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汯投资解环宇:量化本质上是金融与科技的结合

交易门 2022-06-20

本文转载于“北外滩国际金融学会”公众号


5月11日晚,在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和虹口区金融工作局的特别支持下,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和北外滩国际金融学会主办的《量化投资:如何在争议中稳健前行?》研讨会,如期在线举行,明汯投资合伙人、投资总监解环宇参与了讨论,以下为解环宇发言实录:


量化投资近几年尤其是去年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量化从业者,我分享下我的观察。


关于量化投资管理规模


去年量化股票策略私募基金产品总规模突破万亿一度引发外界的广泛关注,在量化投资稳步扩张的背后,其实离不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推进、A股IPO常态化运行、上市公司队伍不断扩容,也由此一定程度上壮大了A股市场的容量,市场流动性与成交额也随之增加;另外A股自由流通市值也逐年提升,目前已突破40万亿元。


Wind数据显示,自2014年12月5日历史首次沪深两市成交额破万亿开始,迄今A股发生过10次成交额连续10个(含)交易日以上破万亿元的情形,其中2015年和2020年均为3次,2021年有4次。确实,近几年A股成交量一步一个台阶呈上升趋势,到2021年则有149个交易日成交额突破万亿元,日均成交达1.06万亿元。


关于“策略同质化”的担忧


我刚提到,量化投资策略容量与A股成交量相关性较高,而量化规模的持续扩增也带来一定的行业竞争,比如在2021年中旬我们分析发现,确实存在大量的阿尔法相较于2019年Decay(衰减)近一半,到今年三四月份,部分阿尔法可能又Decay(衰减)近一半。


随着A股市场越来越有效,长期来看量化投资超额收益逐渐衰减是一个不可逆趋势,也由此有观点提出“看衰”量化投资。今年伴随市场剧烈波动,成交量也有一定收缩,一度到7000亿以下的“地板量”,今年想做出超额还是非常有挑战性。但我们关注了下今年以来主流量化私募比如百亿量化管理人的超额回撤还是比较可控的,从超额稳定性来看,我觉得量化投资未来依然具备非常好的资产配置价值。


还有观点提到“策略同质化”,其实这并非量化投资独有,在量化投资可能体现为“因子拥挤度”,在主观投资则体现为“抱团”。看起来“同质化”不可避免,其实是可以交给“市场化”来解决。为什么呢?因为当出现“同质化”,该策略的“风险收益比”会大幅降低,其实是给量化管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驱动其持续开发和丰富底层因子,提升策略迭代效率和加深对市场的理解,在投资组合层面持续优化模型,挖掘培养优秀人才。


关于公平性的担忧


还有观点提到“有些人不能拿机器交易,有些人能拿机器交易,这影响了公平性”,首先程序化交易是一个工具,不管是主观投资还是量化投资,不管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去评估和使用这个工具。


其次,我觉得应该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加速扩大开放,全球对冲基金机构也在加速布局中国——包括桥水、D.E.Shaw、Two Sigma和Winton在内的多家海外量化基金已拿下外商独资企业(WOFE)牌照,并在中国发展起自己的私募业务。这意味着,国内的量化机构将和国际量化高手同场竞技。


我自己是量化投资从业者,我可能不够客观,但在我看来,各行各业都非常大力支持和鼓励科学技术创新,而量化本质上就是金融与科技的结合,鼓励和发展中国量化投资机构,既符合“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大方针,也符合中国金融国际化及“走出去”的时代背景,面向更为广阔的竞争空间,在竞争中不断发展。


目前全球前50大资产管理公司仍缺中国公司的身影,我觉得未来一定会有优秀的主观或量化管理人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成为非常重要的参与者——如果往大了一点讲,这关系到金融产品定价全球话语权,对国家也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相信在政府、企业、学界、媒体,乃至社会各界细心呵护和理性参与下,中国量化机构基于自身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优势及对金融市场的深刻理解,逐渐成长为A股市场重要参与者和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力量。



*相关阅读:交易门创始人任品在本次会议上的发言《量化交易需要与外界共情》



上海虹口北外滩国际金融学会是经民政局批准和注册登记成立的区域性、非营利性、自律性社团组织,是为响应国家关于金融工作的定位,推动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服务国内资本市场健康成长成立的学会。现业务主管单位为上海市虹口区金融工作局。


上海虹口北外滩国际金融学会将吸收有较高行业专业水平、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从事经济金融相关工作的企业和个人,开展经济金融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服务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