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半月连开三大会,它要做长江以北的“门面担当”?

杜杕 江南智造总局 2022-07-21

单挑南方强市,山东派它出战


作者 | 杜杕

原文编辑 | 谭保罗

新媒体编辑 | 赖镇桃


海尔、海信等一大批品牌,可能不再那么耀眼,但现在的青岛制造业,正在谋变,不容低估。


每当提起国际化大都市,人们总会自动联想到南方城市。


但北方,也有一座因开放而兴的国际范城市。


6月20日,欧力士、松下电器、拉法基豪瑞、AGC株式会社、波士顿咨询等跨国公司高管齐齐现身青岛,参加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6月21日,这一峰会落下帷幕之际,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大幕开启。



而在更早前的6月10日,全球创投风投大会在青岛成功举办。


仅仅不到半个月时间,这座有着“北方第三城”之称的城市,就闷声办了三场“世界级”“国字号”大会。


时间再往前推移,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博鳌论坛全球健康大会等不少国际大会,全都花落青岛,这座城市像是要用实力证明自己的国际化气派。


那么,“五朵金花”之外,对外开放会是青岛抗衡“强省会”的另一张王牌吗?



从“上青天”到“北方深圳”


从基础设施到生产制造,青岛属于国内最早踏入工业化轨道的那批城市。


19世纪末,这座滨海城市被定位为军事基地和交通要塞,山海之间修建起青岛港和胶济铁路。为了服务城市发展,欧洲的啤酒、汽车、自行车也在这时传入。


青岛德国啤酒厂、麦库尔电灯厂、矿泉水厂拉开了青岛发展轻工业的帷幕,海军修船所、铁路公司的四方修理厂则为青岛之后的机械、动车制造打下基础。


青岛啤酒厂


时局变迁后,纺织业成为青岛的主要产业,顺带生产火柴、面粉、榨油、制盐、制丝等日化品类。到1936年,以日资为主的青岛纺织业有纱锭56.8万枚,占全国的10%,纺织工业的资本总额更令人咋舌,单单一城就占全国行业总资本的1/4。


凭借从纺纱、印染到机械制作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青岛稳坐国内三大轻纺工业城之一。解放前夕,上海、青岛、天津三市的棉纺织设备就占到全国七成左右,“上青天”的美誉由此而来。


建国后,青岛原有的工业基础得到传承。


一方面,轻纺业依旧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轨道和陆路交通也颇有长进,青岛四方机厂造出了第一辆国产蒸汽机车,之后又在这里诞生多个“中国第一”:第一批铁路客车、第一列双层客车


青岛纺织博物馆


作为自行车工业的发迹地之一,1954年青岛的自行车产量便突破万辆大关,和沈阳、天津、上海并列为国内四大自行车行业之都。


家电业的兴起,也多少暗含了一点历史的伏笔。1984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组建,其冰箱生产技术正来源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第二年,青岛的第一代彩电、双缸洗衣机,分别引进自日本的松下和夏普的生产线。


如果说近代的青岛制造有着西方和日系的影响,那么改革开放后,韩资无疑是青岛经济版图里浓墨重彩的那一笔。


1989年,韩方在城阳投资45万美元成立青岛托普顿电器有限公司,这是山东第一家、国内第二家韩国独资企业,托普顿也成为韩资企业涌入青岛的开端。


当然,这样的跨国资本流动并非偶然。一是地缘相近,青岛到首尔的直飞航班不过两小时功夫,二是产业梯度转移的必然选择,汉江奇迹推动韩国一跃成为发达国家,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大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难以为继,不得不寻找新热土。邻近的青岛正好还有制造业基础,双方可谓一拍即合。 


韩国驻青总领馆


在这之后的近20年,青岛都是韩资在华的第一大流入地。2008年,韩资企业在青岛就有4000多家,跟着厂子、项目一起过来的韩国人接近10万。


即使到2019年,在青岛注册的韩资项目累计仍然达到13010个,实际投资额197.4亿美元。


韩国企业在青岛有多密集?青岛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只要会中文就不会迷路,只要会韩语就不愁工作。


乘着外向型经济的“春风”和“五朵金花”的崛起,2000年前后,青岛实现了对大连的赶超,在五大计划单列市里位列第二。


在这之后,青岛继续高歌猛进,2005—2010年,GDP稳居全国前十,2008年还一度超过无锡跻身全国第九。因为沿海区位、对外经济和深圳的相似,青岛有了“北方深圳”之称。


只是,在下一个十年,这座北方大港的荣耀并未延续。



错过的“两个半场”


2010年后,青岛在全国的排名几度滑落,相继被成都、武汉、南京等南方城市赶超。


2018年,地方的经济数据改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青岛的GDP遭遇“挤水分”,由原来的12001.52亿元下调至10949.38亿元,2019年的经济体量也不及1.2万亿,11741.31亿元的GDP排在宁波、无锡之后,青岛的全国排名“着陆”到第15名。


掉队了,为什么?


