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八年级上历史教材解读+同步测试:第12课《新文化运动》,新学期预习复习资料!

推荐阅读

温馨提示









点击对应课题即可查看


九年级道法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一)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一)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二)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三)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一)

八年级历史上册专题知识提纲

九年级历史上册表格知识提纲(1-21)

九年级上册道法第一单元测试卷(1)

初中历史同类知识归纳比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

七上历史第3单元思维导图、课件、知识提纲


 

 


微 课





本期内容





本文包括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材解读】+【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材问答】+【同步测试】

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快速查询相关内容

八上历史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兴起
1、背景:
(1)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社会: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2、兴起的原因:
(1)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直接原因)
(2)思想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
3、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称《新青年》),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
4、主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
5、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6、口号:民主和科学

知识点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人血馒头: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  
以新文化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意义:
现象一:“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①动摇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现象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毛泽东说看的谈的讨论的都是《新青年》。青年得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②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现象三:中国存亡,就在这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节选)
③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到来
现象四: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评价:
(1)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影响(记关键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3)局限性:有一定的片面性,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拓展延伸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陈独秀:《新青年》、《文学革命论》
鲁迅:《狂人日记》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胜利》
2、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中国人追求民主与科学虽不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但却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比较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3、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

4.单元线索:

5.拓展资料: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

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

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课堂小结


教材问答


P58课后活动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结合本课内容,请你谈谈民主与科学口号的进步意义。
提示:通过对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回顾,理解中国人对于近代化的探索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再从民主与科学口号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及在当时条件下的先进性来理解和把握。

同步测试


1.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  )
A.蔡元培  
B.陈独秀  
C.李大钊  
D.鲁迅
2.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3.“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文中的这次“文化启蒙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新民丛报》  
B.《民报》
C.《新青年》   
D.《新华日报》
4.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课本都改成了白话文,到1922年冬季,所有的文言文课本一律废止。这与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导有关(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文学革命
6.下图是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一幅漫画。根据漫画可知,这场运动是(  )
A.反帝爱国运动  
B.农民革命运动  
C.思想解放运动  
D.无产阶级革命
7.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  )
A.师夷长技  
B.实业救国
C.救亡图存  
D.民主科学
8.1923年,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句话揭示了(  )
A.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9.“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10.(迁安一模)陈独秀曾说:“其实孔子精华,乃在祖述儒家,组织有系统之伦理学说……在宗法社会封建时代,诚属名产,吾人所不满意者,以其为不适于现代社会之伦理学说,以为文明改进之大阻力耳。”可见陈独秀(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排斥传统文化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青年》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狂人日记》
材料三: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提到的“德、赛两先生”具体各指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我们”具体有哪些人?(至少写出两位)


(2)材料二出自谁的作品?请指出材料二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3)材料三中作者对新文化运动持什么观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D 
6.C 7.D 8.B 9.C 10.C
11.
(1)民主、科学。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
(2)鲁迅。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3)认为新文化运动有一定进步性,但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高中、初中、教育教学资源!

爱儿女,就以身作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