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毒关系 | 自恋型虐待:榨干你的情感来填补我心中的黑洞

邱雨薇Molly 爱勇不息CouragetoBecome
2024-10-01


你的工作伙伴中,是否遇到过极其不配合,不断制造问题却不觉得自己有错,甚至觉得自己十分委屈的人?


你的父母或是家人,是不是用一句“我是为你好”、“只是好意”、“要孝顺听话”,就认为可以合理化各种伤人的行为或要求?


你的伴侣,是否用经常用“逢场作戏”、“应酬”来合理化ta与暧昧对象的亲密行为,还指控或暗示你小题大做、争风吃醋、疑神疑鬼、不信任ta?


你有可能遇到了一个有毒的自恋狂。


有毒人格:被长期忽略的人性的阴暗角落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Fifth Edition, DSM 5),有毒人格是一个伞形结构,包括: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反社会型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戏剧性人格障碍(Histrionic /Hysterical Personality)


同属于DSM里人格障碍类别的B大类。这四种人格障碍有共性,也各有各的特性。有时这四种人格障碍会被合并成为“B类人格障碍”。


而这其中最常见的,也最被人忽略的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Fifth Edition, DSM 5),一个人要被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需要符合以下九项诊断标准中的其中五项:


  1. 高估自己的重要性,过于膨胀而自我感觉良好;

  2. 沉溺于无限的成功、权力、杰出、美貌、或理想的爱的梦幻;

  3. 相信自己是特殊且独特的,只能被其ta特殊或高地位的人或机构所了解或交往;

  4. 需要被过度的赞赏;

  5. 认为自己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要什么就应该有什么;

  6. 人际关系中有剥削ta人的行为;

  7. 缺乏同理心;

  8. 嫉妒ta人,或相信自己被ta人嫉妒;

  9. 表现傲慢自大的行为或态度。


美国的研究统计显示,自恋型人格疾患的人口比例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十以上。这个数据的落差如此之大是由于绝大多数的自恋型人格患者都没有被诊断出来,所以有非常多的未诊断“盲区”。美国的研究统计一致性认为,男性患有自恋型人格疾患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


让我们再把焦点拉回华人世界。


由于华人世界对于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讳疾忌医、对病态自恋议题缺乏认识、还有华人文化造成的偏误现象,个人认为并没有可信的数据存在,但是从自己的接触与观察,我认为华人世界的“病态自恋狂”(不限于自恋型人格障碍)比例,是远高于美国的。


这与华人文化重教条轻同理、重威权轻人性、合理化道德绑架与情绪勒索的文化常态有关。我所接触与观察到的经验,华人世界病态自恋狂的男女比例相近,若有高低,落差也不算大。



自恋型虐待:让人无法理解的一种反常识现象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自恋的特质。


自恋的本质,就是自我中心。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从自我中心开始,满心都是“我!我!我!”再渐渐建立与ta人的界限、培养出对ta人的同理能力与尊重、又更实际地看待自己与ta人。


我们可以把自恋看成一个光谱,从极度低自尊(过度牺牲自我的表面好人),到病态的自恋型人格,我们都在这个光谱上。两个都不健康,在中间取得平衡最好。


但是,这里所说的“自恋”并非我们所说的“爱自己”,也不是表面的虚荣自大,而是病态的自恋型人格。


虐待,其实是任何不当的对待。当我们说到“虐待”的时候,脑子中往往浮现的是肢体伤害,但自恋型虐待是那些不太容易备被察觉的,更隐秘复杂的虐待。


一般来说,与病态自恋狂的关系越亲近,越容易受伤害,也越容易身陷其中。心理距离越是遥远,或者界限与自尊越健康,越容易保护自己。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处在一个自恋虐待的关系之中,一个最快的判断方式,就是真正倾听自己的感受、信任自己的直觉。


不要去考虑所谓的“真相”、“事实”、“公道”、“其ta的解释”。


不要害怕去下定义、贴标签。因为命名会给你力量,让你识别伤害性的行为。第一步是要依赖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的分析。


因为自恋型虐待本身就是一种反常识的现象,当你越发现自恋型虐待本身就是一种反常识的现象,当你试图用常理去理解它、面对它,你只会越迷茫、越走不出来。


大多数幸存者就是被伪客观所害、深陷其中。当你能够好好倾听自己的感受时,才有机会进一步识别你的处境。通过之后的文章,你也会知道,病态自恋狂擅长的颠倒是非黑白、混淆视听,让人分不出真假对错,所以当你试图考虑真相、公道、事实、其ta解释的时候,你反而会陷入ta的全套。


识别自恋型虐待:真正倾听自己的感受,信任自己的直觉


如果你怀疑自己在某段关系中遇到了病态自恋狂,请暂时放下各种理智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心,回答一下的问题,你和ta的关系或相处当中:


你是否常常觉得自己被ta贬低或看低?

