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这四个原则,职场人际关系就不再是烦恼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每周二原创:职场学习类干货
每周五原创:解读经典,笑看职场
把别人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把自己当自己,把自己当别人
1/4
把别人当别人
前几天看到讲“人如何摆正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四句话:把别人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把自己当自己,把自己当别人。
由此想到经常收到关于人际关系的咨询,这种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不同职场阶段,方法是不一样的,而这四句话恰恰代表了职场人际关系上的四个典型阶段。
职场人际关系的第一个阶段是“把别人当别人”。
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总是喜欢从别人说的话、对自己态度中,猜测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后台有人向我咨询,进了一个大公司实习,希望能留下,很努力地跟所有人套近乎搞关系,但无论是开会讨论、还是吃饭闲聊,她说的话都会被集体无视,令她很尴尬,似乎有一堵无形的墙把她隔离在外。
这就是无法区分“别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的典型学生思维。
在大学里,我们接触到的同学,表面上看性格千姿百态,但其社会阶层都是学生、20岁、零收入、未婚,在接受信息方面、生活环境方面,都差不多,会导致别人眼中的你跟“真实的你”,差别并不大。
而这种无差别的环境在社会上是不存在的。
刚刚进入职场,你有一种错觉,把高一级的同事看成高年级的学长,可事实上,他们有家庭负担、背着沉重房贷想要往上爬,整天恐惧会被他们所处的阶层抛弃,他们不想去理解你的处境,也不关心你那些小布尔乔亚的感觉。
职场第一步要树立的意识就是“群己权界”——把别人当别人。
“把别人当别人”,第一层意思是指“职业化”,就是意识到职场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职业关系。
同事对你冷淡,不是因为人家不喜欢你,而是跟你的工作没有交集,不想浪费时间;相反,那些愿意接近你的人,也并非同学里的那种“志趣相投”,而是工作上有责任跟你沟通,或者觉得你有潜力,要抢先一步“圈人”。
“职业化”就是要站在职业角色的立场上,重塑自我,理解同事。
“把别人当别人”的第二层意思是,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那种“把别人对你的态度,作为评价别人的标准”的做法,实在是一种“巨婴”心态。
好在,大部分人经过一段时间后,都能建立“把别人当别人”的意识,但人际关系也是要与时俱进的,融入了一个群体后,再过度强调“职业化”,就会产生一个负面影响——忽视了人与人之间最核心的情感联结。
所以,职场人际关系的第二个阶段就是“把别人当自己”。
2/4
把别人当自己
“职业化”的好处是大家的职责明确,但问题是,人的本性中都有自私的一面,又无法事事以理性待人,“职业化”叠加“人性自私”,最后的结果就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这恐怕就是大部分职场人际关系问题的结症。
比如同事有工作要你配合,你立刻拿工作职责当“挡箭牌”;你有工作要别人配合,别人也这么干时,你就觉得人家自私。
所以职场人际关系的第二个阶段“把别人当自己”,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像“理解自己”一样,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
之前有一个客户,经常抱怨,他的公司属于业务非常复杂的大机构,大部分工作都要涉及跨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常常是流程走不通后,再请双方上面的领导出面协调,结果就是效率非常之低。
如果站在“职业化”的角度,你尽可以指责对方不配合工作,毕竟这些配合是公司流程明文要求的。但问题在于,这些工作又不会给认真配合的同事带来KPI,如果是你,你也不会尽心尽力。
最后,这家公司形成了一个特有的企业文化,几乎每天都有跨部门的“联谊活动”,小的比如中午喝杯咖啡,大到晚上吃顿大餐、K歌、甚至周末的两日游,而大量的跨部门协作的会议,都是在这种“联谊活动”中解决,反而比通过双方领导沟通,效率更高。
上面只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但职场关系中从来都是“水至清则无鱼”,有人把职场同事之间的关系细分为四种类型:
工具型:工作流程规定之中的配合,包括平级和上下级关系;
礼节型:日常交往中的感情互动,比如相互赞美、互赠礼物等等;
道义型:以传统的“忠”和“义”为核心的小圈子文化;
感情型: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同事关系
