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信建投◆政策深度】如何客观理性理解中特估

中信建投政策研究 胡子de全球观察 2024-01-09

微信公众号声明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核心观点

自去年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提出建立“中特估”以适应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结构和提升国企估值以来,各部门就推动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质量提升、价值挖掘、价值回归等部署了密集政策。“中特估”行情的市场表现明显好于市场指数,但也经历了若干涨跌阶段。展望未来,政策端、市场端、资金端和企业端都有望利好“中特估”概念持续成为投资主线。综上,建议关注自主核心技术、价值回归、国家战略、股东回报等四方面投资主线。

摘要

本报告以“中特估”的提出背景,政策支持以及市场表现为基础,研判分析其未来发展,并给出投资策略。

去年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提出,成熟市场的估值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特色资本市场,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同时强调国企要练好内功,实现更高估值。因此,“中特估”主要被解读为对上市国企重新估值。“中特估”的本质是将外部性问题纳入估值,实现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而国企估值长期偏低,一方面导致部分上市国有公司/银行再融资产生困难,另一方面不利于国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自去年11月以来,相关部门就推动国企上市公司质量、价值挖掘、价值回归等陆续出台政策。官媒也释放深化国企改革和促进国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等信息。市场表现显示,自提出至2023年5月8日,中特估指数区间收益率达到38.0%,同期沪深300指数收益率7.8%。同时,市场经历了快速上涨、冷静、政策催化、热点重启、政策降温等阶段。

展望未来,“中特估”将从概念题材为主发展为规范、有韧性、有逻辑的上行行情。政策端,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政策稳步落地。市场端,预期随着政策的落地,“中特估”行情依然有望成为市场投资主线。资金端,国央企ETF等的发行将推动更多增量资金入市。企业端,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国企质量进一步提升。

综上,在政策支持和改革推动持续背景下,国央企的价值回归将逐步实现。建议关注四方面投资主线:1)自主核心技术;2)价值回归;3)国家战略;4)股东回报。


风险分析:(1)既有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续增量政策出台进展不及预期,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策的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2)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基本面下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加剧。(3)近期房地产市场较为低迷,市场情绪存在进一步转劣可能,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传染也有可能诱发国内资本市场动荡。(4)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上升。(5)地缘政治对抗升级风险,俄乌冲突不断,国际局势仍处于紧张状态。

目录


正文


一、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简介

(一)提出背景

2022年11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在提到发展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问题时,易主席强调了当前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诸多因素:既有对“中国特色”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到位、落实有偏差,简单搞“拿来主义”的问题;也有对“资本市场一般规律”认识不全面、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其中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的结构及估值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特点是:国有企业具有国民经济的支柱地位,国有上市公司和上市国有金融企业市值占比将近一半;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50%,民营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60%,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了70%,城镇就业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达到了90%。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覆盖全部行业大类、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上市公司结构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特征。易主席提出我们要深刻认识我们的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所体现的鲜明中国元素、发展阶段特征,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同时,讲话进一步强调国有上市公司要“练好内功”,加强专业化战略性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地认识企业内在价值以实现更高的估值。因此,“中特估”概念主要被市场解读为对国有上市企业重新估值。

“中特估”的本质是将外部性问题纳入估值的自变量以实现更高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外部性是指经济个体的行为对社会或其他个体造成影响却没有承担相应责任或获得回报。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即对其他个体或社会造成正面影响但没有获得回报)和负外部性(即对其他个体或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却没有承担责任)。外部性的存在将导致市场失灵和帕累托无效。政府常常会选择利用征税、明晰产权以及给予补贴等方式消除外部性的影响,使经济整体达到帕累托有效,从而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例如对高污染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等。