你是否觉得自己的需求总是被忽略?

你是否觉得在沟通时,自己的声音总是没被倾听,所有的重心都在对方身上?

你是否对于真相、是非、道理感到越来越不清楚或混淆?

你是否开始质疑自己所知道的事实?

你是否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被ta伤害或陷害?

Ta是否会对ta人造谣抹黑关于你的事情?

Ta是否标准不一,让你无所适从?

Ta是否充满双重标准,让你不服气却又难以沟通?

你是否觉得ta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致,把你搞得好疑惑?

你的感受或经验,是否会被ta否定?

你的自尊越来越低落?

你的自信越来越低落?

你是否觉得自己好像不被当人看?

你觉得自己的灵魂或内在好像一点一滴死亡中?

Ta明明伤害了你,却说得头头是道,让你不知如何处理,甚至怀疑自己才是错的一方?

就算表面上是为你好或为别人好,你总觉得ta其实为的是自己,无论你是否能明确说出ta的目的?

就算表面上看似善意、尊重、热情、或客气,你总觉得ta并不真诚?

你的退让、包容、体谅,换来的不是真心感谢与同等的回馈,而是理所当然,甚至得寸进尺的态度?(前提是,你已经让对方知道你是采取、妥协或退让,对方并非不知情。)

你是否觉得不快乐,却又说不清楚具体的原因?(并非原本就不快乐,而是进入此关系才开始转变。)

……



回答的“是”越多,你越有可能是遇到病态自恋狂了。


在刚遇到病态自恋狂时,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感觉,甚至可能有很正面的感受。这在之后介绍病态自恋狂的招数时,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而且许多的病态自恋狂基于扭曲的心理,明明自己是加害者,却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甚至以上的问题全都回答“是”。


“真正倾听自己的感受、信任自己的直觉”对于华人世界的许多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在华人文化圈中,大部分的人从小就被教化成要忽略自己的直觉与感受、跟著教条与期待走。


这点在女性身上特别明显。许多传统的观念把“忍”当作一种美德、把追求自己的情绪舒适和界线的积极问题解决行动视为“偏激”、“自私”、“不随和”。华人文化非常容易制造出两种极端:病态自恋狂,以及自恋狂最爱的猎物——依赖者



当我说“真正”倾听自己的感受、信任自己的直觉时,我指的是一种不受污染的状态。有些人可能本身有些心理议题未解,导致即使遇到不是病态自恋狂的人,也因为自己的心结或投射而对上面的问题回答“是”。也有些人,倾听自己感受与直觉的能力受到了破坏,导致在回答以上问题时,答案往往是来自外界的声音。


我们先去感受,再来看看这些感受是否其来有自(请记得排除老好人、替对方找藉口的“美德”,否则会失准)。也许你本来以为自己的感受是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的,但是结合这一系列文章的知识,也许你会开始了解,自己的感受是有根据的、的确是被病态自恋狂造成的。


此外,结合自恋型虐待的咨询师的协助,也可以帮助你厘清这些感受究竟是自恋型虐待的后果,还是自身的议题。如果真的受到自恋型虐待的影响,此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协助你疗愈或应对。


欢迎加入每周的RelationshipTalk(如果错过,可私信小助手询问最新活动/关注公号)。我是一名人际关系教练,就让我用专业的技能,带领着你和其ta有共同困惑的小伙伴一起聊一聊“有毒关系”的那些烦心事儿。期待听到你的故事,与大家一起成长。

如果你想寻求一对一专业的帮助,可以加助手微信咨询: 
参考文献

《什麼是自戀型虐待與自戀型人格?》陳思含 

《我遇到病態自戀狂了嗎?》陳思含 

《進一步了解病態自戀狂》陳思含  




相关阅读

有毒关系 | 依赖关系:我对你的爱好像上了瘾……


有毒关系 | 你为什么总是爱上不爱你的人?


有毒人格 | Ta不是不在乎你的感受,而是根本不在乎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爱勇不息CouragetoBecome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