有人喜欢“见微知著”。2004年的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邀请34岁的马化腾向商业巨头、海尔掌门人张瑞敏推销QQ,却遭对方无情拒绝:“现在还没有说服我,非常感谢你刚才非常动人的说服词,但至少我现在还没有这个兴趣要加。”



这样一个科技圈流传的故事,常常被用作青岛产业转型迟缓的一个侧面印证,只顾守成家电、纺织、石化等传统行业,错过了互联网的“上半场”。


殊不知,青岛既错过了互联网的“上半场”,也错过了利用外资的“下半场”。


2003年开始,青岛就开始出现韩资企业的非正常撤离,而且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据山东省外经贸厅统计,2003年韩资企业从青岛非正常撤离的有21家,2004年有25家,2005年有30家,2006年43家,2007年翻一番达到87家,到2008年非正常撤离的韩资企业累计达到206家。


不少韩资企业家,直接撇下租来的厂房设备,不支付员工工资和久拖的债款,不办理适当的破产手续,一夜之间就飞回韩国,让一些青岛人焦头烂额。


但这样的大规模撤资,也有迹可循。2008年韩资大规模撤离时,青岛市统计局就发文承认,市内引进的外商投资企业多为韩企和日企,规模小、创利低、缴税少、不规范。不妨去看更具体的行业:在青韩资主要集中在制鞋、化纤、电子、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矩阵,明显传统而粗放。


随着青岛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消退、生产成本上升,草根型的韩资企业生存空间大大压缩。青岛韩国社会和企业联盟经理Sung Jeung-han曾向媒体表示,青岛6000家韩资企业中的20%~30%都在亏损,“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和进口价格上涨是主要原因”。厂房、设备都是租来的,那么一走了之就比破产清算成本更低。


而在同期,同样以外向型经济见长的苏州,已在谋求转型。


首先看外资的产业结构,如果用销售收入衡量外商投资的行业结构,2007年苏州外资营收前三的行业分别为电子信息和通讯设备(46.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7.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5.1%),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苏州的主导产业,外资的集中度尤其高。而纵观青岛营收前十的外资企业,将近半数都属于石化、冶炼行业。


其次,要改变“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传统加工贸易模式,出路还在于吸引外资落地研发、销售等附加值更高的环节。根据山东省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青岛跨国公司总部机构有49家,而苏州在2011年,这一数字就已达到147家,外资研发企业也有416家。更多总部机构的落地,往往意味着外资对地方的经济贡献、技术溢出都更为明显。



从简单几个数据的对比,可见这座曾在一次次开放中赢得发展红利的城市,多少也因为转型迟缓、迈的步子不够大,而错过了利用外资的“下半场”。



“青岛制造”再定位


近年来,青岛不乏新一轮开放的战略机遇。2018年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横空出世。得到政策加持的青岛,在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商旅文化和海洋“4+1”个领域,可以有更多资源倾斜和先行先试的探索。


错过了互联网的“上半场”,“下半场”终于不缺席。根植制造业基础,青岛立下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雄心。日前,国家工信部公示2022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海尔推出的卡奥斯COSMOPlat已经连续四年位列榜单首位。


还有,制造业的家底也依然扎实。2021年初出炉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名单里,全国25个集群入围,山东2个集群都花落青岛,一个是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家喻户晓企业成就的智能家电集群,另一个是全国动车组整车60%“青岛造”的轨道交通装备集群。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021年青岛的经济数据公布后,制造业比重一栏颇受关注——工业增加值3884.07亿元,占GDP比重为27.48%,较2020年提升1.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6年来,青岛工业增加值的首次上升。


作为北方明珠,青岛对资源的吸引力依然强劲。比如,在《2022中国城市引力指数报告》中,青岛的城市引力名列全国15位,是北方地区除了首都北京和两个强省会(西安和郑州分别为11和14)之外,唯一入选前15名的城市。该报告由南风窗传媒智库和盐财经出品,以城市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为评判指标,侧重于对城市发展动能和潜力的测算。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青岛重振制造的决心不小,但要回归第一梯队,那块“短板”还是高端制造。经常同青岛上演“三国杀”的沿海工业大市——宁波、无锡,2020年规上工业营收利润率分别为8.8%、6.9%,青岛则只有5.5%。规上工业利润率不高,侧面反映制造业的层次偏低。


即使是明星产业,青岛的智能家电业仍然困于缺少关键上游配套。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周云杰曾以合肥对比分析,在用地、用工成本以及招工难度上,青岛的条件都优于合肥。但更明显的差距则体现在本地配套率上:与合肥70%相比,领先数十年的青岛仅有40%。


合肥力推“芯屏器合”产业,青岛却有“缺芯少屏”的烦恼。即使2021年青岛引来京东方积极“补课”,但这一项目主要生产显示端口器件,而非京东方最具科技含量的面板。


青岛京东方项目提前63天封顶,预计11月“点亮”


从外部引进更强大的“鲶鱼”来激活整个产业,是一个可行的思路,比如特斯拉落户临港,但观念开放、实干氛围才能形成“强磁场”。对此,青岛是否也会将其作为可选项?


这几年,青岛也有好学之心,“接上海”,“学深圳,赶深圳”,还有大批干部南下考察苏州、成都,“拜师学艺”思想观念、产业布局、招商引资、政务服务。


阅尽千帆后,唯愿这座滨海城市能找到自己的“青岛模式”,重回中国城市的最前排。



2022中国城市引力指数报告

点击图片查看中国城市引力一百强



作者为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排版 | Danielle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关注公众号

 商务合作:
0510-88102725

   18925369074(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

 nfccsjhr@163.com


推荐阅读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市营商环境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园区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长三角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