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国有上市公司,尤其是承担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服务等社会责任的行业的公司估值普遍偏低,市场投资意愿相对较弱。自2010年至今,国企的估值水平始终与民企有较大差距。从市盈率和市净率两个估值指标的表现来看,2010年2月9日至2023年6月12日期间,中证国企指数(000955.CSI)和中证民企指数(000938.CSI)的市盈率(TTM,剔除负值,整体法)分别为12.3倍和30.6倍,市净率(MRQ,剔除负值,整体法)分别为1.6倍和3.4倍。造成国企估值偏低的原因之一是以DCF等方法为主的传统定价方法将股价按照企业未来盈利增速进行折算。在这种估值逻辑下,以上游成熟产业为主、承担社会民生责任、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但超额成长空间不足的国央企估值普遍会偏低。表1显示,上市公司中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房地产、非银金融、煤炭、钢铁、银行等民生基础行业的国企数量普遍超过民企。估值方面,仅有商贸零售行业中国企从市盈率和市净率两个角度的估值超过民企。对于大部分行业而言,其从上述两个角度的估值水平均低于民企。除此以外,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社会责任部分估值尚未体现以及国央企对外沟通意愿不高,市值诉求偏低等原因也导致国企被市场低估

国企估值偏低导致国企尤其是上市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权再融资难度加大,从而不利于国企的可持续发展。1994年11月3日,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了部门规章《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国有资产严禁低估作价折股,一般应以评估确认后净资产折为国有股的股本。如不全部折股,则折股方案须与募股方案和预计发行价格一并考虑,但折股比率(国有股股本/发行前国有净资产)不得低于65%。股票发行溢价倍率(股票发行价格/股票面值)应不低于折股倍数(发行前国有净资产/国有股股本)。净资产未全部折股的差额部分应计入资本公积金,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资本(净资产)转为负债。净资产折股后,股东权益应等于净资产”。上述规定简单来说就是规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行股份(包括IPO和再融资),价格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值(即市净率要大于或等于1)。虽然该《办法》早已在2008年1月31日财政部公布的《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十批)的决定》中被废止,但后续关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既没有禁止也没有允许国有企业以低于每股净资产价格的价格增发股份。

当前国央企上市公司市净率小于1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首先,银行业的市净率水平普遍较低,以2023年6月1日数据为例,银行板块市净率(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0.4444倍,其中国企银行市净率为0.4456倍,远小于增发股份时的市净率大于1倍的要求。其余的机械设备、建筑装饰、房地产、钢铁、建筑材料、石油石化等多个行业的市净率也均不足1倍。其结果是这部分国有企业再融资出现困难。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其均具有再融资补充资本金的强烈需求,如果当前国企估值偏低长期持续,股权再融资困境不能得到解决的话,将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梳理

2022年11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以来,证监会、国资委、上交所等多方就推动国央企上市公司质量提升、价值挖掘、进而实现价值回归等内容部署了密集政策。2022年11月23日,证监会印发《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从优化制度规则体系、聚焦公司治理深层次问题、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优化上市公司整体结构、推动上市公司稳健发展、健全打击重大违法长效机制、加强协作联动等八大方面着手提升推动上市公司质量向更高水平跃进。2022年12月2,上交所制定新一轮《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和《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一方面,对标中国证监会《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制定强化激发治理的内生动力、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守监管主责主业、不断提升规则质量、保持科创硬科技成色、通过深化开门办监管推动增强合力六大方面行动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质量;另一方面,配合落实国务院国资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服务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服务助推央企进行专业化整合、服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2022年12月27日,国资委印发《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的通知》,《通知》明确了聚焦效率效益、聚焦创新驱动、聚焦国家战略落实、聚焦治理效能提升、聚焦可持续发展、聚焦共享共建六大价值创造领域接近30项的工作内容。

