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赢得未来,教育必须把握五个转向 | 校长会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

王巧玲 校长会 2022-07-17


今天,要和校长们分享的是我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组专家王巧玲的一手访谈。

大家都知道,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大会面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详见《重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这一报告再一次展示了其作为“思想实验室”和“标准制定者”的独特作用,并次将教育推至世界舞台中

从办学者的视角来看,这一报告的背景与价值几何?展望2050年的教育,我们可以怎么做?报告又给校长们带来了哪些新的办学思路?王巧玲的回答非常坦率、专业也很朴实,看完,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王巧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出版《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实施》、《可持续学习课堂的质量标准与案例评析》等著作。主持UNESCO中国教科文全委会“十三五”委托课题“全球公民教育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北京“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重点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学校的质量标准与评估方法”、北京“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优先关注课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模式与实现路径”等。



01


报告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价值?


王巧玲:20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知识爆炸、科技革命、产业发展和全球问题的出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第一份国际性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终身教育”“学会生存”等概念,帮助学习者更新知识体系、积极应对变化的挑战,具有里程碑意义。


20世纪90年代,在新世纪来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提出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更应该担负起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职能。由此,“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成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变暖、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形势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提出人类应该重新反思教育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号召以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


当前,人类正处于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扩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超越地球边界的资源利用、民主倒退和破坏性技术自动化等严峻挑战。2020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拐点,面对越演越烈的生态危机与疫情灾难,教育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全球有16亿学生受到学校关闭的影响。这些都对教育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全面反思教育并进一步研判,重建我们与彼此、与地球以及与技术的关系,探索改革创新前路,是当今教育应当严肃做出的必要回应。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当地学生在进行了一年半的远程学习之后,开始回到学校上课。


在这样的重要时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其对全球教育发展方向的引领价值体现在——


其一,教育功能从促进个人发展转向促进公共利益。报告指出,在二十世纪,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支持个人发展与国家竞争,主要采取儿童和青年义务教育的形式。然而,当今教育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加强教育作为公共事业和共同利益,为“塑造基于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的所有人的可持续未来”而服务。


其二,教育理念从强调竞争转向强调公平。报告认为,以往强调个人成功及国家竞争的价值观,不利于全球团结、理解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关心地球。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所需行动必须牢牢植根于对人权的承诺,这一人权视角要求教育要面向所有人,不分收入、性别、种族或族裔、宗教、语言、文化。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公平,同时为即将到来的环境、技术和社会变革做好准备,是教育转型的指路明灯和基础。


其三,教育内容从知识学习转向有意义学习。报告指出,在各级教育中,学生辍学/退学率表明,目前的学校教育模式在为儿童和青年提供有意义学习方面存在不足。教育应在引领学习者学会同理心与消除偏见、学会关爱地球、学会数字世界技能等发挥作用,在促进福祉的对话过程中做出贡献。


其四,教育方式从个体学习从转向协作学习。报告指出,学习必须以多样性、差异性和多元化为出发点,共同协作提出解决地球面临的复杂、多方面挑战的办法。


其五,教育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共同治理。报告强调,将教育作为公共社会事业和共同利益的承诺,意味着教育治理模式必须具有包容性和参与性。政府越来越需要在关注监管和保护教育不被商业化的基础上,鼓励社区团体、非政府组织、企业、专业协会、社会机构等参与,确保教育必须服务于所有人的公共利益。




02


报告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如何看待与解读?


王巧玲:报告提出了五个核心观点,对教育转型、教育图景、教育响应、关键路径、共同参与等做了整体谋划,向全球发出积极邀请,共同探讨教育的未来图景与可行路径。


面向和平公正和可持续未来的教育转型。展望2050年,我们必须正视“高质量教育日益变为精英特权、教育不平等日益恶化、快速技术变革缺乏公平包容和民主参与、大量人群因为无法获得基本商品和服务而生活在苦难之中等严酷现实,教育必须基于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的、所有人的可持续未来进行整体转型。


构筑教育社会契约的未来图景。教育社会契约指社会成员之间为了共享利益而合作的默示协议。它反映了已通过立法形式确定并融入文化的规范、承诺和原则。这一契约源于一种共享愿景,缔结这种新的社会契约必须遵循“确保终身接受优质教育权利”与“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和共同利益”两个基本原则。


