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知识管理”,想成为名师是不可能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零作业下教学实践研究 Author 李志欣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界是一群特殊的知识分子,其知识常常是教师未能明确意识到的。
正如有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要让他说出其依据,即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其背后有什么样的理念,他可能很难清楚地表述。中小学缺乏学者型、研究型教师与这是有关系的,更不用说教育家型教师了。
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教师对日常工作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缺少发现与积累,没有对自身教育活动的成长经历与教学经验进行回顾和有效管理,从而长远地影响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但是,真实情况是,一线教师都是有知识的,尤其是他们的课堂教学知识,是无穷无尽,这一点我们谁也不能怀疑。
但是有多少教师会认为自己的知识是有价值的,是有趣味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等学校毕业后走上讲台,通常认为自己是处于知识生产和消费的流水线末端,知识由专家们来生产,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消费知识而已。
鉴于这种认识,便失去了应有的底气,产生了自卑的情绪,不再学习读书,产生职业倦怠就成了教育领域人的常态生活。在现实教育场景中,很多老师并没有去主动重视、积累和管理自己的教育智慧。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我们的教师总是在漫无目的,浩瀚的教育海洋中飘荡,始终没有一种抬头眺望那远方灯塔的意识。
实际上,就是总也摆脱不了那种平庸生活的阴影,没有激活那种基于人性自然生长的成长愿望。这才是根源,其他的一切理由和抱怨,以及众人的评说都是一些闲言碎语。
我对学术界认为教师不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类型这一说法不赞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向明先生认为:“教师所拥有的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应该等同于学科专家的知识,教师所拥有的条件性知识即学科教学法知识,则类似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专家的知识。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就是一种独特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的涵盖面很广,可以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等。它不仅包含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机智和教学风格,也包含教师对学科本体性知识和教育条件性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并不缺乏“理论” 的成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结构上至少应该具备4个要素:一是主体,即行动者: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者是教师;二是问题情境:教师必须面临一个令其困惑的、有待解决的问题;三是行动中反思:教师必须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形成一个 “经验”;四是信念:实践性知识虽然蕴含在这个整体的“经验”中,但可以被提升为一种信念, 通过教师的后续行动被验证, 并指导教师的后续行动。”
基于以上认识和论述,我想,在新时期,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教育研究中的陈旧思想,让中小学教师这些过去默默无闻的群组,开始珍惜和尊重他们的发言权,让他们的知识合法地进入学术台面,并能够被深入挖掘、被表达、被系统化,从而能被教师群体所传承和发展。
这样的教师队伍,才是我们理想中的教师组织,是成熟教育的一种最重要的表现。
虽然仅仅依靠写作不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唯一因素,但是它一定是名师成长路上的关键因素。一名教师,不搞课改,不读书,不学习教育理论,不反思,不写作,只是围绕教材转,是不可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成为名师的。
一位名师,他一定敢于探索教育的难点、热点与盲点,教育家精神是他终生的追求。
唯有这样的教师,他的言传身教才能基于个人的发展变化;
他才能把整套教材打通,一节课顶三节课的价值;
他为了讲一篇课文,会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背景,让学生走进并研究那些具有智慧的大师,并写下研究性的文章;
他会设计很多方法,融会各学科的思想,训练学生质疑、批判的思维与精神;
他会让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跳出课本,跳出权威,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进行体验、探索、创新、研究;
他会以育人为本,尊重所有的生命,让他们都有尊严地成长、成功;
他会使学生在离开他和家长的“看管”时仍然保持浓郁的学习渴求,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他会痴迷于教育,坚守教育阵地,为了自己的兴趣、使命而奋斗一生。
长期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培训部门和学校,为了提升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专家型教师组织了形式各样的在职进修和培训学习。
但是,这么多年,通过这种形式到底培养出多少名师或专家型教师来,结果不敢定论,但是,对很多教师来说,普遍感觉基于专业发展的在职进修或培训可以说是成了外部强加于身的一种负担,这种学习,在目标和要求的制定、内容的安排、项目的规划,甚至时间的选择、结果的评价等方面,教师都没有发言权,也没有选择的空间。
教师只能以被管理者、被发展者的身份,按照外界促发者的要求和部署被动地接受。大多也是听了后热情澎湃,回家后束之高阁,总是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这一普遍情况地出现和循环,与广大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的渴望意识、对自己事业的目标确定意识有关,也与没有对自己或别人的经验进行知识管理有很大关系。
那么,如何通过知识管理帮助教师形成个人理论,或者说形成教师内隐的、个人的、实践的知识呢?我们认为,可以从生活史叙述与学习型组织,即个体与共同体层面来探讨教师的知识管理,从而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姜勇老师认为:“生活史叙述属于教师知识管理的个体层面。它是个人回溯记录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很像是自传、日记、日志、个人故事小说。但它决不是简单的日记,因为它要叙述的是自己教育生活的成长史,反映的是教师教育行为、观念是如何建构的。生活史主要叙述的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历史。
通过生活史叙述,教师将过去所发生的生活历史知识,慢慢发展成为足以支配教师日后思考与行为的“影响”知识,对其后续的经验选择与重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见,通过生活史叙述,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理解其自身的实践。
学习型组织属于教师知识管理的共同体层面。学习型组织立足于教师群体,通过教师之间生活史、专业经验等的分享与对话从而提升对教师群体的知识进行管理。
有学者指出,教师应更多地进行同事间专业经验、生活史的分享与互动,这种分享与互动能使教师感知到自己的专业声音,激励教师提升专业意识、团队精神、自信心,并从其他教师的生活史、专业经验叙述中学习到有价值的替代性经验,从而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反思与批判。”
我认为,博客是撰写个人生活史的一个极好的空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型组织,用它进行知识管理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我从2008年开始在博课上撰写文章,到目前已经有近上千篇文章了。当然,现在运用知识管理的工具不仅仅只有博客这一种形式,如微信公众号、简书、美篇等等,这些是网络上的知识管理方式和工具。
本书中介绍的一些来自学校内部自愿组织形成的各种学习型“自组织”,如“教师成长志愿者共同体”、“教师领袖成长俱乐部”、“未来教师成长联盟”等则是线下的知识管理方式和工具。
