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0个博士帮你赚钱,还不用发薪水

不觉春晓 交易门 2022-05-29


从2016年年底做自己的FOF基金产品以来,文思捷调研过五六百家优秀的私募基金。许多团队创始人都拥有类拔萃的学历:不是清华北大中科大,就是海归常青藤博士。一些顶级的团队,可能一家就能聘请十多二十个博士。文思捷说,“如果我投入100万,能买到5个团队的产品,就意味着有100个智慧绝顶的博士帮我赚钱,我还不需要给他们发工资。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事吗?”。




100个博士帮你赚钱

还不用发薪水

文 / 春晓


1

100个博士

2020年8月,上海还未挣脱炎炎夏日的炙烤。人民广场附近的一家上海本帮菜馆,基金经理文思捷和几位小伙伴正在小聚。餐厅明亮整洁,口味精致独特,别有风格。饭桌上的朋友听文思捷聊起陌生的“量化投资”,来了兴趣。

文思捷是一名FOF基金经理。FOF(Fund of Funds,基金中的基金)是最近10年中国私募基金发展后出现的“新生事物”,它并不直接投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而是以基金为投资标的进行投资。

文思捷作为FOF管理人,需考察市场上各优秀的投资人,判断、捕捉到具有潜力的团队和产品,然后通过自己的母基金投资这些子基金。股票基金经理买入后要跟踪公司业绩,文思捷在买入子基金后,也要持续跟踪已投团队和产品,并伺机调仓。

中国的量化私募团队集中在上海、杭州、北京、深圳等地。这也是文思捷经常考察的城市。从2016年年底做自己的FOF基金产品以来,她调研过五六百家优秀的私募基金。许多团队创始人都拥有类拔萃的学历:不是清华北大中科大,就是海归常青藤博士。一些顶级的团队,可能一家就能聘请十多二十个博士。

她认为FOF投资的优势在于此。文思捷说,“如果我投入100万,能买到5个团队的产品,就意味着有100个智慧绝顶的博士帮我赚钱,我还不需要给他们发工资。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事吗?”。

其实哪怕是博士,要进入拔尖的量化私募工作很不容易。许多顶尖私募要求申请人做2-3小时的数学和算法考试,通过才能得到面试机会。考试的通过率极低,很多名校硕士博士都考不过。某私募还提出只招奥赛冬令营选手,这样的冬令营选手每年全国总共也就几十个人。

之所以进入门槛这么高,和量化私募高度依赖脑力的特点相关。

什么是量化投资?在外人看来,量化投资就是一群具有数理教育背景的人,用电脑程序分析大量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根据数据进行投资。他们还特别喜欢在展示业绩的时候,用大量的风险收益指标:Sharpe Ratio、Max Draw Down Duration等。但量化投资的核心并非“量化”,而是更“科学”的投资方法。所谓“科学”,具体是指量化模型做出的解释和预测是可以检验的。而历史数据测试,则是量化模型的检验工具。

量化私募策略研发者工作方式与科学家做研究相似。他们需要通过分析历史数据,筛选出可交易的信号,成形为可盈利的策略。但再厉害的策略都会有失效的一天,因此优秀的私募需要强大的研发人员,能不断创新和进化。

基金经理是量化私募基金的灵魂,因此“看人”是文思捷的重要任务。一旦看准了,她就绝不手软地买入。这要求她对投资经理和其策略要有准确的判断,对投资的时机和节奏有恰当把握。

市场上的好产品是永远不缺钱的。在优秀的团队和产品面前,文思捷说自己永远是“乙方”。

FOF管理人文思捷


2

单飞

文思捷2009年研究生毕业,加入一家知名期货公司。她爱笑,性格开朗,工作勤奋,入职第一年就被提拔为部门主管。期货公司搞全员营销,但文思捷发现自己不喝酒,不太擅长开发客户。她还发现散户做交易,最后亏钱居多,心里对开发客户这件事更抗拒了。

文思捷入行时,量化交易在中国刚刚起步。她公司领导颇有远见,在硬件方面舍得投入,吸引到一批新晋的量化交易团队。他们大部分都是海归理工男,学历高,性格内向,不善社交,许多都“聪明绝顶”,和期货公司传统客户的风格非常不同。

