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家总结的四个成功定律

人神共奋 人神共奋 2023-01-05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每周二原创:职场学习类干货

成功的背后是科学



1/4

为什么刘慈欣没有唐家三少收入高?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


刘慈欣和唐家三少分别是作家富豪榜和网络作家富豪榜的第一名,但两人的收入差距却十分之大,刘慈欣2019年的版税收入为1800万,而唐家三少则为1.2亿。同为第一名,为什么两人的收入差距这么大?


高分答案是两字“勤奋”。


理由是,刘慈欣最后一本书《三体3》写于十年前,而唐家三少从2004年开始,每年几百万字,到今天也没有断更过。


听上去挺有道理的,也有下面近三年的两人百度搜索指数验证,唐家三少的搜索量远高于刘慈欣。



不管是对比作家的收入还是知名度,唐家三少可能都要高于刘慈欣,按照世俗的算法,唐家三少比刘慈欣更像一个成功的作家。


这个结果,估计让很多人不服气,怎么能用人气来判断作家的成功与否呢?


这就涉及成功的标准问题。


最近我看的《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一书,书名虽恶俗,但作者艾伯特• 巴拉巴西可不是成功学大师,他是美国东北大学复杂网络研究(CCNR)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中欧大学网络科学客座教授,他只是想用一些指标去总结成功者的几条规律,并不是教你怎么成功。


书中的第一条成功规律可以告诉你,刘慈欣和唐家三少到底谁更成功。同时,这本书里的其他一些观点,也总结了几个职场上“更成功者”的规律。





2/4

巴拉巴西第一条成功规律


如果用传统的标准来看,刘慈欣显然比唐家三少更像是一名成功的作家,他是首个拿到科幻雨果奖的亚洲作家,收获了奥巴马、扎克伯格等一众大V粉丝。从销量上说,《三体》是海外销量最高的当代文学作品,可以说刘慈欣是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小说的水平和知名度提高到了全球水平。


而前面的百度指数上的差别,也不难解释,唐家三少的作品众多,都在网上,且很多是盗版或免费阅读,读者也习惯通过搜索来找资源。


所以下面的资讯关注量(即含关键词的内容量)更能说明两人的目前影响力基本相同。


 

再回头看前面的搜索量比较,反而有一个反常的现象:既然刘慈欣近十年没有任何作品,唐家三少笔耕不辍,年年几百万字,但为什么两人近三年的搜索差距却越来越少呢?


百度指数提供的搜索人群属性说明了一些问题,为了方便比较,我引入另一个更具主流意义的成功作家——莫言。


 

作为浅显的口水网文的代表作家,唐家三少的读者群的低龄化是很好理解的,但都是传统作者,刘慈欣的读者明显比莫言更年轻,甚至在00后读者中,十年没有作品的刘慈欣,其影响力已经完全不亚于唐家三少。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以我为例,两个人的小说我以前也都看过,这十几年,我不知道向多少人推荐了刘慈欣的小说,包括向我儿子炫耀大刘亲笔签名的三套本,但我不可能向别人推荐三少的小说,除非别人说自己纯属无聊消遣。


唐家三少网文第一的地位,纯粹靠得是看他的文章的读者,而这些读者并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将其影响力传播到其他人包括下一代读者身上。


很多人无法想象,像唐家三少这样功成名就、年入上亿的作家,每天还要日更上千,只有妻子去世的那几天才停更,到底图个啥?


对于网文读者而言,唐家三少只是那些写网文的作家中,比较小白好读又从不断更的一个,如果他断更,可能后面有一百个类似的作家立刻填补这个空白,导致唐家三少需要不停地写,才能维持自己的江湖地位。


这种心态其实我也挺熟悉的,从2016年开了这个公众号之后,我每周雷打不动地发文章,唯一停更的就是我父亲去世的那一周。因为我很明白,如果哪一天我不更新公众号了,大家就会渐渐把我忘了。


相比之下,刘慈欣即使在《三体》之后就算什么小说都不写,名气也只会越来越大。


为什么呢?成功定律的第一条说:在成绩很难测量的领域,成功是由你在网络关系中的评价与地位决定的。


作者用的是画家的例子:证明一个画家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他的画能拍多少钱,而一个人的画的拍卖价往往是靠他在“艺术品网络关系”中一点点积蓄的专业人士的口碑,再通过一次次的拍卖,一个零一个零地加上去的。最终停留的位置,决定了一个画家的成功程度。


为什么梵高是穷死的,而毕加索名利双收?别的答案都是扯蛋,唯一的原因是梵高死得太早了,没有等到他在“艺术品网络关系”中上升的那一天,而毕加索活到了93岁。


刘慈欣的成功,早期确实取决于他的天赋和努力,但在《三体》完成之后,就跟他个人的努力和才华没什么关系了,完全取决于我这样的读者在维持社交关系时,需要用刘慈欣的小说、贾樟柯的电影、孟京辉的话剧(都是指十年前),来做品味背书和话题创新。


而三体的获奖和全球热销,更将这种网络评价的传播效应发挥到“证明中国文化正在输出软实力”的高度和大众传播领域。


还记得前面搜索量图中,两个人各有一个高峰吗?唐家三少的搜索高峰是他因妻子去世而十四年来首次断更,而刘慈欣的搜索高峰是《流浪地球》的热映。一个是因为私人生活而搜索爆增,一个则是因为作品——这才是有名气的作家和成功的作家的区别。


