教育顾问



来源 | 本文整理自鲁江校长在校长会主办的“科技,创造教育新未来——第三届专业学校改进计划年会(腾讯站)”上的演讲




尊敬的各位教育界同仁: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科技创造教育新未来”,探讨的是科技对未来教育的推动力。我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未来社会有一个系统研究。


前几天,我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前主任伊藤穰一出版的一本书《爆裂》,书中他提出未来社会的一个思想、三个特征及九个生存法则。他指出,世界的不对称性是未来社会第一个基本特征,即在未来社会,任何一个微小的力量都有可能形成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的颠覆性力量。



我就想到我们今天会议所在的腾讯公司,二十年前只是位于深圳华强北的一个非常小的公司,现在却变成这么强大的互联网商业帝国。最近,《财富》杂志公布中国2019年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无一例外都是从小微企业把事业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可以预见,这些小微企业的一个个细小变革,很有可能今后汇聚成一股颠覆世界的力量。


书中还提出未来社会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世界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不确定性在当今社会已经突显。在人们呼唤和平和公平的时候,时时会爆发战争、恐怖袭击,种族歧视也时常摧残着人的生命。在人们向往着幸福和安宁的同时,会突发疫情、疾病、洪水、车祸、地震、海啸、泥石流等灾难。


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近年来突然出现一股逆全球化的逆流,贸易壁垒、控制移民、边境修墙、退出世界组织,全球化好像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以上种种,都是我们遭遇的巨大的不确定性。人类文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各类突发的危机事件会经常威胁着人类,让我们感到“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我们的头顶。




未来社会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世界的多变性。纵观文明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到,人类从原始文明走向农耕文明用了2万年时间,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用了2千年时间,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时代用了2百年时间,从信息时代走向智能时代只用了20年的时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不断提速。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很多领域正在突破实体形态的束缚,发生巨大的变革。


有人说,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是谷歌、百度,因为你可以查到许多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但它们却没有一本藏书;中国成长速度最快的汽车服务企业是滴滴,但它却没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和司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零售企业是淘宝、AMAZON,但它们几乎没有自己的商店;中国成长最快的餐饮服务企业是美团、饿了么,但们它却没有一个自己的餐厅;现在,中国人最普及的通讯手段是微信、QQ,但它们却没有一个邮局;中国成长最快的金融服务企业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但它们却没有一个营业厅或柜员机。



目前,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正在启动一个个风口,对社会各行业及传统教育带来冲击。学校置身于一场大变革的前夜,如果不努力,也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但是,在这个时代变迁的历史背景中,教育显然要沉寂的多。当前学校教育的基本形态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学校管理、课程、授课方式、考试评价等几十年来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有人说,教育是中国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


全国校长会去年在济南举办了一场亚洲教育论坛,会议请到了91岁高龄的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他坐着轮椅发表演讲,虽然声音很虚弱,但却说出了一句震撼全场的话。他说:我有6个孩子,14个孙子,但我很遗憾,我和我的孩子和孙子们受到的教育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看来,不止是中国,世界其它国家也是如此。


01

无围墙学校:

打开校园边界,融通政府和企业


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多变性会将常规的学校教育生态打破,学校急需寻找到一条教育的转型之路,去应对更多的未来挑战。我想,面向未来,我们首先要打开校园的边界,融通政府与企业,共同建设一个无围墙的学校。


今天,全国校长会在腾讯总部组织这个论坛,把教育界人士召集到这里,为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一下企业对于教育的推动力。大家试想一下,这次新冠疫情爆发后,如果没有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大量丰富的在线教育工具和平台,对学校来说,本学期教学进度、教学质量及中高考等将受到巨大影响,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次新冠肺炎期间全国范围的在线教学,是一次大规模的教育信息化的实战演练,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形式形成巨大冲击,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和重构学校教育新生态具有革命性意义。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给我们提供的在线教学工具,打开了课堂边界,让学习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全国几千万教师转场于线上和线下,利用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将疫情对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我们今天也得以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顺利进行中高考,今天才得以按时放假。



我认为,传统的实体学校是不会消亡的,实体学校有其存在的必要价值。但它也有较大的时空局限性。实体学校要求教和学必须发生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放学后、放假后,学校教育就基本停滞。我们可以计算一下,通常情况下,学校一年有40个教学周,一周5天,一年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200天,也就是说学生每年有165天是不在校的。而我们往往把精力只放在学生在校的200天时间,而另外的165天是被忽视的,这是传统的实体学校存在的最大教育盲区。