2013年之后,一些量化团队开始发私募产品,文思捷的公司也与量化团队合作发了一些这样的产品。文思捷观察发现,量化的业绩比做传统主观交易的更稳定,回撤也更可控。从2013年到2015年,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交易团队一年轻轻松松赚20%收益,有的通过找银行做杠杆,能拿到50%-60%的收益。

“当时越来越觉得,散户肯定做不赢这些专业选手的。”在文思捷看来,与其让客户自己交易,不如推荐靠谱的产品给客户。

2016年年底,文思捷从期货公司离职。她计划做一只自己的量化FOF产品。她想把市场上最好的量化私募产品推荐给客户,而不想受限于公司的那几只产品。

从几位信任她的老客户那里,文思捷募集了2000万的资金。虽然不多,对她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2017年市场整体并不好,文思捷琢磨,该投什么呢?

在上海调研时,她接触到一家正在寻求资金,但没有发过产品的新团队。对方要提70%的业绩报酬。当时市场上大部分团队只提20%的报酬,这个团队没有过往业绩,提成还高,所以资金方都比较犹豫。

文思捷没有被这分成比例吓跑。之前在期货公司的工作经历让她对数据熟悉而且敏感。她知道某些策略收益是可以做到很高,团队要高提成情有可原。关键是她需要判断这么高的收益是否真实。

她找团队要来历史交易数据查看,发现策略差不多有80-100%的年化收益。这样的策略往往能容纳的资金量有限,所以一定是规模小的时候比规模大的时候收益好。文思捷心中有底后,迅速买入。2017年,她的FOF取得了12%(费后)的稳健收益。


3

“最重要的事”

寻找交易团队虽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文思捷总能碰到一些“惊喜”。

2018年年底,文思捷在杭州调研时,从朋友那里听说了一家当时还没有拿到牌照,也还没有正式发行产品的新团队。她看了创始团队的履历,对其成员顶级的学历非常感兴趣。

虽然当天下午她已经考察了三四家私募,身体比较疲惫,而且只有两个小时就要赶火车回上海,她还是说服了同行的朋友,坚持去到这家公司拜访。

在私募办公室,文思捷仔细询问了团队创始人某策略的收益。对方给出的数据远远高于她能接触到的行业水平。文思捷与创始人面对面交谈时,也感觉到创始人非常实在、真诚,对于文思捷的提问,他都毫无保留地回答。

走出这家私募的办公室,文思捷兴奋地给介绍人打电话,她说“这家团队太牛,太靠谱了。这正是我要找的团队。”

几个月后,这家名为希格斯投资的私募基金取得牌照,文思捷成了他们最早的投资人之一。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一直持续到现在。(点击阅读交易门对希格斯创始人谈效俊的专访)

希格斯创始人谈效俊回忆起这段故事时说,“其实我们刚成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很多机构也还在观望,但是文思捷愿意很早就参与。”

在希格斯投资创始人谈效俊看来,文思捷具备一种“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方面的能力”。因为评估管理人涉及到错综复杂的因素,但文思捷能够关注“最重要的事情”,而不会迷失在各种细节之中。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得多的机构还在观望时,文思捷能敏捷地做出决定。

在后来与文思捷更进一步接触中,谈效俊发现文思捷“非常真诚,处处会为对方着想,不愿意为对方带来麻烦”。他说,“很多人可能会把这种真诚的本性看做一种劣势,但是我感觉以长久信赖关系为导向的话,这实际上反而是一种优势,并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很多人没法复制的优势”。


4

看原图

FOF基金经理挖掘团队除了需要勤奋、舍得跑,也需要充分的外围信息。初来乍到,并且手上资金量并不大时,怎样才能找到优秀的团队呢?但文思捷在调研中很快找到了天然的同盟——“渠道”。

所谓“渠道”是指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他们愿意带文思捷这样的资方去见交易团队(他们把这些交易团队称为“投顾”)。他们最终诉求是希望量化团队在自己公司做交易,获得佣金收益。资方就成为了渠道和交易团队打交道的润滑剂。渠道多带资金方去见交易团队和基金经理,和对方关系也会慢慢热络,一来二往,他们也更容易说服团队把交易放到自己的经纪公司。

