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安的尾声(二十四)樊城之战(中)襄阳和樊城的防御体系为什么这么厉害?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08-08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前文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1-20)

建安的尾声(二十一)进位汉中王。刘备称王的利弊得失究竟如何?

建安的尾声(二十二)风起荆襄。关羽北伐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又是否违背了隆中对的策略?

建安的尾声(二十三)樊城之战(上)十年磨一剑,关羽和曹仁究竟是谁先发起进攻?





219年夏秋之交,关羽水陆大军抵达襄阳、樊城前线,将两座城池重重包围。

曹仁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此时日子是相当不好过,只能龟缩在城里固守待援,因为他手里只有几千兵马。


关羽来了至少三万人,可曹仁作为战区统帅,为何只有这么一点军队呢?


原来是因为曹仁迫于形势,不得不分兵,这才导致了兵力不足。


首先,曹仁驻扎在沔水北岸的樊城,但驻守在沔水南岸襄阳的吕常那里肯定也得分配一部分兵马。


其次,虽然侯音之乱被扫平,但难保南阳不会再出什么动乱,因此宛城也要留一部分军队防守。


除此之外,和曹仁一起来樊城的庞德并没有在城里驻扎,曹仁让他在城北十里处安营,避免所有兵力都被关羽围在城里。


当然,之前曹操集结重兵在汉中和刘备争锋,也难保不会抽调一部分南阳的兵马。


也就是说,曹仁在本来兵力就不甚充裕的情况下,将手下的军队又分成了四个部分,或许他的总兵力不比关羽少太多,但是由于兵力非常分散,因此在局部战场上陷入了劣势。

不过尽管如此,关羽要想一鼓作气拿下襄阳和樊城也并非易事,从古至今襄阳和樊城的防线都是一道难以轻松跨越的障碍。


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襄阳。


一般来说,带有“阴”或者“阳”字的地名,其得名大多都与山和水有关,命名规则基本遵照“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那这么看来,襄阳附近就应该有襄山或者襄水才是。


不过襄阳以北就是沔水了,并没有什么山脉,襄阳周围的山脉全都集中在西南部,因此襄阳和襄山没什么关系。


那么难道是说襄阳以南有一条襄水吗?


这种看法是比较普遍的,最早持这一观点的是东汉末年泰山太守应劭。

襄阳,莽曰相阳。应劭曰:在襄水之阳。(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

而水经注也沿袭了这一说法,并且做了更详细的说明。


按照水经注的描述,檀溪水发源于襄阳南面的柳子山(今扁山),之后河流一分为二,主河道向北注入沔水,也就是传说中刘备乘的卢马一跃而过的那条河;另一条河流向东南方,就是今天襄阳市以南的南渠,郦道元认为它就是襄水。

不过这种说法也有些问题,因为以河流命名地名时,基本都是以天然河道为依据,几乎没有以人工沟渠来命名的。


而南渠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是人工修建的,目的大概是作为襄阳护城河的水源。


另一方面,襄阳附近明明有更明显的地标,也就是沔水,如果以河流命名的话,按理说襄阳应该被称为沔阴才更加合理。


所以说以南渠为襄水恐怕有强行附会之嫌。


于是也就有了第三种解释,即襄阳的襄乃是大水弥漫的意思,指的就是襄阳一带经常洪水泛滥,此时大水漫山,周围变为一片泽国。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史记夏本纪)

这样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仅仅在东汉和三国期间,汉水流域有记载的大规模洪灾就有十七次之多。


至于阳字,应该只是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而已。比如一个姓氏不明叫做“瓒”的研究汉书的学者就认为青州东莱郡的昌阳就是如此得名的,而附近并没有昌水这条河。

臣瓒曰:从东莱至博昌,经历宿水,不得至也。取其嘉名耳。(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

在荆州这样的地方也不少,比如义阳、当阳,都很难找到与其相关的山水,因此很有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这里我们费了不少笔墨专门分析襄阳得名的由来,就是为了说明当地的水文气象情况,在一个河流众多且容易爆发洪灾的地方交战,水军必不可少。


此外,襄阳附近的地形也突显了水军的重要性,因为它拥有一个水陆兼备的防御体系。


沔水在流经襄阳一带时,拐了一个“几”字形的大弯,这就为襄阳形成了天然屏障,可以说是襄阳城的第一道护城河。

当进攻方从东南侧突破了沔水这第一道护城河成功登陆后,他们会遇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平地面积较小,大军难以展开。至于襄阳城西面则更加狭窄。


此外,在襄阳城高大城墙的外围,还有着第二道人工修建的护城河,平均宽度达两百米左右,因此如果没有水军的话,根本连襄阳城的边都摸不到。


另一方面,矗立在襄阳城西南部的岘山又杜绝了大军从该方向进攻襄阳的可能。


总而言之,襄阳城就是一个三面环水,两面环山的难攻不落的军事要塞,取得水军优势是攻陷它的必要条件,不过即使能做到这一点,也仍需大费周章。

再看江北樊城,其险要程度比起襄阳就要差得远了,因为它是一座修建在平原上的城池,周围无险可守。


在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虽然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无法考证,但用它来形容襄阳和樊城两座城池在地理条件上的差异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既然樊城的地理位置并不理想,也更容易被攻占,为何要修建它呢?