所以大家要理解,在艺术创作这件事上,勤奋从来不是什么好形容词,真正的作家只需要一部小说就能获得持续一生的成功。


而网文作家与读者是“工业品与消费者”的关系,这个本质决定了,网文大神们可以收获金钱、收获名气、收获粉丝,但永远不会获得成功,因为他们无法获得主流读者在他们的朋友圈中的公开正面评论。


实际上,刘慈欣这十年并没有停止写作,只是自己感受不好就没有完成,这应该是很聪明的举动,他不需要另一部《三体》了,如果写,也是纯粹喜欢写作,他完全可以选择不发表。


活生生的反例是陈凯歌,如果他的导演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停留在《霸王别姬》,他将是比现在更成功的导演,才是真正的“国师”。


这就是巴拉巴西总结的第一条成功规律:成功取决于评价,而非成就本身。


书中总结的其他几个成功定律也很有启发性。




3/4

当金子和金子相比


成功定律之二,如果两个同样优秀的人,成功比的就是微不足道的细节和纯粹个人的特色。


假如公司招了一批新员工,慢慢有两个最好的员工浮出水面,两人同样优秀,怎么比呢?最后都是在一些小细节上胜出,比如谁加班更晚,谁更有耐心,谁的长相更有亲和力,甚至是谁的名字更容易被领导记住。


一旦有了一点微弱的优势,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资源,做出更多的工作,差距就一点点拉开了。更何况,人在心理上总是倾向于缩小巨大的差距,扩大微小的差距。


就像朗朗,10个人里有9个人听不懂他的钢琴好在哪,但所有人都能通过他弹钢琴时的神态和肢体语言,强烈地感受到他的情绪。


这就是作者认为的,金子和金子比,辨识度更重要。


成功定律之三:如果有两个一开始都很优秀的人,能成功到最后的,必然是“适应度”高者。


什么是适应度呢?这个也可以以刘慈欣为例。前面说了,刘慈欣早期因为科幻的小众特征获得社交推荐,这是它最初流行起来的很重要的原因,但小众也是流行的障碍,向朋友推荐太过小众的东西就显得很装13,而刘慈欣却是所有科幻作家中,可读性最强、最大众化、最接近主流文学气质的一个。


适应度就代表大众的可接受程度,好比有的流行音乐,你在大街上偶尔听到一遍,就能记得,但有些音乐,要反复听才能听出味道来。而刘慈欣的科幻,属于没看过科幻小说的人第一遍就能接受的那种。


既要有价值,也要有适应度,这个成功的规律就是建议你在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内,获得大众都能理解、便于传播的成就。


成功定律之四:你需要加入一个成功合作的团队,但到了一定时候,你必须让自己在团队中脱颖而出,否则,你的功劳将会被那个脱颖而出的同伴所攫取。


这个定律不需要我多举例子了,它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这不是什么偶然的现象,而是大多数情况下逃不过的普遍规律。事实上,这也是官场上必须掌握的向上爬的技能——如何在不脱离群众,不过度表现的范围内,突出自己的成绩。


中国古话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个定律。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女教授跟别人合作发表论文后,不管是不是第一作者,往往都是别人在学术上加分更多。因为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会觉得女性在研究中承担的是协调沟通的角色。


这里就藏着一个有点恶毒的“成功小秘密”——找到一位靠谱的女性合作者。




4/4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追求成功者


贴吧上的“刘慈欣吧”里有一个帖子“请问刘慈欣现在是电厂的什么职务”,有一个发于2006年的回帖说,“一个只能在想入非非的窘境中讨生活的人,他不敢牛比,也不会适应生活环境”。


那时的刘慈欣,虽然史无前例地连拿了五年的科幻世界银河奖,但也只属于小圈子内很红,一出圈子就成了路人甲的那种。


九年后的2015年8月27日,就是刘慈欣拿到雨果奖4天后,一个名为shipship的ID把这张帖子给挖了出来,shipship不无讽刺地怼道:


“他现在挣的钱,你连零头都比不上。”


再过了几年,刘慈欣已经封神后,有人挖出这个shipship的ID疑似刘慈欣本人的马甲(注:他本人从未证实或否认)。多年来,他用这个ID在刘慈欣吧里发的内容还包括:


转发新华社对刘慈欣获奖的报道

科普一下雨果奖有多么牛,是科幻界的诺贝尔奖

告诉大家,刘慈欣是李彦宏的中学校友,并吐槽阳泉一中不重视刘慈欣

宣传刘慈欣很有钱,他写作绝不是为了钱

批评某些同行的书是垃圾

说“这个人”写战争太真实了

……


老实说,这些“黑点”其实并没有损害刘慈欣本人的形象,反而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味的“耿直boy”。


一个人成名后,媒体最喜欢创造的形象就是:他天生不爱名利,他热爱这项事业,所以他成功了——千万不要相信这种鬼话。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所谓天生的淡泊名利者,不是富二代,就是官二代。


成功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件复杂的事,决定你成功的并不是你的才华或努力,而是别人对你的评价,人的社会性往往会驱使自己不断寻找正面的评价,不管是朋友圈、贴吧,还是获奖名单、或者新华社的消息,这才是人追求向上的真实动力。



相关的文章


我最被忽略的八篇好文章(2016年)

我最被忽略的十篇好文章(2017年)

我最被忽略的七篇好文章(2018年)






人神

共奋





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