2023年15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为“一利五率”,即“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营业现金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并将年度经营目标设置为“一增一稳四提升”。2023年22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提升估值定价科学性有效性。深刻把握我国的产业发展特征、体制机制特色、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推动各相关方加强研究和成果运用,逐步完善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估值定价逻辑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2023年3月3日,国资委启动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国资委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标世界一流,国有企业在效率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国资国企要围绕效率效益提升、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价值创造行动,全面激发国有企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履行责任义务价值。2023年35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交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蔡建春提交《关于央企更好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优做大的提案》,提出促进央企估值水平合理回归,推动央企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价值挖掘和提升。建议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等央企主管部委协同中国证监会,共同推动央企用好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和资产配置功能,不断做强做优做大。2023年330日,上海国资委发布文章《推动价值创造 建设世界一流 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提出将继续深化上市公司价值管理,不断增进市场认同、估值回归和价值实现。

但与此同时,针对市场的持续上涨,官媒通过发声释放寻求央企改革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之路。5月21日,《经济日报》发表文章《“中特估不能简单理解为直接拔高国企估值文章强调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直接拔高国企估值水平,引导资金推动股价短期、快速上涨,这既不符合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也不利于国企持续健康发展,更与中央“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要求相悖。提出国央企想要抓住“中特估”机遇,实现自身价值回归,归根结底要靠国企练好内功。

二、市场表现

(一)整体表现

利用同花顺中特估100指数(886045.TI)的成分股,按照等比例权重构建一个“中特估指数”并计算其2022年11月1日至2023年6月12日之间的累计收益率,与沪深300同期累计收益率对比如下图。从“中特估”概念提出至2023年5月8日这轮行情,中特估指数区间收益率达到38.0%,同期沪深300指数收益率为7.8%。同时可以观察到自“中特估”概念提出后市场经历了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 快速上涨期:2022年11月21日至2022年12月5日,市场主要以概念题材为主要原因形成一段上升行情,区间收益率为14.2%,同期沪深300收益率为8.6%;2)第二阶段 市场冷静期:2022年12月5日至2022年12月29日,市场进入冷静期,中特估指数开始下滑回收,区间收益率为-8.0%,同期沪深300收益率为-2.3%;3)第三阶段 政策催化期: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3月29日,期间证监会、国资委部署密集政策催化,“中特估”进入政策催化阶段,呈现稳定的上涨态势,区间收益率为11.8%,同期沪深300收益率为3.9%;4)第四阶段 热点重启期:2023年3月29日至2023年5月8日,前期政策驱动开花结果,“中特估”成为市场热点和投资主线,中特估指数较大幅度上涨,区间收益率达到21.3%,同期沪深300收益率为1.4%;5)第五阶段 政策降温期:2023年5月8日至2023年5月25日,市场逐渐冷静并认识到“中特估”概念可能过热,加之5月12日《经济日报》发文,随之中特估指数出现下滑,区间收益率为-12.4%,同期沪深300收益率为1.4%。

(二)分行业表现

“中特估”概念成分股中建筑装饰、交通运输以及非银金融三个行业占比较大。将同花顺中特估100指数(886045.TI)的100个成分股按照行业进行进一步拆解,共计包含19个申万一级行业。其中公司数量较多的三个行业为建筑装饰、交通运输和非银金融,数量均超过10家,其他数量超过5家的行业还有建筑材料、银行、国防军工、石油石化以及公用事业。选择以上行业以及通信和机械设备共计10个行业进行进一步拆解分析。

从整体收益率走势来看,通信行业在大部分时间区间内是本轮“中特估”行情的“发动机”,较长时间内均为领涨行业。虽然在两次价格回收期内的下跌较多,但其在5月末的估值回撤结束后复苏抬升的速度和幅度也相对最好。对中特估指数成分股分行业分别构建指数并计算其2022/11/01至2023/06/05期间内的累计收益率。可以观察到去年中特估行情开始至今累计收益率表现前三名的行业分别为通信48.1%、机械设备29.6%、建筑装饰28.8%,交通运输、公用事业以及建筑材料行业的累计收益率表现较差。