除此以外,学校还常常会因为公共危机事件,或学生个体原因停课、停学。当没有了校园、教室、图书馆、教师、学生,常规的学校生态就会被打破,学校的功能就无法发挥。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学校能够利用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将教育的手臂不断延伸,学校教育得以摆脱对校园、场地、教室等方面的依赖。这次新冠疫情期间,虽然学校空无一人,失去了作用,但是移动互联网这张大网,把千家万户连成一个巨大的虚拟学校,教育教学仍然在云端延续,做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是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和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合作举办的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学校,近年来积极引入腾讯全球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及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政府力量与腾讯基因的双重加持,推动互联网与教育教学及管理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和实践人工智能技术在校园中全方位的运用,目前我们的着力点主要放在三个方面:以互联网撬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校管理的转型,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管理上,我们建设了移动办公平台、智能物联教室、智能访客系统、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推动学校管理从人工化管理向智能化管理转型;教学方面,我们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等六个关键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加大互联网技术的融入,全面提升教学效能。



我们建立了智能物联教室,根据每个教室的学生作息时间及课程表在后台设定电气设备自动关开时间,使教室的灯光、空调、投影、电脑等设备实现了自动化管控,建立了一套融合多媒体集控管理系统、高清音视频直转播系统、IP数字广播系统、无线物联控制系统,为校园提供高度融合的智能管控解决方案,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实现了校园网和物联网融合运用,打造了智能教学环境的基本形态。



我们还建立了基于腾讯企业微信的移动办公平台、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及智能访客平台,为公文办理、请示审批、期末评优评先、教师绩效评价、学生及家长评教、家长来访、教师考勤及办公室管理等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02

无时限学习:

打开课堂边界,融通线上与线下


常规状态下的实体学校是以师生面对面线下教学为主要形式,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情感性、交互性、实践性,对学生产生着全方位的影响。但是这种面对面的线下教学也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局限性,不仅受上课时间限制,而且受教学场地限制,听课人数有较大的局限性。



现在很多人都想去名校,进了名校还要择名师。但好学校和好老师的数量是有限的,一个学校再厉害也不可能所有老师都是名师,这是实体学校和传统课堂的局限性。而线上学习可以突破这种局限性,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大化。线上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开放性。线上教学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跨时空传送,将课堂由教室和实验室延伸到互联网覆盖的任何场所,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时空;
二是自主性。线上教学具有可重复的优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快进、后退、重听重学,解决了线下教学不可重复的缺点,让学习更具个性化及自主性;
三是高效性。线上教学不受时空限制,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向更大范围辐射,听课人数大大突破,使教学效益最大化。我校在疫情期间,将海豚学院在线学习平台上的4千多节微课免费向全国开放,课程总访问量达到23万多人次,这个数字是我们在校学生的70倍,是实体学校不可想象的;

四是安全性。线上教学避免了教学中的人员接触和聚集,确保了校园安全,有利于遏制疾病传播及抗击疫情,成为学校抗击疫情的有效应对之策。


线上教学是一种现代化教育方式,有许多优点为线下教育所不及,但也存在许多先天的不足。

一是线上教学中教与学产生时空分离和场域割裂,学生远离校园,远离老师,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不足,学习过程缺乏必要的思想交锋和碰撞,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足,学生无法零距离地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无法获得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校园集体学习生活的相互影响。

二是线上教学发生在虚拟的学习空间里,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如时间管理能力、健康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抗干扰能力等有更高的要求。由于缺少老师的现场指导和约束,个别学生会沉溺于网络,利用电脑、手机打游戏、上网、浏览不良信息等,有的因忽视了现实生活的交往和朋友间真切的情感交流,易产生孤独感,会造成心理和人格障碍。另外,长时间在线上学习也会严重影响学生视力,这些情况应引起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种模式各有优劣。线上学习不可能取代线下教学,线下教学也不应排斥线上教学,就如同主食与副食、电视和电影一样。我们应从未来教育的高度,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一个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让教学在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中协同发挥作用。

目前,我校在教学方面,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打开课堂边界,融通线上与线下。我们正聚焦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辅导和评价等课堂教学的六个关键环节,力图以技术撬动教学全流程生态链优化,提高教学效能。


我们为老师提供了大量的在线教学资源库,让老师们拥有丰富的备课资源。建设了一个虚拟学校—海豚学院,建设了2个录播室和直播室及4个录课静音仓,组织老师们录制了4000多节的微课,资源覆盖了几乎12个年级的主要学科,这些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也使得这次疫情期间学校在线教学能够从容应对。