5月17-19日,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在柏林召开


过去承诺与不确定的未来之间的教育响应。当前人类处在面临生态灾难与危机的历史关头,虽然教育体系的扩张为许多人创造了机会,但仍有大量人的学习质量低下,已有的教育承诺尚未兑现。同时应对地球生态危机、民主治理的倒退和民粹主义情绪上升、人工智能(AI)、自动化等不确定未来的挑战,新的教育社会契约需要教育重新思考学习以及学生、教师、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做出积极响应。


革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关键路径。教育教学应该围绕协作和团结的原则进行组织;课程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教师成为知识生产者和教育转型的关键人物;构建面向更公正、公平和可持续未来的学校教育生态圈;享受和扩大生活中以及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的教育机会。


促进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共同行动。呼吁聚焦终身受教育权的研究与创新,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术界和研究中心到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每个人的贡献都受到欢迎。呼吁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支持教育作为一种共同利益,帮助各国围绕实现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所需的共同目标、规范和标准保持一致。


正是基于对教育功能、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教育应提供有意义学习、协作学习和教育共同治理的深刻反思与重新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今年5月召开第三次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教育“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教育转型方向


11月14日,联合国第26届气候大会(COP26)落幕,近200个缔约国家正式签署通过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


在中国,面对“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严峻挑战,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征程中,生态文明教育将会越加成为中国实现2035与2050美丽中国愿景目标的重要奠基工程。生态文明教育也必将成为落实“教育社会契约”的中国响应,教育部也先后发布文件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整体部署,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的最新要求,中国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思考如下关键问题:


 其一,生态文明素养引领青少年有意义成长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的高阶境界是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帮助青少年理解生态环境危机、积极参与解决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就是引导他们勇于面对严峻的生态演变现实、敢于应对艰巨的时代挑战,承担起社会责任与实现人类福祉责任,并且在学习研制解决应对挑战的高质量解决方案过程中,练就与展示他们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价值观取向。


其二,生态文明时代绿色学校指数的重构与实施。教育部办公厅2020年印发《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并提出总体目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到2022年,60%以上的学校达到绿色学校创建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要争取达到70%。生态文明时代从心理、文化、组织的多元视角重构绿色学校指数,创建绿色成长、绿色行为、绿色领导力、绿色文化等评估标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部署,适时推进节能绿色化改造,全面推进大中小幼绿色学校创建行动。这是中国学校确保人权和可持续性与碳中和性的典范,塑造我们渴望的未来的实际举措。


其三,生态文明教育帮助构筑教育社会契约“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社会契约精神的集中体现,旨在解决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是共同利益的承诺与坚守。生态文明教育在推动“双减”政策方面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


所谓天时,以立德树人为最高立意的“双减”,为强化开展应对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


所谓地利,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城乡社区与各种山水林田场地等利益相关方,为“双减”解放出来的青少年提供了接受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广阔实践空间。


所谓人和,蕴藏于各利益相关方的深厚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领域巨大专家人才资源,是一支堪可承担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重任的高质量讲授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培训者大军。动员、组织起来这支潜力无限、蓄势待发的专家资源力量,有望越加全面、有序地创建与完善学校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框架,进而更快打开生态文明教育共同体的崭新局面。




03


这一报告给当下的办学者带来哪些新的办学思路与启发?


王巧玲:报告提出的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旨在重建我们与彼此、与地球以及与技术的关系。其中明确提出学校应该受到教育场所的保护,应该重新设想如何更好地促进世界向更公正、公平和可持续未来的转变。


该报告对于生态文明时代绿色学校创建以及构建学校为中心的新教育生态圈有如下重要启示——


其一,教育功能需要反思。从建设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的高度加以考察,植根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现行教育体系,自然在政策、育人目标、课程内容、教育和学习方式等多个维度带有工业文明的印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只有在教育系统诸多领域加以生态文明化的重塑与更新,逐渐以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要指导理念推进改革与创新,才会更好实现面向国家2035与2050美丽中国未来愿景的“高质量”转化。