另外,文思捷只是一个单纯的买手,与渠道并不存在竞争关系。渠道介绍她更加没有顾虑。

文思捷喜欢和渠道一起调研团队还有个原因。如果团队已经在渠道方做交易,渠道手中就有最真实的交易数据。他们虽然不会直接给文思捷看数据,但在推荐时语言和态度会有差别,态度细微差异,能体现推荐程度的强弱。

光看交易数据也不够。文思捷频繁拜访交易团队时,总是坚持见到负责策略研发的基金经理。她希望面对面交谈,去了解对方的风格、性格,这些是从交易数据中无法获取的信息。有时文思捷还会观察这家公司的书架上摆放的书籍类型,作为对基金经理和公司文化的参考。

如果调研对象是几十上百亿规模的基金,要见到基金经理就不是那么容易。很多百亿规模的大基金只派市场负责人出来见面。她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基金还在几千万管理规模时,对她很热情,涨到几十亿后,就再也不回她微信了。

调研时虽然市场负责人也很专业,对公司的情况介绍得很全面,但多少有点偏宣传。如果说市场人员给的是“PS后的照片”,基金经理给的才是“原图”。能不能看到原图,会直接影响她对团队和产品的判断。

有一次,文思捷在考察团队时,没有见到策略研发人。但还是投一只团队产品。结果这只产品有三四个月都没有涨,她心里打鼓,就退出了。没料到退出一两个月,产品就涨了20%,退出一年内,涨了50-60%。

反思这次的投资,她认为没有见到核心的策略研发人,导致自己买入后内心怀疑,影响了对持有的信心。

在这之后,另一只她投资的子基金也遇到大半年没涨的情况。因为买之前她与策略研发人充分沟通过,她心里有底,一直坚持持有。过了大半年的平躺期,这只产品一个月就涨了20%。

相同的开头,完全不同的结局。这两段经历让文思捷更加坚定了“做投资前,一定要见到基金经理本人”的信念。


5

失眠

管理FOF产品的头两年,文思捷经常因为子基金的回撤而失眠。半夜醒来后,她经常两三个小时都无法入睡。

基金经理对投资人负有“受委托的责任”(Fudiciary Duty)。有时产品净值不涨,她会接到投资人焦虑的电话。但文思捷并不愿意把负面情绪一股脑转移给基金经理。因为FOF基金经理还有个角色,就是投资人和子基金的缓冲层。她需要独立思考,重新过滤,思考回撤或者不赚钱,是基金经理和产品有问题,还是自己的判断有问题?想清楚了,才能最有效地去与基金经理沟通。

她把与基金经理的沟通调整到一个月一次,而不是一有问题就去问。她还降低了子基金的换仓周期,尽量避免了两三个月就换仓。文思捷发现,如果自己在投子基金之前更谨慎,对管理人和其策略能有更深的认知,投之后出现回撤时就不会那么焦虑。

慢慢的,她的失眠得到了缓解,不再像以前那样还担心亏钱。对底层管理人的信任和了解给了她更好的心态和睡眠。

“我觉得FOF配置需要敏锐和坚持,她之前足够敏锐,但坚持不够,现在随着经历增加,在坚持上也做得更好了。”文思捷的先生说,他明显感到文思捷对波动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除了心态上的进步,文思捷的投资思路也在不断进化。

最开始做FOF时,“稳健”是她追求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目前看来是顺利完成了:三年来她总共买入60-70只产品,亏损的只有三只,FOF最大回撤1.7%。在市场最差的2018年,大盘跌了超过20%,她的FOF基金也取得了正收益。

在被统称为“量化交易”的策略中,最稳健的当属无风险敞口的中性策略。中性策略通过构建股票多头仓位,做空股指期货来对冲市场的Beta风险,获得超额收益。这也是文思捷重点考察的策略。

但最近两年,除了市场中性策略,文思捷开始配置诸如“商品趋势”、“指数增强”等波动率较高的策略。之所以会这样改变,是因为文思捷对FOF价值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我觉得FOF的价值不是把稳健的策略配在一起,而是把不同波动率的策略组合在一起,综合之后得到波动率比较低、夏普率变高的收益”。她甚至考虑将来规模进一步扩大后,加入主观交易的策略,不再局限于量化产品。