中特估行情中前期被关注的热门行业为通信、建筑装饰、非银金融三个行业;政策催化阶段通信行业率先成为市场热点,但回撤较早。其余行业在市场热点阶段表现均比较优秀,但也在政策降温期出现较大回收,银行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表现相对最为稳健。将上述10个中特估行业指数按照去年11月至今中特估行情发展的五个阶段拆分并计算每个阶段内的区间收益率。在前三个阶段内,市场行情主要基于官方表态和政策颁布的催化,两个上涨区间内涨势较好的为通信、建筑装饰以及非银金融等行业。同时由于并没有足够的基本面支撑,这几个行业在回收区间内的下降幅度也最大。通信行业估值回收较早导致其第四阶段区间收益率增长较低。

三、未来走势预判

(一)政策端

政策预计未来会有更加扎实的政策落地助力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5月21日,《经济日报》发表文章《中特估不能简单理解为直接拔高国企估值》,文章指出国有企业想要抓住“中特估”机遇,归根结底还是要练好内功。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持续改善基本面和经营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用优秀业绩展现明朗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工具,推动专业化、产业化战略性重组整合,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实现提质增效。同时,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认识企业内在价值。

综合现有政策和相关表述,预计未来会持续从以下三个角度推进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第一,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和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角度入手,加强效率效益提升、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质量提升和考核指标的持续优化,按照质量提升-价值实现-估值回归路径,从根本上改善国央企估值较低的现状。第二,通过进一步要求和规范上市企业披露关于技术创新、布局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提升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对于国家社会提供的正外部性的认知和关注,为后续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乃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做好铺垫。第三,通过培育国央企的公众公司意识、加强投资者关系培育、完善市值管理等工作改善当前改善国央企对外沟通意愿不高,市值诉求偏低的现状。

(二)市场端

近期中特估概念指数出现了较大回撤,主要原因在于本轮行情的驱动因素中出现了市场炒作倾向,新的市场热点产生以及相关媒体表态导致指数大涨后出现回撤,但这也是正常的市场调整。从官方态度看,引导资金推动股价短期、快速上涨,这既不符合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也不利于国企持续健康发展。长期持续、符合基本面规律的推动相关企业价值实现和估值回归才符合“中特估”提出的初衷。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市场过热后的估值回撤效果正在阶段性结束,自5月25日至6月12日以来,“中特估”概念指数重新开始恢复提升。实际上,当前不少低估值的国央企仍存在较大的估值修正空间。同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也可以被预期,市场正处于政策空窗期,预计今年下半年随着更加扎实的政策落地,“中特估”行情依然有望持续成为市场的投资主线

(三)资金端

资金端来看,今年5月以来连续四只国央企ETF基金募集完毕发行,6月中旬还将有一只基金成立发行,国央企ETF的逐步发行将推动更多增量资金入市,资金渠道不断拓宽,进一步推动“中特估”行情。截至6月8日,国内基金市场有国央企ETF产品共计十五只,基金规模总额为243.52亿元。其中5月设立的汇添富、招商、广发三家的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 ETF以及稍早成立的央企红利ETF四只基金规模达到80.44亿元,占全部国央企ETF产品规模比例达到33%,预期未来更多国央企ETF的发行将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入更多增量资金。

(四)企业端

在诸多政策和改革的支持和推动下,未来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上市国央企的质量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国央企将通过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其价值实现和估值回归。2020年10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意见》通过要求上市公司提高自身治理水平、促进市场化并购重组、完善融资制度、健全退出机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加大监管合力等方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证监会印发《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对上述工作要求进行了更加具体的部署。

国央企方面的政策和改革更加密集和深入,强有力促进国央企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首先是国资委对于国企考核的要求更加突出紧随国家发展战略和国有企业长期健康高效发展。多年来,国企考核的目标紧随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求,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清退“两资”、“两非”、产业升级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经济发展重要主题,坚持满足国家发展需要以及践行社会责任。从量化指标来看,2016年至今,国资委对于国企考核的量化指标逐年标准化、完善化、精细化。2020年形成以“两利三率”的明确指标体系,即企业净利润、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营收利润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021年在“两利三率”基础上引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形成“两利四率”。2022年的量化目标的“两利四率”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提出要实现“两增一控三提高”。2023年将“两利四率”优化为“一利五率”,指标体系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财务健康,突出了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非量化目标的演变特点为“紧随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促改革防风险提监管强党建贯穿始终”。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党委(党组)层面负责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董事会层面负责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全面依法落实董事会各项法定权利;经理层面负责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要求,推动国有企业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的格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入建设,全面推进用人用工市场化;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监管体制更加健全,国资委进一步深化职能转变,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职能转变。