原来这两座城池并非是各自为战,而是一整套的防御体系,可以相互支援。


在南宋末期,襄阳和樊城的防御体系足足抵挡了蒙古大军六年之久。


当时,宋军在汉水江底钉入巨大的木桩并用铁索相连,最上面则铺上木板,修建了一座汉水浮桥,两座城池可以随时互相支援。


在这样的形势下,拥有水军优势的宋军可以完全封锁住汉江,将蒙古军队死死钉在这里从而无法继续南下。


后来蒙军大将阿术和刘整训练了强大的水军,这才夺下制江权,之后摧毁浮桥,最终将孤立无援的樊城攻陷。

由此可见,攻破襄、樊防御体系的关键在于打破二城之间的联系,而这个联系的重点就是制江权。


水师强大的话,襄、樊二城并肩作战,固若金汤;而倘若水师疲软,则迟早被各个击破。


曹仁虽然没有浮桥,但如果他像后来的宋军一样有一支可堪一战的水师也可以,可惜他并不具备,相反关羽的水师却比他强大得多。


这对于曹仁就非常不利了,关羽的舰队在沔水上通行无阻,襄阳和樊城只能被迫各自为战。


如今制江权掌握在进攻一方的手里,关羽已经取得了类似后来蒙古军队的优势。


虽然襄阳依旧难攻,但是樊城就不一样了,在关羽的水师切断了二城之间的联系后,樊城已经彻底成为了一座孤城,迟早要失陷。


既然如此,为什么曹仁选择驻守在危如累卵的樊城而不是相对更安全的襄阳呢?


因为这恰恰是最有可能挡住关羽攻势的方法。


襄阳和樊城是一个整体,樊城丢了襄阳迟早也守不住,因此樊城必须由曹仁这个最高统帅亲自坐镇才行,要是换了别人,城池丢得更快,而只有坚持更长的时间才能等来援军,从而化险为夷。


如果他去了襄阳,等到樊城失陷,全军都会被围在沔水南岸,既无法撤退,又等不到支援,那才真的是彻底绝望。


曹仁呆在樊城也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就算他在援兵到达之前就撑不住了,至少还可以撤军北上保存有生力量,就跟当初放弃江陵一样。

最终和曹仁预料的一样,关羽的作战部署正是围襄阳攻樊城。柿子要捡软的捏,如果能打下樊城,不管曹仁是逃跑还是战死,这一消息都会大大震撼襄阳守军,届时襄阳不战而降也大有可能。


虽然曹仁面对如此逆境非常小心谨慎,但他手下的庞德却很想会会关羽,不光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实力有信心,更重要的是他要为自己正名。


当年马超投奔刘备的时候,庞德没有跟随而是留在汉中,后来随张鲁投降曹操。


不过他的一个从兄庞柔却跟马超一起去了益州,因此目前庞德的处境有点尴尬,樊城的诸将都对他不怎么信任,尤其他还是领兵大将,一旦生出乱子就难以收拾了。


毕竟这是有先例的,当初金旋在归降刘备后,他的儿子金祎就勾结关羽造反了。


在这种情况下,庞德需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忠诚,因此他主动请缨出城交战,并表示和关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结果庞德还真不是夸海口,此人确实是一员虎将,在交战中他一箭射中了关羽的额头,估计是被头盔挡住了,否则这一击肯定是致命的。


这下庞德一战成名,敌军对其十分忌惮,由于庞德经常乘白马,因此称呼他为白马将军。


如果庞德没有和关羽真刀真枪地大战一场的话,或许曹仁还不敢让他单独领兵,但是此战过后曹仁就对他彻底放心了。


于是曹仁分给庞德一部分兵马,让他在城北十里扎营,和樊城形成掎角之势,这样在关羽攻城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袭扰,以延缓关羽的节奏。庞德自然是欣然领命。


不过庞德想不到的是,正因为他如此拼命,如此立功心切,反而在阴差阳错之下葬送了自己。如果他就呆在樊城防守的话,想必大概率可保无虞吧,不得不说真是世事无常。


曹仁和庞德兵力加起来应该也有上万左右,而且曹仁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名将,所以虽然关羽兵力优势很大,但一时也没有取得进展。


虽然樊城被攻破是早晚的事,但也得需要时间。后来蒙古大军在破坏汉水浮桥后,孤立无援的樊城依旧坚持了两个月左右。不过恐怕关羽已经没这么多时间了。


他心里清楚,曹操在放弃汉中后,已经腾出了兵力,所以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发兵支援襄阳。


按照路程来看,援军大概会在一个月左右之后赶到,如果在此之前不能攻下樊城,恐怕这次准备已久的北伐行动就要功败垂成了,此时他除了加大攻击力度没有其他办法。


就在关羽焦躁不安之时,军中来了一个人。


他是刘备派出的使者费诗,特此前来传令,拜关羽为前将军,授假节钺。

可关羽此时根本没有高兴的心情,这时他又听说之前声名不著的黄忠被封为和他平级的后将军,结果关羽更是坐不住了。


自己这边毫无进展,本来就憋着一口气,现在可好,风头全被抢走了。


再说了,高傲的关羽连马超都看不上,何况是黄忠?于是他怒而抗命。


见关羽不肯受命,费诗劝说道:“黄汉升虽然是因功受封,但若是论及和大王的亲疏程度,那远远不能与您相比,所以您又何必计较这些呢?我就是个传旨的,您不接受我回去就是,但恐怕您将来要后悔。”


费诗一番话有理有据,关羽也立刻醒悟过来,接受了任命,不过他此时的压力也更大了。


回想这十年来精心准备,操练水师,为的就是这一次,绝不可轻言放弃。


不过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心血不会白费,很快这些努力将开花结果。


所谓自助者天助之,机会永远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两军交锋,未雨绸缪者胜,临渴掘井者败。


灾难对于没有准备的人来说是灾难。


但对于早有准备的人却是机遇。


建安二十四年秋,大霖雨。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