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永山:《经济研究》学术论坛学科品牌化的回顾与前瞻

jjxjcz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3-08-27





作者简介


张永山,《经济研究》杂志社社长。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7年第1期(总第75辑


全文3015字,阅读约需7分钟


《经济研究》学术论坛学科品牌化的回顾与前瞻

01

学术论坛的十年简略回顾

《经济研究》杂志迄今已有六十二年的发展历程。应该说,在林林总总的社科类杂志中,《经济研究》能够获得今天这样的影响力,是我们几代经济学人风雨兼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奉献求真的结果,也是学界同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当然,与中国社科院历届领导和专家的关心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展现了一种新的跃升姿态。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紧密跟踪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现实,引进并合理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既服务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实践,又引起了国际同行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研究力量迅猛发展。一些高校的学科带头人经常就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组织学术论坛或研讨会,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编辑有时也被邀请参会交流。


同时,也有一些同行看到了学术期刊引领学术讨论的平台价值,陆续与我们讨论合作组织学术论坛项目。这其中,有两个项目比较引人注目。


2000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与《经济研究》编辑部发起筹办“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


2001年,“第一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成功举办,迄今已连续举办十六届,在我国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各举办过两届。


2010年,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成立了学术理事会,国内二十余所重点高校及研究机构均成为理事单位,在学科布局规划方面获得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该论坛十几年来培养了我国经济学界一大批有生力量,是我国青年经济学界最高水平的学术盛会。


2003年,国内制度经济学研究成为研究热点,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与《经济研究》编辑部发起筹办“中国法经济学论坛”,当年,第一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迄今已连续在浙江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学校举办十四届,在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6年,由《经济研究》倡导的“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获得了经济学界的积极响应,从当年在河南大学召开第一届论坛,到目前已连续举办十届,取得了一批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


根据学界“前沿、热点”问题层出不穷的态势,从2006年开始,《经济研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正式确立了主动发现学科“前沿、热点”问题,打造《经济研究》学术论坛的发展计划。


来自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一些学术重镇也纷纷与我们讨论学术论坛主题并交流学术策划方案。


经过各方面有关专家的筛选,2006年以后,逐步形成了问题导向的涉及综合、宏观、微观、金融等领域的十余个论坛或专题学术研讨会。


从征文情况来看,各学科的重大课题及基地项目成果踊跃参加,一些主要的学科带头人纷纷担纲主题演讲嘉宾,初步实现了对“前沿、热点”问题的跟踪和发现,为期刊保持高度的学术敏感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学术论坛系列活动的开展,来自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申办意愿日渐增多,研究领域也日渐扩大。


一方面,学科及主题特点鲜明的论坛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呈现积极连续主办、承办的情况,另一方面,“前沿、热点”问题导向的新领域纷纷提出建立论坛或学术研讨会平台的方案。


因此,从2006年到2012年,《经济研究》学术论坛呈现出数量型快速快速发展的状态。在尽力平衡学科分布,避免重叠设置的情况下,每年仍有15个左右项目列入学术论坛计划。


当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学界开拓进取、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发展的规律。


在上述情况下,一些学术论坛日渐形成品牌影响力,比如: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等。


学术论坛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保证了高水平专家队伍的形成以及高水平论文的汇聚与交流。


通过十余年《经济研究》学术论坛的有益探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从经验来说,第一,在论坛的学术策划方面,要注意发挥《经济研究》的理论优势,兼顾合作方的学科特点,力争做到理论上有高度,学科上有亮点。


第二,在论坛的实效性方面,要注意紧密跟踪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实践,聚焦相关领域的重大问题,注重有价值课题的理论发现。


第三,认真做好征文评审工作,做好主题报告专家的前置沟通工作,做好分组讨论点评环节的提前准备工作。


从发现的问题来说,第一,在论坛策划方面,各学科的理论水准显得参差不齐,存在问题导向比较清晰,但理论界定还比较模糊的现象。


第二,从整体上看,还存在论坛学科体系不够完整,热门领域,比如金融领域偏多,过于细分化,而诸如经济史方面至今仍没有。


第三,有些论坛会议规模过大,精品反而不多,会议组织环节还比较粗泛。


当然,学术有规律,学术论坛也有一个发育和培育的过程。根据上述我们对《经济研究》学术论坛十年历程的回顾,总结经验与问题,近期,我们经过反复讨论,确立了“健全学科体系,培育品牌化精品论坛”的基本定位。


02

跟踪学科重镇,在学术论坛中发现学术新人

《经济研究》作为学术期刊,对国内经济学传统研究重镇比较了解,但从动态来说,近年来国内经济学发展的格局在不断变化,一些新的学科重镇在不断协同与重组。


怎样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怎样紧密跟踪学科重镇的新格局?怎样在培育精品化论坛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术新人?我们拟采取以下新措施:


第一, 责任编辑按学科参与论坛的推荐、策划与学术设计,参与论坛征文的初审和终审,参与论坛主题报告人及分组讨论点评人的推荐流程。在此基础上,参加会议全程讨论和交流,注意发现学术新人。


第二,请新来的年轻编辑建立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和教育部协同创新项目数据库,跟踪重大研究项目的最新进展及学术新人的最新成果。据此提出年度论坛的主题和专题策划改进建议方案。


第三,与论坛合办方开展阶段性小型预备学术沙龙,具体进行征文及优秀论文的讨论和评审、分组讨论方案的设计、大会议程的制订等。


03

根据学科变化新格局,打造精品化品牌论坛

第一,在原有论坛的基础上,通过上述流程,注意挖掘新的学科前沿内涵,尽可能做到主题精准、论文精品、专家精干。


从目前来看,原有论坛中已初具精品化品牌影响力的论坛有:


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学术研讨会,文化与经济学术论坛,中国金融经济周期论坛。


应该说,上述论坛所在的学科团队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进取精神。


第二,据学科布局的系统性要求,最近正在策划和纳入精品化品牌论坛培育计划的有:中国农业经济理论前沿论坛,中国计量经济学国际高峰论坛,中国能源与环境经济学者论坛,国际经济学前沿论坛。


目前,《经济研究》已经拥有近千名审稿专家,我们正在研究开展《经济研究》审稿专家学术论坛暨工作会议方案,比如,分别开展年度华南、华东、华北、西北、东北片区审稿专家学术论坛暨审稿工作交流会议;利用专家资源研究有关《经济研究》学术论坛的改进方案,评估新的学科论坛设立的可行性。

编辑/徐铭堃


郑红亮:《经济研究》给了我发光的好平台

唐宗焜 | 1985:“《经济研究》变了”

张卓元:忆《经济研究》办刊初期二三事

欧阳峣:中国经济学界的学术标杆  ——我眼里的《经济研究》杂志

庞瑞芝:我为《经济研究》审稿



以经济散文传播经济学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