随着未来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入和细化,以及今年国资委多轮关于国央企质量提升和价值创造的相关行动和政策,国央企上市公司的质量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中特估”将有望从当前的概念炒作行情发展成为沿着“质量提升-竞争力加强-价值实现-估值回归”逻辑路径的规范的、有韧性的、有逻辑的上行行情。

四、投资策略

结合证监会、国资委等部委相关政策,以及官媒的最新表态,我们分析认为“中特估”本质上是服务促进全社会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和抓手。通过“中特估”体系的建立消除外部性对经济运行的扭曲,从而健全资本市场的功能,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进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中特估”将利好那些对国家社会具有正外部性的企业,例如:承担社会和公共治理责任、注重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国家战略的企业;限制那些具有负外部性的企业,例如:高耗能、高污染、产能利用率低、不属于未来发展方向的企业。诚然,国央企满足上述对国家社会具有正外部性条件的最典型群体。位于产业上游的煤炭、钢铁、有色金属、能源等行业国央企保证了我国能源和资源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通信、电力设备、交通运输、建筑装饰等行业的国央企在保障人民生活正常运转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正外部性价值都将在“中特估”体系中得到体现。

对于“中特估”概念的未来发展:一方面,在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背景下,随着上市国央企质量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国央企将逐步实现价值回归,估值偏低的现象将会不断好转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估值修复是一个慢变量,很难一蹴而就,是政策、市场、企业、投资者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后续建议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的投资主线:

1)自主核心技术:在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引领者。

2)价值回归:当前估值不高,且具备较强改革意愿和能力的央国企。

3)国家战略:重点服务国家优先发展战略方向的优质企业。

4)股东回报:现金流相对充裕,潜在分红和股票回购能力强的央国企。


风险分析
(1)既有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续增量政策出台进展不及预期,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策的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2)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基本面下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加剧。(3)近期房地产市场较为低迷,市场情绪存在进一步转劣可能,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传染也有可能诱发国内资本市场动荡。(4)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上升。(5)地缘政治对抗升级风险,俄乌冲突不断,国际局势仍处于紧张状态。

文章来源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如何客观理性理解中特估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6月14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胡玉玮 执业证书编号:S1440522090003

研究助理:冯天泽

相关研究:


【中信建投◆政策深度】宏观、中观、微观分化背后的市场博弈及产业投资方向

【中信建投◆政策深度】重点领域改革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第六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前瞻

【中信建投◆政策深度】2023年宏观形势、政策展望与投资机遇

【中信建投◆政策简评】“三重压力”边际好转,积极政策值得期待——4月政治局会议学习体会

【中信建投◆政策深度】“一带一路”十周年回顾与展望(上)

【中信建投◆政策深度】“一带一路”十周年回顾与展望(下)



中信建投政策研究团队

胡玉玮

中信建投政策研究团队负责人。经济学博士、牛津大学博士后、欧盟访问学者。曾担任中国证监会研究院国际金融部负责人、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驻华代表(养老金与保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顾问专家,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客座研究员。参与或主持多项国际、国家和部委重大经济金融领域研究课题,多篇政策研究报告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或批转。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国际金融、资本市场。

冯天泽

中信建投政策分析研究员,CFA,FRM,北京大学理学学士、金融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金公司,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政策、金融监管、汇率及外汇储备等。

周之瀚

中信建投政策分析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理学学士与经济学学士,北京大学金融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数字经济等。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胡子de全球观察)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胡玉玮政策研究团队运营的唯一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