当然,还可以参与一个县区、一个城市、甚至全国的比如“读书会”、“写作联盟”、“创新教育论坛”等之类的学习型组织。这些不同方面和形式的“自组织”,让教师的专业学习得以持续不断,教育实践不断创新。这些专业兴趣相近的教师共同建立起一种合作平等、互利互惠的文化价值观,使每个教师都得到了平等的发展机会。
总归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式。不懂知识管理,想成为名师是不可能的,而要做好知识管理,需要坚持,能够耐得住寂寞,深信一句话:要么寂寞,要么庸俗。
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对于自身成长追求不同,他们的个人知识管理可以粗略第划分为三个阶段或是三层境界。
1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收集保存——储存教育教学资料
这一阶段主要是个人知识库的构建与管理。教师有了初步的知识管理意识,开始建立教育教学素材库,学生学习档案,教育教学理论资料库等。这个阶段的知识管理是一种封闭的个人管理系统,一般较少跟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资料。
2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使用记录——记录教育教学心得
这一阶段主要是知识应用与管理。教师学习他人或是书本的教育教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及时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心得,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师注重跟他人学习交流知识,分享心得,这是教师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3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输出分享——形成教育教学体系
这一阶段教师开始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将个人思想、教育教学心得、教学风格、碎片化知识等转化为系统化、具体化、符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逐步构建个人教育思想体系。这个阶段的教师注重输出分享,他们学以致用,及时总结反思,写论文、开讲座、出著作,开始传播和辐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经验。
当然,这三个阶段不是绝对分开的,会出现交叉。大多数人教师的知识管理可能停留在前两个阶段,有的到达第三阶段,也仅仅是为了职称评审和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能够主动进行第三阶段知识管理的教师,一定是有教育使命和情怀的,他们对自己有较高要求,持续学习、更新,提升个人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流程包括搭建目标框架、获取储存、整理加工、输出分享等四要素。如何实现知识管理的有效性?
做好知识管理,目标很重要。你想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这是你的职业定位。以终为始,职业目标决定了我们要搭建什么样的知识体系。
今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以下简称《能力标准》),按照中学、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五类师范生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构建了能力标准。从中,我们在职教师也可以参考能力标准,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知识体系。
《能力标准》提出四大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比如自主发展能力,注重专业成长、主动交流合作两方面,突出发展规划、反思改进、学会研究、沟通技能、共同学习。
假如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教教师,从上面的能力标准框架中,根据工作需要,你可以建立一套高效实用性的知识体系。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在不同阶段学习特教知识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沟通能力等。
我目前的职业目标做一个优秀的校长,细分领域是做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成长教练,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管理好所在的学校是基本工作,构建自己的管理体系和课程是未来三年重点目标。按照我校教师发展方向,建立“温暖而有力量的教师”火炬模型(见下图),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这个框架,提高自己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输出课程体系。
知识的获取储存是指个人通过适当的方法、途径和工具,从外部吸收知识,并将已有知识聚集保存在一起的过程。
你在知识管理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有哪些?很多人说,看到很多有用有趣的信息,手机、电脑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不知道如何管理。
工具选择很重要。互联网时代,知识管理工具必不可少。好的工具可以提升知识管理的效率,又可以降低个人输出知识的抵触心理。
目前比较常见的知识管理工具有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等等。我个人使用有道云笔记多年,记录文字,收藏微信文章、图片等,集中管理,比较实用。有手机版也有电脑版,文件保存在云服务器,支持查询功能,随时随地可以调用文件。
《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如何将有限的生命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这需要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首先,你要学会分类和归类。分类是将一个点细化下去,而归类是将很多分散的点归结到一起。比如教学实践能力,可以分为掌握专业知识、学会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教学三个方面,而实施课程教学又包含情境创设、教学组织、学习指导和教学评价。你在整理自己教学知识的时候,就可以按照前面的划分进行分类、归类,方便查找。
其次,你要学会提炼和建模。只有经过用自己语言加工提炼的信息,才属于你的知识资产。你可以将知识笔记加工成一个个的知识模块,就像积木一样。比如,我在做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阅读笔记时,将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分别列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今后需要写作时,我就可以将这些知识模块进行组合,创作不同的作品。
4知识的输出分享学习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是为了拥有改变的力量和智慧。基于问题入手,将知识管理作为解决个人问题的手段,你会更有动力。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先生认为:所有知识,最初都源于实践经验。输出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输出形式:做出来,将原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讲出来,面对面讲给别人听;写出来,写成文章进行分享。
输出平台:校内外各种会议、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号、简书、知乎、B站等。
不断迭代:通过各种分享获取他人反馈,寻找机会跟名师、专家进行交流学习,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随着个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你的知识库将逐步丰富。搭建你的知识系统,就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将知识模块化、清单化、流程化,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
● OECD最新报告:学生成绩好不好,与学校这5个行为密切相关!
● 痛悼袁隆平逝世: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 出真招了!教育部明令“五项管理”年底出成果,校长请速速“接招”!
● 有人猛烈抨击:“学术性中学”是创造新名词博得虚名,你怎么看?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江光满客衣
来源 | 零作业下教学实践研究 陈辉行知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