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赠书 | 独家对话北大副教授尚俊杰:信息技术,正在成为驱动未来教育生态重构的最大引擎

尚俊杰 校长会 2021-06-10

因微信公号改版,防错过校长会的推送,请星标我或文末点在看哦~


(全文共4394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疫情结束后,在线教育接着究竟怎么走,怎么推动未来教育发展呢?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产生了怎样的革命性影响?未来学校中教师角色、学习方式、课程教学、组织管理如何再造?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是什么?

在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尚俊杰的著作《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一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而完整的回答。
尚俊杰副教授一直在持续关注、研究未来教育问题,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学习及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互联网+教育”的出现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在《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中,他以深厚的学术积累、丰富的实践案例、独特的学术观点、轻松的写作风格,系统阐述了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以及互联网+促进教育流程再造的具体途径,展望了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困难及障碍,并指出了未来教育的发展策略。
基于《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一书,校长会与尚俊杰副教授进行了一场独家对话,解析信息技术下未来教育的重塑。文末更有赠书福利,不容错过。


△ 尚俊杰

博士、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6年和1999年于北京大学分别获取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取哲学博士(教育学)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系主任。现任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游戏化学习(教育游戏)、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教育技术领导与政策、信息技术教育等。



Q

校长会


A

尚俊杰


互联网必定会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更多人能够更轻松地接触多元化的教育,而同时带来问题:在一个集体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信息技术能否构建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好地助力实现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未来教育会走向有教无类还是个性特色?这其中是否需要介入与监管?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价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我们国家的政策里边也明确提出,要实现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教育体系。规模化教育我们容易理解,比如利用慕课,可以同时让几十万人一起学习优秀课程。

一般来说规模化和个性化是有冲突的,当然信息技术就有这个好处,既可以规模化培养,又可以个性化培养。
如果真的希望个性化培养,我们就希望认真分析每个孩子的每次学习行为、每道题目的结果,找出他存在的问题,给他个性化支持。但是在传统教学中,一个老师要教几十个学生,他不可能去这样认真地分析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次行为,不是他不敬业不勤奋,而是他没有时间,忙不过来。所以说我们依靠传统教育确实很难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但是信息技术也可能就会有这个好处,比如说我们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将来也许能够促进个性化学习,当然也要结合一下小班教学等等。
这中间是否需要介入和监管呢?理论上当然需要的,任何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中都需要一方面促进学习,一方面促进管理。我们要控制技术,恰当地使用技术。


以应试教育思维和教学套路运用信息技术,会不会无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反而强化了应试教育?如何避免或破解这个问题?


现在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如果信息技术能够提升应试教育成绩,其实也不是一个坏事。应试教育本身没有错,关键问题在于考什么。如果考试题目需要应用问题的能力、解决能力、创造能力去解决问题,那就可以考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果只是考死记硬背的东西,当然就没有意义了。
在教育中,除了应试教育以外,其实信息技术还有很多方面的价值。以我做游戏化学习的感觉来说,信息技术在知识记忆方面的效率确实不高,但是在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信息素养培养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今天很小的孩子就知道如何去网上查找信息,比较归纳综合应用信息,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教育部一再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真正融合,现在没有很好地融合,症结在哪、差距在哪、如何实现融合?融合的样态是什么样的?


客观地说,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在一步一步融合过程中,不能随便说没有很好的融合,是一直在不断融合中,只不过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知识究竟是什么?记忆又是什么?知识在脑袋中是怎么记忆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到底是什么?是怎么实现的?实际上我们今天了解的还比较少。
在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特别希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很好地融合,很好地促进学习,当然就比较困难了。也就是说它也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我们做电子商务,我们使用二维码移动支付,再结合很好的物流,我们就很容易实现目标,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但是教育没有这么简单,它注定了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去探索。比如说我们需要设计数字教材。数字教材和传统教材有什么区别?怎么设计?一页上印几个字,怎么设计文字,用什么视频,这都需要慢慢地去研究,从而达到最好的状态,这些都需要时间。


在对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我们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确实要应用时代的发展。在传统时代我们没有办法,只好让老师们到校长办公室找校长签字,那么今天我们可以把流程优化,老师在线提交、自动办理,甚至有些常规事务人工智能审核一下就过了,这样既可以节省老师的时间,又可以节省校长的时间。
首先可以从组织架构上好好考虑一下,适应时代的需求,分析学校、教育部门需要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工作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流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做一个很好的信息化系统,来支持这种新的流程。对一个大学,我经常说,请一个好的咨询公司,对整个学校的流程进行重新打造,重新梳理我们学校的流程。再据此找一个优秀的信息技术公司,做一个完整的系统平台来支持这种工作流程。


优质资源的整合让名师的课程走进千家万户,而普通或劣质资源则被减少使用,这是否会提高教师行业的淘汰率,倒逼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或者是否可以大胆猜测,体制内的教师行业未来会走向市场化?