实际互动中,基于感情型和道义型的工作效果,其作用远远强于工具型和礼节型。
当然,太过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会进入误区。《黑镜》第三季有一集,设想了一个人与人相互打分的社会,分数越高,社会阶层越高,所以每个人都试图用自己最完美的形象去吸引别人,给自己打高分,混圈子。
太过于“把别人当自己”,就会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反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职场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自己当自己”。
3/4
把自己当自己
大部分新晋管理者最难处理的就是和往日同事的关系。
之前与大多数同事保持良好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最佳手段;但进入管理职位之后,完全凭借亲和力,完全靠沟通,就显得效率太低,可此时就开始用权力的大棒吓唬人,形象转变的太快也会让昔日同事无法适应。
简单说,任何领导者都要在“亲和力”与“权威感”之间,寻找自己的最佳平衡点。
如果说,“亲和力”是展现你平易近人的一面,懂得为下属着想。那么,“权威感”就是“把自己当自己”。
“把自己当自己”并不是“自我中心”,而是专注于自己的需求,用自己的魅力去引导与他人的关系,让自己成为别人“最好的选择”,而他们的社交手段只有一个词——胜利。
心理学家分析了球迷的语言后发现,当球队获胜之后,球迷们更倾向于使用“我们赢了”,如果球队输了,那就变成了“他们输了”。所以说,下属对你的支持,除了取决于你的魅力或能力之外,也取决于你是否“获胜”。
有人要说了,“把自己当自己”根本不是什么人际关系,其实这是人际关系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级手段,当你展现出你的经验和远见,并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后,必然会让对方产生长期合作的高预期。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把自己当自己”,那些非管理类的资深员工也并不合适,那么另一种选择也许更适合你——把自己当别人。
4/4
把自己当别人
前几年,我的一位小学同学把我拉进了小学同学群,说老实话,里面的人大家彼此几乎都没什么印象了,后来听说,主导这事儿的那个小学同学,几乎把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的群都拉起来,不但有班级群,还有年级群。
我们平常向别人求助时,总是倾向于找关系亲密的人,但更能帮助你的,往往是那些普通关系——社会学有个词叫“弱关系”。
“弱关系”并非是没有用的关系,英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的畅销书《引爆点》中分析了某个地区通过熟人介绍找工作的情况,发现介绍工作的关系大多属“弱关系”。
只要你仔细梳理你现有的人际关系,你会发发现,总有那么几个人,跟这个圈子很熟,跟那个圈子的人也很熟,通过他丰富的“弱关系”,你好像可以认褒所有人——一位新人把自己大学里的导师介绍给急于寻找合作资源的上司,一位普通员工通过他在央企就职的学姐,为老板牵线搭桥……,《引爆点》中称他们为“联系员”。
“联系员”由于自身拥有特殊的魅力,很擅长建立丰富的“弱关系”,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并不是纯粹为了自己,而是乐在其中(就象我那位小学同学),他们往往并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人,甚至会隐身于这些“弱关系”之中,所以我称之为“把自己当别人”。
这种关系,已经突破了一家公司,而进入一个行业,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员工,利用个人关系网络,建立自己事业的核心竞争和力,此时,它就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的原则了,而是一种个人事业发展的途径。
回顾这四种职场人际关系的原则,第一、第二阶段,是职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处理原则,适用于普通员工,其目的是在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第三和第四种状态,适用于管理者或更资深的员工,它们都突破了传统人际关系的原则,“把自己当成自己”,几乎无视他人的感受,而“把自己当别人”则隐身于自己编织的一张关系网之后。
这个世界,有些人擅长控制别人,有些人善于把握自己,但只要是良性人际关系,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让双方在关系的推进中同时获益,同事、同学、亲友、上下级,甚至婚姻、代际关系,无不如此。
与“人际关系”相关的文章
人神
共奋
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