从2018年年底开始,随着A股逐渐走强,文思捷的母基金开始投资几只“指数增强”策略。

指数增强策略采用量化模型,对部分看好的股票增加权重,不看好的股票则减少权重。这样的效果是在指数的基础上做一个“增强”。举个例,如果指数涨了,它能多涨20%(具体增加的比例根据策略而异),如果大盘指数跌了20%,指数增强策略能增强20%,正好做到不亏不赢。

这样的产品在今年也大受欢迎。


6

买手之乐

最近几年,文思捷发现身边80后、90后女性朋友多少都面临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但往往是会理财、善于的女性朋友,有更大的自由,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得更好。

她常劝告身边的女性朋友,“不要觉得钱少或者自己不懂,就不去理财,越不理,就越不会理、越没得理,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她带动了身边不少女性朋友开始学理财,从小开始,拿回对自己生活的主控权。

“我觉得女性需要调节心情时,能毫无负担地买个包包,或者出去旅游一趟,这是一种值得争取的自由”。文思捷也常通过这种方式犒劳自己,调节心情。“不要到了想花钱的时候,才发现哎呀不行,我还要给娃娃报个班!”

不仅是女性,男性如果对金融投资没概念,照样踩坑。一位在上海做生意的朋友就跟文思捷讲自己的投资经历,几乎落泪。他几度踩坑,不仅亏了自己的血汗钱,还搭进去了朋友的钱。这样的例子遇多了,文思捷忍不住苦口婆心地科普,提醒身边人注意风险,不要相信不切实际的收益,不要让钱“出圈”。

在金融行业从业多年,加上做量化FOF的专业经历,让文思捷对市场不同策略的状态门儿清,她知道哪些好的产品在现实中存在,哪些好产品只在幻想或者特定环境中,不同投资的合理收益率是多少。每当朋友兴奋地告诉她某个“牛逼”的产品,文思捷总会及时泼冷水:

“我们这样的从业人员,天天使劲找、不停筛选,都不一定找到这么好的产品,你在街上遇到一个人推荐的就找到了?”

许多人都感受过文思捷的“风险厌恶”。文思捷的好朋友P告诉我,以前遇到银行理财产品推销员和保险中介,总是滔滔不绝,介绍自己产品多么好。“但文总不一样,我认识她一年多,她从来没主动推介过产品。唯一听她分享投资理念,也是在交易门的分享会上”。

P过去几年一直利用空闲时间炒美股,今年不幸买入了瑞幸咖啡并持有至退市。她逐渐打消了自己炒股的念头,开始寻求专业的意见。今年股市行情不错,P买入了文思捷的指数增强产品。几周后她有点着急,询问文思捷能不能加仓。

“结果文总一下子急了,说现在和上次买入的指数点位相差不大,不适合加仓,又打电话跟我说了20多分钟让我谨慎”。

在人民广场的饭局上,文思捷对另一位想要投资的朋友进行了同等严苛的反复拷问。在她两个小时深入浅出的科普讲解后,这位朋友恨不得当场就要决定,而文思捷则再三劝阻她回去考虑清楚,冷静一下再说。P说:“我从来没见过卖产品的人,这么‘不希望’别人买她产品的”。

金牛座的文思捷自读大学起,就很享受买东西的乐趣。但在成为FOF经理之后,她对“买买买”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

当她肩负着别人真金白银的托付时,“买”就意味着一系列慎重的选择。她选择得正确时,可能投资人A在家里就能有更多的话语权,投资人B就能让小孩上她心仪的幼儿园,投资人C在退休后也可以说走就走地旅游。因此面对眼花缭乱的投资团队,要做抉择时,文思捷总是万分谨慎,如履薄冰。

作为基金买手,文思捷如今最开心就是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被市场验证时。“看到我的选择实实在在能赚到钱,给投资人实现保值增值,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如果想了解FOF投资或与交易门探讨合作欢迎扫码下方微信交易门FOF顾问一对一与您交流

(1896472199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