我校一位数学老师将录制的微课在B站上投放了126节,目前播放量达到24.4万人次。这位老师说,自己过去教的学生不过300人,现在的学生几十万人。我想,这就是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巨变。

 

随着线上教学的不断推进,我们还对教学流程、师生角色、教学评价等进行重新设计。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教学流程,积极倡导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前、课中、课后重新设计,推动课堂教学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正如大部分人学游泳是先游后教,而不是先教后游,不下水实践,是学不会游泳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作业是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积极开发智能作业系统,提高学习效率。引进腾讯的企鹅智笔作业,让学生作业和教师教学实时交互。我们建立了智能考试系统,实现了考试的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分析,解放教师,激活学生。

 

评价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利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一套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评价系统。过去,期末每个家长手里只能拿到一张成绩单,里面只有学生的成绩和班主任评价。现在每个家长期末会拿到20多份学生发展报告单。这套学生智能评价系统,用多场景、常态化采集学号点评,座位表点评,小组点评、阶段性批量录入、主题评价导入、语音评价、扫码评价、多主体评价等满足各种采集场景。每学期定期生成品行评定报告、各学科日常评价报告、单元评测报告、学业水平报告、体质健康报告、班主任寄语、校本特色学习报告等丰富多彩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03

无边界课程:

打开学科边界,融通知识与素养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复杂的、系统的、充满联系的、互相链接的。今天,大家来到腾讯滨海大厦,不知是否注意到这座大楼的造型,两座塔楼中间有几个连廊的建筑外形,体现的是“连接一切”的互联网文化。我发现,互联网“跨界融合,连接一切”的文化精髓同样适用于学校。在现实中,学校常规的学科教学常常是彼此孤立的,学科之间存在着坚固的壁垒,学科与生活脱离、知识与素养脱离的现象非常严重。我认为,学校不能成为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必须将校园的边界打开,突破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社会化资源协同,重建学校教育新生态。


作为政府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办学的一所新型改革示范学校,我校以“打开边界,融通未来”作为未来办学的基本方略,教育教学上坚持生活教育哲学,努力将学科与生活融合,将教育之盐溶于生活之水,将课程贴近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资源,拓展课程。正如历史课脱离生活就失去了血肉,政治科脱离生活就是空洞的说理,数理化就脱离生活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德育脱离生活易变成直接吃盐式的教育。我们聚焦社会热点,开设丰富的社会实践课程和课题研究课程,让学生感知经济社会跳动脉搏。



我们积极推动学科与学科融合,建立立体T型的课程,在加强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开发大量跨学科课程,开展PBL项目式研究,正积极筹建智能制造中心、自然生态中心、互联网创新中心中、艺术创意中心、人文阅读中心等跨学科创新中心和20多个创新实验室,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去解决问题。

 

我们致力于推动标准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融合。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提出著名的木桶理论,指出木桶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木桶理论是人才培养的悖论,他们提出反木桶理论,认为如果将木桶倾斜到一个角度,木桶的盛水量不一定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可能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



去年华为总裁任正非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的一生都是短的,我只把我这块板做长,再拼上别人的长板,不就是一个高桶了吗?追求完美的人是没有的人,你看到一个人老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是没有希望的。的确如此,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被老师认为是有智力缺陷的,林肯总统当时有很严重的口吃被嘲笑,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因为他们把自己的长板做长,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我们要教育孩子不要跟自己的基因对抗,要把有限精力放在培养自己的核心优势上,让学生成为独特的自己。为此,我们以“尊重差异、多元发展、激发潜能、最优成长”为课程策略,构建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需课程组成的课程谱系,体现国家意志、学校意志、学生意志,以小班制、分层制、模块制、选课制、导师制、走班制构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路径,让学生百花齐放,人人成才。



面向未来,我们应积极推动学校实现结构性的突破,打开体制的边界,融通公办与民办;打开校园的边界,融通政府与企业;打开课程的边界,融通知识与素养;打开学习的边界,融通线上与线下;打开师生的边界,融通校内与校外。努力建立一个“无围墙学校、无时限学习、无边界课程、无校籍老师、无学籍学生”的学校教育新生态,加快传统学校向未来学校转型,为国家培养大批引领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谢谢大家!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虫子


推荐阅读

● 江苏文科第一名无缘清北甚至南大?江苏高考制度再检讨

● 张志勇:还在向学生灌输“高考决定命运”的思维?认同它就等于认输

● 窦桂梅: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成为“专才和通才的结合体”

● 清华教授杨斌:培养人的“器识”,是未来教育的第一要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