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融科技公开课第16讲:对金融科技的本质、风险和监管的初步思考

FinTech研究所 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 2022-05-12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微信ID:ruc_fintech)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人民日报社《环球人物》杂志社举办金融科技公开课,邀请业界、学界、和监管层专家授课,分享真知灼见。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担任第十六次公开课的主讲嘉宾,就“对金融科技的本质、风险和监管的初步思考”进行讲解。


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副所长,一直在宏观金融这一块儿(进行研究)。金融科技这几年一直在向业界学习,也有一些思考,刚好有这个机会王国刚教授联系我,可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们人不多,所以我们可以更多地交互式地来探讨一些金融科技的认识。


我看了一下前面十五讲的老师的一些题目,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对于金融科技本身是什么,大概有哪些东西,是不是熟悉一些。我今天不会特别细节地跟大家交流一些金融科技的概念或者是什么,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些金融科技引发的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以及风险和监管的思路。

一、对金融科技本质的初步思考


首先介绍一下金融科技四个主要的技术模块:


大数据



第一个是大数据,金融科技里边讲大数据,跟我们一般讲的大数据区别在哪儿?


这个图是大家经常用的大数据的图,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容量大、数据量非常大,这是形式上的特征。


第二速度快、更新速度快。我认为,对于金融科技来说它不是一个速度的问题,而是一个动态回应的问题。这个数据产生以后他能跟人产生互动,人的回应会快速反应回来,这个数据是有反馈的,如果没有反馈很难形成抓住数据后的一些行为逻辑。数据不仅是反应,数据是现实世界的映射,这个数据的表达需要充分显示人的行为模式。人的最大的特征是反应式的,一个刺激过来有反应,然后另外一个刺激过来又有反应,通过反应不断地记录可以掌握一些结构。


第三个特点是数据多样性,既然是这种大量的数据,他的数据就是结构化、半结构化或者是非结构化的数据,什么样的数据都可以,不仅仅是一般我们看到的表格表达的数据,图象声音都可以。


第四价值,这些数据都有价值,但是每一个数据点价值量很低,把每一个数据点整合出来可以有内在的大价值出来。大数据只是一个技术,但是提供了我们看世界的一个方法,看世界不再是用人眼看,不再用感官情绪化来看,所有的东西全部转化为电子数据,这个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这在哲学上,或者是在我们进一步深入的时候就有非常大的一个作用。


云计算

第二个是金融科技的技术基础,云计算。因为数据量很大,所以运算量很大,所以需要有技术上的支撑,主要是数据存储、数据管理,和信息安全等技术,实际上就是一个支撑。


人工智能

第三个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本身不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方式的模拟,实现像人类一样思考,甚至可以超越人类的智能,是对人脑的模拟。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社会的发展,实际上这都是对人的一种替代。大家可以看到首先是对脚的替代,是汽车、各种交通工具,手的替代是各种工程机械,然后各种各样的骨骼上面,货币等等的替代,但是目前为止人脑还没有替代。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工业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衍生了人的各种各样的能力,通过手脚、肌体现在开始到了人脑的替代,到人脑替代以后会引申很多思考,人的作用是什么,背后的逻辑会带来什么。


这个是很重要的展开,这个过程我认为是整个金融科技里边最核心的一个东西。这里边包括了三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支撑,另外是感知支撑,第三个是方案集成,怎么来用,就是人脑怎么发挥作用。首先要通过五官感知这是他在的世界,然后把信息转到大脑中,大脑中进行运算,运算以后形成判断,形成判断以后进行回应,他通过这三个来进行。人工智能以后会提出非常大的命题,这对于未来的社会和金融体系的构建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它内在的问题在哪儿,就是基于逻辑和知识的建构和基于统计和演化的思路。


区块链

第四个要件是区块链,区块链在我的概念里就是分布式记账,它是分布式的,它是好多人同时来记,它就是一个技术。经济学的语言说白了就是会计,就是记账,大家通过所有的经济行为、经济活动,全部转化为会计语言;所有的经济学家,所谓的分析就是分析这些报表。企业的三张报表,宏观上面国家的报表,就是分析这些报表。经济的语言变成了会计,金融科技也需要形成相互之间的语言体系,它的语言体系就取决于它的记账,区块链来实现这种记账。它还在实现一个跟它有关系的分布式,分布式就是好多点同时来,意味着没有一个人可以主宰,就是后面讲的去中心。


引入了这个记账为什么大家可信呢?因为它的时间顺序每一个东西都给记录下来,不可回逆,不可篡改,然后一些匿名的、可追溯的,用了各种各样的技术保证我的记账是可靠的、是真的。用时间顺序的方法、用哈希算法、用不可逆的加密的办法保证记的就是真的,记的就是这些东西,改变不了,你要改所有人都看得到。通过透明化的方法、通过加密的方法、通过分布的方法来实现这个过程的记账是可行的。这些就解决了经济学最大的问题,经济学在中国特别严重的问题是会计报表的资料问题。大家都说不清楚,会计的高手就是可以合法地把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分析出来的结论会有巨大的区别。

二、金融科技的风险


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

然后说说金融科技的风险问题,首先有底层上的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金融科技本身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东西,是整个的理念转化带来的变化。刚开始可能是竞争,然后是融合,最后是超越。


然后是金融管理模式,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这种金融管理其实是通过特许实现的,牌照进入,现在所有的金融都需要持牌经营。背后的模式是俱乐部模式,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干这个事,而是我认可了,证明你有资本、有能力,我才可以让你干这个事。当时很多数据公司说,我免费为你提供服务,我说中国很多服务不是免费的就可以提供服务的。金融就是特许服务,你说我可以免费提供,我只是提供服务,对不起,这个服务不是谁都可以提供,而是证明你有这个能力,可以承担这个相应的结果,你才可以提供这个服务。


