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痛悼袁隆平逝世: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校长会综编 校长会 2022-07-17




前言:昨日据新华社及多家媒体证实:“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也是一位一生朴实无华的老人,但他没有更多时间去实现他“禾下乘凉”的梦想、去实现他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了,“一代杂交水稻之父”离开了这个世界,令人扼腕痛心。


犹如昨日历历在目,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仪式上,袁隆平获得生命科学奖的奖项。那时候因为身体原因,袁老爷子没有来到现场,采用了视频致谢的方式。

视频中,袁隆平院士讲到:

杂交水稻的发展得益于“让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一政策,使得每年粮食产量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的中国人口。

目前我们正致力于发展超级杂交稻,并且已经取得了较良好的成绩。

科学研究无止境,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也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视频里袁隆平院士颤抖不停的双手,牵动着亿万国民的心,那一刻,大家也都在祝福老爷子,希望时间慢一点,再给老爷子多一点的时间,让他追逐梦想之光。


曾有记者采访袁隆平,那时已经90岁的袁老说: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

记者问袁老: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隆平: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袁老连说两个“不可能了”后,长舒了口气。


昨天听到这个悲痛的消息,多少人还是希望像以前一样,会有官方出来辟谣,但这次很遗憾。

袁隆平院士的离开,并不意味着“遗忘”,如今的温饱,如今的饱腹,如今的丰收,都有着袁隆平的功劳,有着这位科学家大半辈子的奉献。

我们会铭记:饮水不忘挖井人,吃米不忘种稻人。


“神农”诞生背后,是家族教育的熏陶

袁隆平出生于书香门第,家族对知识和求真的重视,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袁老爷子的祖父袁盛鉴科考中举,后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从旧式读书人到新型知识分子的转变,让袁盛鉴打心底就非常重视孩子教育。这影响着袁隆父亲袁兴烈,袁兴烈视知识为一切,求学时考取了南京的东南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在县里担任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又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三代人都有着傲人的学历和履历,放到现在也是一等一的人才。

父亲和母亲华静也是在袁兴烈时任校长期间结缘,伉俪情深,一起度过战火纷飞、条件艰辛的岁月,让重视知识、更重视品德教育的好传统,在一代一代子孙的心中扎下了根。

母亲常跟孩子们讲粮食和土地的故事:“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

后来,华静还带着袁隆平和袁隆津兄弟去了供奉着炎帝雕像的“神农洞”,在雕像面前,他们向神农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

袁隆平曾把自己比喻成一颗种子,而他也找到了孕育他的生命之源——土地。在毕业分配和往后的每一次人生选择中,袁隆平都会记起“土地是生命之源”,这份使命般力量,他永远带在身上。



生于动荡,母亲给他“安稳”

袁隆平出生后的第二年,就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德安、江西赣州等地,但在这样的“动荡”之中,他的母亲给了他“安稳”,让他得以健康茁壮的成长。

袁隆平至今记得,那些夏日炎炎的夜晚,妈妈常常给他们兄弟姐妹讲故事。

但其实小时候袁隆平玩性大,总是坐不住、爱玩闹。一阵风,一片落叶,爬过的一只小虫,飞过的一群萤火虫,都能吸引他的注意

对此母亲并不训斥,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关于萤火虫的故事。

“车胤是晋朝人,从小家庭异常贫寒,白天要去耕田,夜里没有香油点灯,导致无法读书。”母亲讲《囊萤夜读》的故事,袁隆平洗耳恭听,“在夏天的夜晚,车胤捉来几十只萤火虫,用白布做成的透光袋子装着,挂在凳子边的板壁上,萤火虫会发出雪亮的光,在几十只萤火虫的亮光照射下,他可以津津有味地看书。持之以恒的学习,使车胤的知识愈发渊博,后来进入朝廷任职,最终晋升吏部尚书。”妈妈讲完故事的时候,袁隆平格外好奇地问 :“最后萤火虫去哪里了?”

母亲没有给他答案,而是让他自己去琢磨。


不给标准答案,特意给孩子预留下思考的余地。


隆平院士在科研中一直坚持着独立思考执着钻研、不具权威”的个性,与小时候所受到的教育、母亲的培养和熏陶,不无关系。


在母亲“心性平和”的教育方式下,袁隆平也有一颗“至纯至性”的本心,无论取得多么傲人的成就,依旧不骄不躁。



袁隆平曾给母亲写过一封信,向她述说“水稻熟了”。



远离饥荒,他心系每一个中国人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这个“在田里操劳大半生”的农业专家,是一名游泳健将和“空军苗子”。

高一的袁隆平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以及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而大学时因受院系调整影响,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续读的袁隆平,报名参加空军,政审和体检均合格,后选择继续留校学习未入伍。

可见袁隆平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生于“狂轰滥炸、弹片纷飞”的岁月,童年时期的颠沛流离早已让他立下志愿——要让中国人吃饱。

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的袁隆平,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在那里,他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杂交水稻研究。

图源:微博@破折号

十年的研究让他推断出了“水稻也有杂交优势”的结论。当时,农业行业传统经典理论是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袁隆平当时的理论,是在向“经典理论”发出挑战和质疑。

幸运的是有袁隆平及其团队这样“学者、痴人”的努力与坚持,让发现和创造过程都极其艰难的“杂交水稻”问世。


这位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水稻研究,成功了实现了自己当初的宏愿:

让中国人吃饱,更让中国人吃好、吃得安全!

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宣布:

“近期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

袁隆平“敲掉”水稻含镉基因意味着什么?这项“镉元素剔除技术”扭转了我国部分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趋势!

因为土壤污染的原因,部分污染物会在作物之间进行代际传播,影响到农作物的纯净度,而有了这项技术,我们吃到的大米会变得更“干净”。


手植一穗稻,华夏自此无饥馑。肩荷两盏灯,寰宇他日遍嘉禾。他说过: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他也身体力行告诉大家,“要用识武装自己,更要勤奋踏实脚踏实地”。如今他走了,但他说过的话语句句铿锵,触动人心。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当中,有一颗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的小行星,像纪念一个人的精神永存,感谢有你!袁隆平先生,一路走好!




  ● 北师大这份历时7年的教育质量报告,用数据揭示了影响学业成绩的9大要素!

  ● 李镇西:姚燕燕事件说明,现行职称制度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 青年教师素质有新要求,这三项真正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新基本功”,校长请牢抓!

  ● 20个字,讲透未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校长会创始人徐启建谈在罗浮山办学精髓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江光满客衣

来源 | 北美留学生日报、北京纪事杂志社、王耳朵先生、校长会综编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