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姚前:法定数字货币对现行货币体制的优化及其发行设计

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优化传统法币支付功能,可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逆周期调控困难、货币“脱实向虚”、政策预期管理不足等现代货币政策困境。本文设计了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前瞻条件触发”机制,可以实现货币政策实时传导、货币精准定向投放和逆周期货币调控,避免货币空转。内置这些前瞻条件也使货币本身兼具前瞻指引功能。

作者 | 姚前 (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

整理 | 袁阳

优化法定货币支付功能


传统法定货币支付功能的缺陷


由于法定货币的支付功能存在不足,而私人部门提供的支付服务则恰好能给予有效的补充,中央银行“不得不”向私人部门让渡货币发行权,允许私人部门发行银行存款货币或电子货币,以创建覆盖面广泛、支付方式多样的社会支付体系,但也因此承担了相应的监管成本或政策代价。

 

这些代价包括加重央行监管负担和压力,重复金基础设施建设、加重央行对私人部门的价值担保,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削弱法定货币地位,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等。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成熟,央行完全可以吸纳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灵活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金融基础设施,主动创新法定货币发行和流通形式,推出法定数字货币。

 

法定数字货币对传统法定货币

支付功能的优化


与传统法定货币相比,法定数字货币支付扬长避短,具有以下独特品质:一是保留无需依赖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现金支付特点;二是法定数字货币的数字形式和系统无关性将极大拓展法定货币的支付网络;三是法定数字货币将有效解决现金的缺陷。

优化传统货币政策有效性


传统货币政策之所以面临着传导机制不畅、逆周期调控困难、货币“脱实向虚”、货币政策沟通不足等困境,在于传统法定货币的难以追踪性、同质单一性和操作当下性。难以追踪性是指央行难以追踪和监控货币投放后的流通路径;同质单一性是指传统法定货币的要素仅有面额,因此传统货币政策是总量式调控,难以精准定向投放;操作当下性是指传统法定货币的交易支付和央行对货币的掌控是实时、当下的;在货币投放的当下,央行即失去对货币的掌控,货币流向交予央行之外的各方力量和因素来决定,从而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不畅或失效,引起政策利率无法传导贷款利率、资金流向资产市场而非实体企业等政策困境。


传统货币政策制定流程


研究发现,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追踪性和可编程性将会使法定货币焕发出全新功能,前者让中央银行可以追踪和监控数字货币投放后的流转信息,获取货币全息信息, 后者则可通过 “前瞻条件触发”设计,让法定货币很好地解决传导机制不畅、逆周期调控困难、货币“脱实向虚”、政策沟通不足等传统货币政策困境。


一是通过“时点条件触发”货币生效设计,减少货币政策传导时滞,并避免货币空转。


二是通过“流向主体条件触发”货币生效设计,精准定性货币投放,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空转,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三是通过“信贷利率条件触发”货币生效设计,实现基准利率向贷款利率的有效实时传导。


四是通过“经济状态条件触发”设计,根据宏观经济状态,逆周期调整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资金归还利率,减少商业银行风险特征及其贷款行为的顺周期性,从而实现经济的逆周期调控。


同时,由于法定数字货币在发行时即内置了这些条件设定,并能被商业银行公开获知,而这些条件设定恰是央行货币政策逻辑和意图的反映,因此法定数字货币兼具了前瞻指引功能。

法定数字货币发行设计


法定数字货币发行


在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时,央行预先设定好四个前瞻条件,这些条件在货币发行时设定但在货币投放之后才会触发,而后则通过信贷拍卖机制向商业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


法定数字货币发行设计


法定数字货币生效


在数字货币发行的当下,货币并不一定生效,而只有当未来央行设定的条件触发时,货币才生效。通过这一设计,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不再局限于当下,而是能掌控货币的后续流通, 不仅减少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同时又达到货币精准投放的目的。


 法定数字货币收回


当商业银行收回信贷后,将法定数字货币归还给中央银行。此时,可有两种模式:归还利率不调整模式和归还利率调整模式,这样的设计降低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宏观经济风险。经济好时,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成本;经济不好时,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成本,甚至给予补贴,从而减少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行为,并给予商业银行一个稳定的利润预期。


以下为部分文章截图

……

获取完整文章内容

请后台回复法定金融货币

获取下载链接


公开课


嘉宾简介


黄震: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国际金融论坛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兼任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市互联网金融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指导教师。

公开课摘要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714高炮”贷款引发了对现金贷的广泛讨论,同时人们对金融风险如何防范的话题愈发关注。黄震教授通过不完备法律的理论框架解释并分析了金融科技创新框架下风险与挑战的防范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黄震教授认为,机制建设核心问题是剩余权力的分配。

报名方式


 1  长按 公开课海报 扫描二维码  

 2   填写报名表单  

 3  信息完整,报名成功  




黄震教授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后曾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特华工作站做金融学博士后研究;2013-2014年在美国RUTGERS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金融法、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法律文化、公益慈善等领域研究和教学工作。曾承担中国人民银行支付行业自律课题、中央网信办金融信息服务行业摸底调研等重要课题;在人民日报、《中国金融》等报刊杂志发表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有关论文100多篇,出版《论道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法律与风险控制》、《做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民间借贷法律知识读本》、《P2P网贷风云》、《新时代农商银行网点转型研究》、《重新定义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发展报告2018》等著作。多次被授予“中国互联网金融年度人物”、“互联网金融领军人物”、“新金融研究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金融科技公开课

金融科技公开课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人民日报社《环球人物》杂志社共同举办,邀请业界、学界和政府机构代表,以线下公开讲座和网络直播的方式,讲述金融科技各领域话题,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货币、大数据等。自2017年4月,我们共举办了16场金融科技公开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所院长贲圣林教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伍旭川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中国国际期货公司副董事长王永利、IBM智能投顾专家Paolo Sironi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业界领军人物都曾作为主讲嘉宾授课


END

编辑/周润丰

审校/袁   阳

责编/张   谦


【延伸阅读】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以下简称 “研究所”),英文名“FinTech Institute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RUC FinTech Institute” ,是专注于金融科技理论、应用与政策的新型智库和研究机构,也是人民大学金融科技学科“双一流”建设的延伸科研平台。研究所充分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在金融、经济、管理、统计、法律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跨学科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交叉融合,不断推进金融科技的前沿研究。研究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界、业界和政策部门的良性互动,重点打造一个“产学研政”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平台,为推动金融科技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研究所建立了金融科技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进群参与。


入群方法:后台回复“加群”,加小助手为微信好友,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

扫码关注我们

Research portal for all FinTech trends and policie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