接下来涉及到货币调控,比较明显的就是余额宝、M2。余额宝出来以后你发现M2机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M2,因为我们把ICO、比特币干掉了。接下来还会有一些东西,大家会看到这个信任在发生变化,货币调控是怎么实现这种调控呢?这个时候会给货币调控带来巨大风险。这个短期内可能造成冲击,但是长期要重新思考这些问题。


另外一个是金融业务的问题,因为我们管理金融要管金融业务的问题。金融业务一类通过审慎,一类通过行为,可以把我们的参与者分为两类。我有承担能力,我有风险识别能力的这一类的机构,另外一类是没有的,但是金融科技或者是互联网这几年的发展提出来这两个非常深的命题。


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可能冲击

我发现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的冲击来源于对货币,来源于金融。金融有一个结构重构的过程,这里边讲两点,第一点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跟后边其实是一回事,其中科技跟我们传统金融机构另外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是它在发展。发展是什么概念?发展就是你很多基础设施没做,还没建出来。我们原来的传统金融体系为什么很有效率?因为我们有交易所,我们有债券登记结算公式,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清算公式,有各种各样的中介,这些都有。所以所有的东西都有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平台帮你做了,你可以节约很多的效率,默认这种平台下很多交易很容易进行。但是它要求的基础设施和平台不是这些,需要创设新的平台。新的平台每年建设出来,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构建基础设施过程中,这个时候个别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差别基本上就在一块儿了。一个公司卖一个产品我们定性为个别产品,这个产品带着你产品的个别特征,但是有你公共服务设施在里边,一旦基础设施没建的时候,我要提供个别产品是没有的,所以我要先把公共产品弄出来,但是公共产品弄出来有巨大的外部系统。


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金融体系监管是什么样的基础,金融体系监管可能是好心办坏事,我想为大家服务,但是由于我的专业水平的问题,由于我的各种意外的情况,最后我没办成,给大家带来损失了。所以金融体系说有的监管我要确保好心办好事。你的好心要跟你的能力匹配,跟你承担风险的这种资本相匹配,然后你才能够表达你的好心,这是监管。

三、监管科技与金融科技的监管


最后讲讲监管科技和金融科技的监管。我自己的基本看法,有两个没变。我认为金融的本质没变,金融的本质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调整的是人和人之间信任关系的行为。所以所有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适用。


第二风险的逻辑没变,没有产生一些除了这个之外的技术上的(逻辑),它只是语言表达。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有的监管逻辑,只不过是从金融世界转到信息世界里边来,你找到对应物,用对应的方法监管,这个时候没变的地方就可以管住。


监管科技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合规的概念,一个是监管的概念。金融机构利用监管科技希望更好地满足合规要求,不会因为不合规而受到不应该有的监管手法。另外一个是监管本身的诉求,因为现在所有的行为和网络法都高频了,我一个事情一个事情看是看不过来的,所有的这种场景都在数字世界通过程序来。如果监管部门如果还在现实世界用人盯它,这两个就是飞机大炮和土枪之间是没法玩的,所以监管也要从大数据的角度,才能把原有世界的风险点管住。


现在金融监管比较多的是沙盒,就是我弄一个区域,或者是一个范围,然后我让这些机构去试,你可以适当地违规,或者是做一些灰色的地带,我允许你做一些灰色尝试,你这个行为带来的后果你可以不用承担所有责任,看这些东西可能产生的结果,然后相互之间可能会推动规则的生成和形成。为什么会有争议呢?最后的问题是最后要不要监管沙盒。不要监管沙盒的一个主要的逻辑是中国从来都是监管沙盒的,中国的监管从来都是先试点,然后在监管部门来判断推广,如果试点好了就推广,试点不好直接就关掉了。


我认为监管沙盒是从中国“先试点再推广”这套逻辑的一个演进。他们学中国的,他们觉得既然是这样的话,我为什么还要学监管沙盒呢?就用原来的先试点,找几个机构或者是区域试点,试点以后有成功经验,有失败案例,然后再总结修改。监管部门在比较超然的位置,在后面看着,错了就拍,对了就不说话。你这个过程对不对?有唯一的问题是对监管和非监管没有一个明确的心理预期。现在中国这种试点方法只是一个非正式的,监管部门可以很严厉地惩罚你,也可以是说这只是一个创新失败。这个我认为说,第一仍然是中国所有的监管政策在全面推广之前都要经过试点实现,另外一个,在试点的过程中希望能够给这个试点企业,给一个相对明确的预期的规则,就是试点的规则。知道如果我错了,我受到的惩罚或者是行为的后果是什么,使得这个过程更加有效率,这是目前在金融监管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

获取公开课PPT

请后台回复“第16讲PPT”

获取下载链接

END

编辑/匡益成

审校/庞峥琦

责编/齐庆武


金融科技公开课第十七讲

黄震:不完备法律框架下金融科技风险防控机制

3月26日(周二) 9:30-11:30 AM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509

点击图片,即可报名参与


【延伸阅读】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以下简称 “研究所”),英文名“FinTech Institute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RUC FinTech Institute” ,是专注于金融科技理论、应用与政策的新型智库和研究机构,也是人民大学金融科技学科“双一流”建设的延伸科研平台。研究所充分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在金融、经济、管理、统计、法律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跨学科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交叉融合,不断推进金融科技的前沿研究。研究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界、业界和政策部门的良性互动,重点打造一个“产学研政”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平台,为推动金融科技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研究所建立了金融科技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进群参与。


入群方法:后台回复“加群”,加小助手为微信好友,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

扫码关注我们

Research portal for all FinTech trends and policie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