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对银行来说究竟代表着什么? | To FinTech and Beyond
2019年5月,《金融研究评论》(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出版了题为“To FinTech and Beyond”的特刊,其中包含10篇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应用于金融的文章。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微信ID:ruc_fintech)本次推送节选自其中的“Peer-to-Peer Lenders Versus Banks: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这篇文章讨论了P2P贷款对银行的影响,P2P贷款通过服务于边际借款人对银行产生了替代性,同时又在小额贷款方面对银行起到了补充作用。
作者 | Huan Tang
编译 | 袁阳
来源 |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P2P平台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开始出现,它的出现使人们不用依靠传统金融机构就能进行借贷。如今,经过数年指数式的增长,P2P已经成为信贷资金的重要供给方。
但另一方面,我们对P2P平台服务用户的细分市场知之甚少,P2P平台是否满足了银行无法满足的信贷需求,还是在与银行竞争同类型的客户?弄清这个问题对于评估P2P市场扩张带来的影响十分重要,因为如果P2P对银行起到了补充性作用,那么其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意味着原本被银行体系排除在外的人群能够进行借贷,金融体系能够更具包容性;如果P2P平台对银行来说是一个直接竞争者,那么信贷规模的扩张也只能局限在本就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人群中。
模型建立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概念框架模型,P2P平台对银行既可能意味着竞争,也可能意味着补充,我们设定银行信贷供应体系会受到负面冲击,并对P2P平台借款人质量分布由此受到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
一个关键的假设是,如果银行遭受冲击导致信贷供应减少,放贷标准则会进一步收紧,质量较低的借款人很可能会失去获得银行信贷的机会,并因此迁移到P2P平台,这可能会对平台用户的质量分布造成一定影响。
具体的结果取决于P2P平台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如果P2P平台与银行是竞争关系,在冲击发生之前为同类型的客户服务,那么借款人的质量分布应该是相似的。冲击发生后,由于银行借款人中质量较低部分人群的转移,P2P平台借款人的总体质量应该会下降。
如果P2P平台对银行起到了补充作用,那么平台借款人的质量应当比银行低,在冲击出现后,由于相对质量更高的借款人的迁入,平台借款人的总体质量应当会上升。
数据选取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负面冲击”对我们的研究来说是合适的呢?2010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实施的一项新法规要求银行将表外的证券化资产合并到资产负债表内,并纳入风险资产的考量范围内,迫于资本充足率等风险监管的要求,许多银行不得不被迫收缩贷款规模,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可以参考的“负面冲击”事件。
进一步的,基于前述模型,本文利用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提供的资产数据,最终确定了59家标的银行,而P2P平台的数据则来自于一家占据美国P2P个人贷款市场份额一半以上的大型平台LendingClub。
结论及建议
最终结果表明,一方面,P2P平台为市场提供的多余信贷供给主要仍集中于银行的边际借款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通过提供小额贷款的形式,P2P对银行的确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主要针对的是美国的数据,而各国情况可能有所不同、P2P平台的发展速度很快,未来的模式和角色可能有所变化等。
以下为文章部分截图
……
获取完整报告
请后台回复“P2P贷款”
获取下载链接
END
编辑/袁阳
责编/张谦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以下简称 “研究所”),英文名“FinTech Institute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RUC FinTech Institute” ,是专注于金融科技理论、应用与政策的新型智库和研究机构,也是人民大学金融科技学科“双一流”建设的延伸科研平台。研究所充分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在金融、经济、管理、统计、法律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跨学科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交叉融合,不断推进金融科技的前沿研究。研究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界、业界和政策部门的良性互动,重点打造一个“产学研政”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平台,为推动金融科技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研究所建立了金融科技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进群参与。
入群方法:后台回复“加群”,加小助手为微信好友,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
扫码关注我们
Research portal for all FinTech trends and policies.