关于这件事情我以前倒是讲过一个例子,比如对于一个病人来说,如果有条件,他是否希望请最好的医生给他看病?肯定是的。医生不用太担心,因为医生需要一个一个病人看,所以普通医生也一样有看不完的病。
对于一个学习者,如果有条件,他是否希望跟着最好老师学习?相比医生,老师就不太一样了,学生很容易可以跟着最优秀的老师学习。
当然了,我们教育领域不只有讲课这个环节,还有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等其他环节,所以稍微特殊一点。但是我们现在确实是有条件跟着最好老师上课了,那么这件事情会不会对其他老师造成压力呢?我觉得这是来自于内生的压力,比如如果学生在背后嘀咕自己老师的教学质量不如其他优秀的老师,那么这位老师就会有压力。所以某种程度上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倒逼老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
也要注意教育行业和别的行业不太一样,别的行业可以做到一个头部企业就把市场基本上都占了,其他企业几乎没有多大市场。而在教育行业,一个名师讲完所有的课程的的现象不太容易发生。但是教育领域会发生其它的改变。比如说可以找最好的老师讲课,其他老师组织学生去看这堂课,组织学生讨论,给他们布置个作业,考个试,给个学分。
所以在未来的教学中混合式学习很重要,线上线下相结合。在课程讲授的时候,可以是自己讲,也可以让别的老师讲,但是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体制内的教师行业未来会不会走向市场化?教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我们不能用完全市场化的方式来理解它,但或许会有一些创新的事情。比如说现在培训机构提出了共享老师的概念,老师在几个培训机构工作。那么我们会不会出现一些老师在各个学校之间的共享。
另外现在也有一些独立老师出现了,他不隶属于某个学校,就是课讲得很好,被一些学校请去讲课等等,这都是一些创新。


技术给未来学校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体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过去我们的教师基本上没有分工,所有的工作包括讲课、班级管理、批改作业等等都是一个老师在做。我们去医院会看到主治医生、麻醉医生、护士等,他们会有一定的分工。而分工很重要,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分工,分工可以让每个人专注于最核心的业务,生产效率大大提升。我们教育领域未来也会出现一些分工,教师的角色更加多样化,更加专业化。
从课程教学方面来说,会产生革命性影响。比如过去课程都要老师自己讲,现在某一门课程老师可以不讲,让学生到网上跟着慕课学习,在学校组织参加线下考试,通过考试可以给学分证书。或者几个学校同步上课,一个老师讲其他学校同步听课。像在北大,我们跟着张海霞教授上《创新工程实践》课程就是这样的,全国200多所学校,几万学生统一时间同步上课,效果也很不错。
还有学习方式方面。游戏化学习、虚拟学习、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等可能会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比如说为什么要用虚拟现实呢?在医学领域,医学生经常解剖,但是现实中找不到那么多尸体用来解剖。就可以使用技术来模拟解剖。
模拟解剖的特点优势:第一,解决了尸体不好找的问题。第二,可以在虚拟尸体上设置各种病情供学生学习治疗方式。第三,最重要的是未来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越来越融合,如果模拟系统做得好的话,医生甚至都分辨不出来是真人还是假人。这样,医学生就可以频繁地练习解剖,在虚拟世界中学习到的知识就是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知识,甚至都不需要迁移。
当然还有组织管理变革。从管理方面来说,效率很重要,可以利用大数据等各种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实现看不见的服务、看不见的管理。让服务和管理无处不在,但是又不可见,让老师们不受打扰地专心学习看书写文章。另外,有一些课程可以几个学校同步上课,学校可以在聘请老师的时候重新考虑一些非核心的课程、非主干课程,采用慕课等方式来解决。这样可以把力量集中到更重要的地方去。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教师角色变革,课程教学变革、学习方式变革、组织管理变革。



《未来教育重塑研究》

【粉丝福利】
欢迎留言分享您的教育感悟我们将从留言中选取 三名幸运读者 转发并留言点赞数最多者优先各获得《未来教育重塑研究》赠书一本留言截止时间:2020.08.05
等不及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提前享受这场思想盛宴吧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赵矗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 南京一中家长喊话“校长下课”:剧场效应绑架中国教育

●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鲁江:爆裂不确定的未来,正在逼迫教育走出围墙

● 江苏文科第一名无缘清北甚至南大?江苏高考制度再检讨

● 张志勇:还在向学生灌输“高考决定命运”的思维?认同它就等于认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