在气候危机与生态灾难频发越加成为新常态的形势下,学校教育应该适应国家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确立“公正、公平与可持续”的价值取向,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以帮助千百万未来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管理者与亿万民众摆脱工业文明观念形态、思维模式与知识体系之窠臼,尽多吸吮蕴含生态文明勃勃生机的思想、知识、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丰富营养。与此同时,通过教育与学习创新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高质量解决方案,为预防、避免、延缓与战胜各种气候危机与生态灾难提供智力支持。



其二,育人目标需要反思。当前,站在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走向生态文明的高度,尤其从应对气候危机与生态灾难严峻挑战、承担起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时代使命的紧迫需要出发,教育系统尤其有必要进一步突出培养如下8方面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素养:以预见-防范生态风险为重点的前瞻预见素养;以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确定本团队战略主题为重点的战略思维素养;以尊重先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为重点的价值观导向素养;以反思与纠正本团队工业文明思维方式与技术路线为重点的批判思维素养;以面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未来需要设计本领域创新思路为重点的创新思维素养;以善于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重点项目中历练团队与培养精英人才为重点的团队合作素养;以注重在参与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实际问题中发挥作用为重点的解决问题素养;以乐于“为我们的星球”而自主学习与自我历练为重点的自我完善素养等。


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与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一大批带领亿万人民群众继续开拓进取、高歌猛进的优秀专门人才和领军人物。在新的历史时期,帮助青少年形成以上多方面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素养,大力培养各个领域建设生态文明的专门人才与领军人物,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三,教育与学习内容需要反思。在今天的学校生活、周边环境与广大世界,已经出现了不同以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许多变化是不知不觉的,又是瞬息到来的: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温室气体、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一个又一个新灾情、新警示、新态势,以及新概念、新技术、新趋势,每时每刻每天每月都在发生、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刺激着人们的眼球、警醒着人们的神经、填充着人们的思维、振动着人们的心灵、扩展着人们的视野、鼓舞着人们的行动。


显而易见,生活在新的时代,我们,以及我们面对的新一代,惟有学习,惟有用新理念、新科学、新世界观、新行为方式装备起来,才能从容应对挑战且稳操胜券!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尤其需要在国家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中深刻反思与大力更新学习内容。


其四、教育与学习方式需要反思。面对生态灾难的频繁挑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前景,学习者十分有必要注重以“学校即生态社会”、“课堂即解决生态问题”的理性思考定位自身学习责任与社会责任。基于此,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十分有必要加以彻底反思,进而代之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崭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逐年积累发现问题、应对挑战、设计思路、组建团队、论证方案、合作实施、过程监测、解决问题、研制报告、接受答辩、社会评估等实践经验,以利于广大中小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更多直接面对和参与解决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越加丰富的实践体验,较为充分做好未来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知识准备、能力准备、价值观准备与实战经验准备。



其五、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反思。构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应对生态危机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环境下,百倍需要加快构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与实践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变化与生态灾害信息共享与传播机制,生态文明科学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应对生态危机常态化防控机制等。随着近两年国家防控机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这里谈到的第一、三个机制已经在大多数学校同当地政府及社区之间构建完成,历经疫情防控形势多次反复的考验,同此二机制配套的制度、机构与专兼职人员队伍建设也大多进入常态化运作。


但是,在应当加以完整构建的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与实践体系中,生态文明科学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尚属薄弱或空白环节。这是因为,无论是长期固守学科教学常态的学校教育,还是习惯于自成系统无缘对接学校教育的各类利益相关方社会机构,诸如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科研机构、企业与社区等,大多未曾做好相互合作面向青少年开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想准备、课程准备、机制制度准备和人员培训准备。显然,这样的被动状况到了应该快速改变的时候了。



 重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

 升级2.0版本!北京万名校长开会,课后服务要转向“好而强”,学校不妨这样发力

 一所正在消除肥胖与近视的学校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教师法修订将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快看新时代教师必备哪些能力

● 风向!在中关村三小,近四成课后服务由社会机构承担,学校教师“巡课”

● 亮出你的校训,名家免费题写!校长会邀请你参加学校美育改进计划

● 宝藏在这里!看看清华附小等五校延时服务课表里的秘密……






责编 | 清风  排版 | 清风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